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次內部晉升評選會議上,一位主管開口問:「這次遴選只有一個候選人,我們可以直接通過嗎?」
人資回答:「公司規定,一個職位至少要有兩位以上候選人,才能正式評估。」 現場頓時出現一陣沉默。主管嘆了口氣:「那就得再找一個人來比嗎?這樣不會太形式化嗎?」
這樣的情況,在許多企業裡其實相當常見。對主管來說,這樣的制度彷彿在「拖慢用人效率」;但在人資眼中,這是一道用來防止偏見與確保公平的保護線。所謂的「一職兩人」遴選制度,指的是當公司要任命、晉升或補實一個職位時,必須至少有兩位或以上的候選人共同接受審查與比較。這看似只是程序上的要求,實際上卻反映了一家公司在「決策公正性」與「組織治理」上的成熟度。

制度的核心精神:讓選擇不只是形式
如果只有一位候選人,那麼整個過程就不再是「遴選」,而只是「通過」。
企業設立這樣的制度,是希望在做出人事決策時,能有比較、討論與檢證的過程,避免決策者的主觀印象凌駕於制度之上。
對人資而言,這樣的機制最重要的價值在於建立「相對性」。有比較,才有標準。當兩位候選人被放在同一張評估表上,主管必須以具體事實、績效、潛力與經驗為依據,而非「我覺得他比較順眼」這種感覺性評估。
一職多人的設定,也能在會議中產生更多元的觀點。不同主管之間的討論、不同單位的觀察角度,都能讓決策更全面。這樣的制度,不只是選人才,也是考驗組織的思辨能力。
公平與公信力:制度的第二層意義
對員工來說,透明的遴選制度能降低被質疑的空間。
在沒有比較對象的情況下,任何一個被錄取的人都容易被懷疑「是不是被內定的」。 相反地,如果所有人都知道職缺有公開競爭,有人選提報、有會議討論、有文件紀錄,那麼結果無論誰錄取,都比較能被接受。
制度帶來的不是速度,而是信任。
在一個講究公平的組織裡,遴選制度是信任的基礎。它讓每一位參與者都相信,機會不是被分配的,而是被競爭出來的。 這樣的文化能長期穩定團隊士氣,也讓內部升遷更具正當性。
遴選制度的優點
第一,提升決策品質。當一個職位有兩位以上候選人,決策者被迫比較、分析與思考,而非直接接受單一建議。討論過程會更聚焦,也更具邏輯性。
第二,強化組織透明度。所有晉升、轉調與任命都能被追蹤、有紀錄,避免內部流言或不信任。對HR而言,這是讓制度取代人情的重要關鍵。
第三,促進員工成長意識。有競爭的環境會讓員工更有動力準備自己。當大家知道晉升並非自動獲得,而是需要和他人競爭,就會更願意自我培養與進步。
第四,降低錯誤任命的風險。若只有一人被推薦,決策容易陷入「沒得選就只能用」。當有第二人選出現,組織自然會更審慎。對企業來說,這是一種風險控管。
然而,制度的另一面:效率與執行成本
制度再完美,若沒有考量現場運作的彈性,也容易被視為「官僚」。主管對這套制度最大的疑慮通常來自三個層面。
第一,時間成本太高。當公司規定必須湊齊兩位候選人才能開會評估,HR往往得再去尋找第二人,導致決策延誤。尤其在人才稀缺或職位急需的情況下,這樣的等待常會影響業務運作。
第二,假性競爭的存在。部分遴選會議只是「為了滿足規定而湊人」。若明知A候選人已內定,B只是陪跑,整個過程反而會讓人對制度失望。
第三,內部情緒衝突。若兩位候選人同屬一個部門,未錄取者的心理落差往往難以消化。這不僅會影響團隊合作,也會造成管理壓力。
人資該怎麼讓制度既公平又有效率
制度設計的目的不是製造負擔,而是建立平衡。對人資來說,關鍵是讓這套制度「有靈魂」。
第一,要讓主管理解為什麼需要比較。當主管明白這項制度不是用來限制,而是用來保護自己免於偏見與爭議,他們自然會更願意配合。
第二,要在公司內建立候選人資料庫。平時累積潛力員工的發展紀錄,當有職缺出現時就能快速找出第二位合格候選,而不必臨時湊人。
第三,建立例外機制。對於技術稀缺職位或特定條件下,可經高階管理層核准免除雙人競爭,但必須留下書面說明與審核紀錄。這樣既維持制度的嚴謹,也兼顧運作的彈性。
第四,強化溝通回饋。遴選結束後,對未錄取者應給予建設性回饋,讓他明白落選的原因與未來的改進方向。這樣可以避免因制度競爭而產生心理挫折。
遴選制度的本質:是文化的體現
企業的制度反映的是文化。
當一家公司願意讓所有用人決策經過比較與討論,代表它重視的是「程序的正當性」與「決策的可被檢驗性」。這樣的組織文化能減少黑箱操作、避免內部矛盾,也讓每一次任命都經得起檢視。
然而,制度的生命在於執行。
若制度流於形式,員工只會看到「表面公平」,感受不到「實質透明」。 因此,HR與主管的角色,不只是執行制度,更要讓制度「被理解、被相信、被信任」。
要求一個職位至少要有兩位候選人,表面上看起來像是增加流程,但它真正的意義在於建立一個更穩定、公平、可持續的組織用人架構。
它避免了一人決策的偏差,讓每次任命都多一層思考空間,也讓整個企業的文化更成熟。
公平不是天生的,它需要制度去維持。
效率不是一切,它必須建立在正當的基礎上。 當制度被理解、被落實、被信任時,遴選機制就不再是阻力,而是組織前進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