
(多年前,一位作者曾給過我的鼓勵)
上週收到一則來自 B 的訊息,B 說:「我已經回來,要找新工作了!」
哇!回憶立刻湧上來。
從小聚首次相談,到「書業相談室」成立後的二談,這中間我們仍有持續交流。他後來選擇離開時,我曾對他說:「可以先讓自己緩一緩,看看心在哪裡,路就在哪裡。」
這次再度回來報訊,我也回他:「相信你會有更棒的未來!」
後來B說,有點嚇到的是「出版業一窩蜂來找。」不只他,我也陸續聽到幾位前輩說,出版社主動邀人的頻率明顯變高。回想去年我還在擔任行銷主管時,也是拼命主動邀人,才找到合適的人才。
日前與業內資深業務S吃飯,朋友直言:「行銷跟業務現在完全找不到人啊!以前還能挑,現在根本沒人來投。」
稍早也看到一位書帳脆友貼文,說凌晨兩點收到出版行銷寄來的新書邀約信。留言區不少人也表示有收到,似乎都知道是哪一家出版社(我倒是猜不出)。
或許是那位行銷責任心太重,也或許是真的忙到只能半夜工作,但我還是會想我們能不能讓新生代有更好的工作環境?
之前和一位資深編輯A聊這議題,A苦笑說:「不要更壞就偷笑了!」
確實,出版業裡的世代溝通鴻溝越來越大。多數出版社仍習慣用師徒制教新人,編務專業或許可以這樣傳承,但在行銷與業務領域,就很容易讓新人感到困惑。
「為什麼只看博客來即時榜就好?」
「為什麼一定要找推薦人?」
「為什麼只能找 KOL?」
「為什麼不能花錢?」
而他們多半聽到的答案是:
「因為博客來是最大通路。」
「因為找推薦人是慣例。」
「因為找 KOL 最有效。」
「因為利潤太低。」
在「書業相談室」,我們團隊發現,新生代因為未曾經歷出版業的黃金時代,對於許多高階管理人或老闆提起的「當年榮景」,往往感到困惑甚至距離感,這也成了世代之間的巨大鴻溝。
也許規模較大的媒體型出版社還有完整的培訓機制,但傳統型出版社多半沒有餘力建立制度。新人不是邊做邊學,就是依照前人留下的SOP,甚至連交接檔案都沒有,只能自己摸索。
新生代很難寄望體制內的出版社能提供良好的培訓。先前我們提過,去年團隊自辦的薪資調查顯示:計畫離職的比例高達32%,而考慮跨域發展的比例更達到驚人的79.8%。
是的,我們也從相談中發現,年輕的相談人普遍渴望跨域學習,積極評估轉行;但也仍有人說想再試試,也願意再試一次。
連續兩年的薪資調查(2023、2024),到今年的「書業相談室」,這些累積的經驗讓我們開始思考:是否能建立一個更完善的機制,持續陪伴並協助新人成長,也促進產業不同世代之間更良性的互動。
於是,我們啟動了新的企劃,正積極籌備中,期待後續順利展開。
也巧,最近接到新邀約,主題談的正是「人才流失與勞動條件」。怎麼賣書固然重要,但怎麼留人,才是長遠之道。希望未來出版產業能有更好的勞動條件,讓新生代願意留下。
我最後問B:「有這麼多出版社邀請,那你怎麼想?」
B說:「我正在看看,要不要回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