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以為自己有在方格子寫過〈出師表〉的文章(可能在舊的部落格,但沒搬過來),結果居然找不到。於是這篇沒涉及教法,只有一些感想的文章,就變成〈出師表〉的首發文了。
最近對〈出師表〉頗有感觸。當然,這種感觸,是我站在諸葛亮的角度而有感,如果我是劉禪,想法大概又不同了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
首先是諸葛亮對劉禪說: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
在史料中,劉禪信任宦官黃皓,當諸葛亮告訴劉禪要北伐時,劉禪引用西漢末年公孫述、東漢末年劉璋據守益州皆失敗的史事,作爲蜀漢無法恢復中原的例證。
而近日一位認真的導師友人剛好跟我談到,每次鼓勵學生用功唸書,自我砥礪,拿到好成績時,學生總會說「天份不足,興趣不在此,讀書沒用」等等。(理由很多就對了)
這讓我想到,幾年前我曾經跟學生談過《恆毅力》的本書的觀念:「天分真的不是最重要的,努力才是」;天分的作用也許是讓你更好入門,以及幫助你能觸碰到該領域金字塔的頂端——可是一般的學習,只要不是智力不足,基本上是否努力還是佔最大關鍵。
學生並沒有被我說動,他們還是相信自己「不是讀書的料」,還順便舉了幾個自己努力過但失敗的例子。
當時我覺得挫敗。現在想想,那個挫敗的心情,就是不懂學生為什麼要妄自菲薄?為什麼不要相信自己? (諸葛亮當時應該很心累)
當然,我的警惕就是:要讓學生明白,單靠「講」是達不到想要的效果的。(變成故事嗎?還是要用辯論?)
不宜異同,使內外異法也
接著是諸葛亮對劉禪說:宮中府中,具為一體⋯⋯不宜異同,使內外異法也
這句話是諸葛亮提醒劉禪執法要一致,否則治理會很混亂
一樣是認真的導師同事,她的感慨就是學校行政和導師第一現場的管理無法有一致性,學生一方面無所適從,一方面樂得鑽洞。所以管理就更難了。(那個,希望我的目標讀者會看見……)
我一定會繼續往前走
最後是諸葛亮回憶和劉備的事蹟。
我經常浪漫的詮釋:〈隆中對〉就是劉備和諸葛亮的夢想藍圖,他們約好要聯吳抗曹,要據有益州,然後平定南蠻,北定中原。可是劉備卻在中途離開,諸葛亮只好一個人帶著兩個人的夢想走下去,在他平定南蠻之後,離夢想藍圖也就只剩北定中原一步了,念及此也很難不臨表涕泣吧?
這週五(10.17)金鐘獎典禮的最後一段,小S現身。
蔡康永說:「所謂的成長,大概就是表示,我們要不斷的學習去面對,人生接踵而來的各種失去。我最好的搭檔小S,在失去了大S之後,消失了很長一段時間。在這段時間,我跟很多人一樣想念她、也關心她,我沒辦法想像那段時間,她承受的痛苦,在我心目中她是獨一無二的,即使如此,她跟我們每個人一樣,遇到了人生重大的失去,只好學習去面對」
小S說:「姐,雖然你不在的人生真的很辛苦,但是我一定會往前走的」
許多人都說,現在在小s的身上,看見了大s(那融合了曾經大小S的笑容和神情的臉)
兩相對應,可以想像諸葛亮在繼續往前走之前,流下多少眼淚(?)還有承受多少痛苦。
好的,在我心中,對〈出師表〉的喜歡也是獨一無二的。對《三國志》中諸葛亮的喜歡也是獨一無二的。
喜歡把各種閱讀和生活中的感受參差對照,總在它們疊合瞬間,覺得自己領悟了某種宇宙間的密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