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灣的勞動市場裡,移工早已成為不可或缺的一環。從製造業、營造業到長照與農業,外籍勞動者支撐了大量基層工作。然而,近年一個現象引起社會關注——逃逸移工的數量持續上升,甚至成為政府與企業共同的管理痛點。

根據勞動部統計,截至2024年底,全台灣約有超過八十萬名外籍移工,而其中失聯人數逼近九萬人,截至今年八月為止,失聯人數已達到九萬三千多人,也就是說大約每十位移工中就有一人逃逸。以平均數來看,幾乎每天都有十多位外籍勞工選擇離開原本的雇主與合法身份。這樣的數字不僅反映勞動現場的現實困境,也揭示制度上的矛盾。
一、台灣為什麼需要移工?
台灣少子化與高齡化問題嚴重,勞動力缺口年年擴大。許多勞動密集或高風險的行業,如製造、營造、農漁業與照護服務,國人意願低,因此外籍移工成為主要支撐來源。他們多來自印尼、越南、菲律賓與泰國,年齡層集中在二十至四十歲之間。企業雇用移工的主要原因很現實——穩定、願意輪班、能從事辛苦工作。然而這樣的「需求導向」聘僱模式,也讓部分雇主忽略了長期管理與心理關懷的重要性。當移工被視為「補洞的人力」而非「長期的夥伴」,問題也隨之而來。
二、逃逸現象為何不斷增加?
移工逃逸的原因絕非單一。若從制度、人力市場與個人三個層面分析,可以看出這是結構性問題的結果。
首先,制度面最大的問題在於僵化的聘僱限制。台灣現行制度下,多數外籍移工的工作許可與簽證綁定特定雇主,也就是俗稱的「綁雇制度」。如果移工想轉換雇主,必須在特定條件下經過勞動部核准,程序繁瑣、門檻高。當雇主對待不佳或環境惡劣時,他們往往沒有直接合法的途徑能離開,只能「用腳投票」——選擇逃逸。
其次,仲介制度與收費問題也是逃逸的催化劑。許多移工在出國前便已支付高額仲介費,金額可能相當於半年至一年的薪資。來台後,他們往往背負債務,若工作待遇與預期不符,便會尋找更高薪或更自由的機會。非法打工市場的存在,讓逃逸變得更有吸引力。
第三,勞動條件的差距不容忽視。許多移工在工作中面臨超時勞動、缺乏休假、住宿環境惡劣、甚至語言隔閡與文化歧視。這些因素堆疊在一起,讓「逃離」成為心理上唯一能選擇的出口。尤其在農業與長照產業,移工的工時常遠超法定標準,薪資卻未必合理。當他們聽到其他逃逸移工在黑市工作的收入更高時,心中的比較與不滿就成為行動動力。
三、制度背後的矛盾
台灣的移工制度原本是為了補充勞力而設計,但隨著時間推進,卻越來越顯現出「短期使用」的思維。多數移工最多可在台工作十二年,沒有長期居留權,也難以申請轉職。這意味著他們永遠是暫時的、可被替換的。
政府希望以嚴格制度控管逃逸,但越嚴格的限制反而帶來越高的逃逸率。因為被制度鎖住的人,往往選擇脫離體制尋求自由。這是典型的「政策反作用」現象。
此外,企業端有時也間接助長逃逸現象。部分雇主私下以高薪吸引失聯移工非法工作,省去聘僱申請與仲介費。當非法市場持續存在,逃逸的風險就被分攤、被淡化。這是一條雙方默許的灰色供應鏈。
四、從人資視角看逃逸的連鎖效應
對企業人資部門而言,移工逃逸造成的影響遠超人力短缺。
首先是法律風險。若公司被查出聘用逃逸移工,將面臨罰鍰甚至刑責。其次是營運成本上升。每當一名移工逃逸,企業不僅要重新申請名額、等待核准、重新招募,還要承擔產線或服務中斷的損失。
再者,頻繁的逃逸事件會損害企業形象。移工之間的消息流傳速度極快,一旦公司被視為待遇差或管理不善,未來的招募將變得困難。這對於長期仰賴移工勞力的產業而言,是極大的風險。
最後,對人資團隊而言,這是一項管理壓力。如何兼顧法規遵循、文化溝通與心理關懷,已成為現代HR的重要議題。
五、如何降低逃逸率?
第一步是制度鬆綁。移工若能在合理條件下轉換雇主,將能減少被迫逃逸的動機。這不僅能提升工作滿意度,也能促進雇主之間的良性競爭。
第二步是改善勞動條件。合理工時、充足休假、住宿安全、溝通管道、語言協助,這些都不只是人權議題,更是留才策略。當移工感受到尊重與信任,他們留下的意願自然會提高。
第三步是嚴管非法聘僱。政府必須加強查緝黑市用工,同時懲處高薪非法招攬失聯移工的企業。只有讓逃逸「沒有更好的出路」,才能降低誘因。
第四步是教育與文化融合。企業應建立跨文化訓練制度,讓主管與同仁了解不同國家的語言與習俗,減少誤會與歧視。當工作現場的氛圍改善,衝突自然會下降。
第五步是建立留才制度。人資可以設計晉升機制、技能訓練與績效獎金,讓移工看到未來的可能。當他們知道努力能被看見,就不會輕易選擇逃離。
逃逸不是移工的錯,而是制度的鏡子
逃逸現象不是單純的勞動問題,而是整個制度與文化的反射。當一個社會將外籍勞動力視為「短期消耗品」,而非長期夥伴時,逃逸就不只是可能,而是必然。
真正該問的問題不是「為什麼他們逃」,而是「為什麼他們不想留下」。
只要移工覺得在台灣沒有尊嚴、沒有未來、沒有選擇,逃逸就永遠無法根除。
當制度能讓他們自由轉換、合理工作、被公平對待,當企業能將他們視為團隊成員而非工具時,逃逸這個詞就會逐漸從新聞裡消失。
台灣要的不是更多移工,而是讓現有的移工願意留下、願意信任的環境。
真正的管理,不是管住人,而是留住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