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砧山與劍井傳說
在臺灣中部的大甲鎮,有一座靜靜矗立的山嶺,名為「鐵砧山」。遠望其形,宛如古時鐵匠打鐵用的砧台,因此得名。山下有一口神祕古井,名為「劍井」。此井終年不竭,泉水清澈見底,井口四周由堅硬岩石環繞,彷彿是天工巧鑿而成,居民皆視其為神聖之地。
傳說在明鄭時期,北伐軍隊曾於鐵砧山駐營。為激勵士氣,將領親手將寶劍插入地面,不料數日後,劍處竟湧出清泉。士兵驚訝不已,認為是天地感應,遂將其命名為「劍井」。井水甘甜,被視為神水,據說能治百病、增勇氣,軍士們常以井水洗面、沐手,祈求勝利。然而,歷史記載中,明鄭時期關於大甲的紀錄不多,僅有屯田的相關文獻。鐵砧山劍井的故事,也許只是地方傳說的一部分。

鐵砧山鳳梨碉堡
在鐵砧山的廣闊草原上,矗立著一座斑駁的碉堡。外牆早已被歲月侵蝕,覆滿苔蘚與野草,但在夕陽餘暉下,它仍如沉默的守衛,凝視著整片山野。
在臺海局勢緊張的年代,軍方為監控海線動態,於此地設立砲兵觀測站。碉堡居高臨下,可俯瞰大甲、外埔及海岸線,是極佳的軍事觀測點。其結構以混凝土與石材加固,瞭望孔分向東、西、南三方,守望者可清楚觀察海潮與船隻往來。

大甲市街的形成
台灣許多市街的發展,都與媽祖廟的建立密不可分。1734 年,林成祖修築大甲圳,開始墾殖大甲。1770 年,林對丹等人捐建天后宮;1787 年擴建後改稱「鎮瀾宮」。由此可推斷,大甲市街大約在這時期成形。
1786 年林爽文事件爆發,淡水廳(今新竹市)曾被判軍佔領,後又被義民擊退。隔年六月,淡水同知徐夢麟南下鎮守大甲,於大甲溪北岸築軍營、鑄砲兩百座,使大甲成為剿亂的重鎮。
事後,晉江人王天父子因協助官軍平亂有功,受封「通議大夫」,並舉家遷居大甲。至清末與日治時期,據統計,大甲街約有半數資產屬於王家。
百姓感念神靈庇佑,遂贈鎮瀾宮「護國庇民」匾額。自此,大甲溪畔官兵駐守,地方安定,商業繁榮,逐漸成為中部重鎮。

大甲石堡的建立與拆除
林爽文事件後,全臺爆發分類械鬥。1816 年起,大甲開始築城防備。1825 年,官府推行清莊政策,將漳、泉、粵籍民眾分莊居住。1833 年再度爆發械鬥,官府再行清莊並實施連坐法,但衝突仍層出不窮。械鬥成為地方官員最頭痛的問題之一。
直到日本時代,隨著市區改正計畫推行,大甲城被拆除,取而代之的是郵局、電話所與市場。大正元年,大甲正式供電,成為台中縣最早通電的城市。1913 年水道竣工,大甲亦成為縣內第一個擁有自來水的城鎮。此時,王家再度慷慨捐出三百多坪池塘地,建立台灣基督長老教會。

大甲基督教長老教會的起源
大甲最早有宣教士的紀錄是,1872 年馬偕與李庥牧師自淡水南下,曾徒步入大甲,但真正展開宣教工作的是 1909 年,傳道師鍾阿妹設立佈道所之時。
馬鳴埔的士紳陳其祥,因家中長工每逢週日赴三義「拜上帝」而心生好奇。雖因吸食鴉片無法親往,他仍邀鍾阿妹到家中講解聖經。之後,更請鍾阿妹留駐大甲傳教。翌年四月三日,舉行第一次信徒受洗。

大甲的聖人——志賀哲太郎
在日治時期,有一位被大甲人尊稱為「大甲聖人」的教師——志賀哲太郎。他任教於大甲公學校(原設於文昌祠),一生奉獻二十六載,不僅教書育人,更深入學生家庭,鼓勵家長讓子女接受教育。對貧苦學生,他慷慨資助學費與文具,為他們開啟知識之門。
志賀尊重臺灣學生的文化背景,並對民族意識懷抱同情與理解。1924 年,一名學生因參與文化協會活動被校方退學。志賀向校長懇求寬宥,卻遭拒絕,甚至被威脅降職或免職。面對壓力與不公,他選擇以生命抗議。12 月 29 日清晨,志賀哲太郎在大甲溪畔脫下木屐,綁上石頭,縱身投水自盡。
他離世後,葬禮盛大空前,送葬隊伍綿延一公里。這位異鄉教師,以生命詮釋了「教育者的尊嚴與良知」。


大甲公學校最早設立於大甲文昌祠
#大甲 #聖人 #鐵砧山
參考資料
台灣基督教長老教會:大甲教會簡史
大甲鎮志上:p318~p449
大甲鎮志下:p1371~p1372
維基百科:志賀哲太郎
大甲文昌祠:志賀哲太郎記念館
AI圖片由Gemini建立
方格子:
FB:
https://www.facebook.com/JacobFinding
Youtube:
https://youtube.com/@zhanglihan318
膝關節訓練戶外課程:
https://senior.104.com.tw/c/688977f18b5cd5f28df4af0c
秀朗整復:
https://www.threads.com/@xiulangzhengfu?igshid=NTc4MTIwNjQ2YQ==
Line:
https://line.me/ti/p/IGsrdvLWE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