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面試了三位,都說學不到東西就離職了
這週安排了三場面試,三位求職者來自不同產業、不同職能,但不約而同,在講到「為什麼離職」時,都用了同一句話:
「因為我覺得那間公司沒有東西可以學了,所以我想換個環境。」

最後我忍不住問了其中一位求職者:「你最近三份工作都是因為學不到東西所以就離職,那我是不是可以認為你到了我們公司,也會認為學不到東西你就會離職?」
求職者慌張地說:「不,我並不是這樣的人」
我反問:「那你前面幾家的離職理由不都是因為這樣才會離開嗎?這樣合理推斷應該沒甚麼問題吧?我想要聽真正的離職原因,是否可以再詳述一下,而非教科書式的回答我,我會感覺被敷衍了」
求職者才慢慢地跟我述說每個離職原因...
這不是不能講的理由,但當你把它視為每一份工作的離職原因,如果是檯面的表面理由那還好,但假設它是「真的」,反而可能傳遞出幾個令人擔憂的訊號。
HR眼中的「學不到就離職」:表面合理,實際風險高
職場中的確有些公司資源匱乏、制度落後、學習停滯,選擇離開是合理的。但如果你每一段經歷都用「學不到東西」來包裝離職,HR會開始出現以下幾種疑問:
1. 是公司沒東西學,還是你不知道怎麼學?
若你進去不到半年、一年就說「沒東西學」,那可能不是環境問題,而是學習態度或耐性不足。
2. 你想學的東西,是不是不符合你工作本質?
有些人進入行銷職位,卻說想學程式、學設計。如果公司角色不提供這條路,問題不在公司,而在你選錯跑道。
3. 是學不到,還是不想做?
許多工作中,真正的價值來自「重複中磨練」與「責任內深化」,如果你只想「不斷換新挑戰」,那可能是對工作的誤解而非環境問題。
4. 你會不會哪裡都待不久?
當你履歷上有多段不到一年的經歷,而離職理由全是「學不到東西」,我們只會懷疑:你下家公司撐得久嗎?
為什麼這類說法,其實會讓HR起戒心?
這類話聽起來像什麼?
- 「我一直在追求進步」→ 正面
- 「我只想做我想做的事」→ 中性偏危險
- 「我不想做我覺得沒意義的事」→ 負面
表達方式的不同,會引導HR對你職場心態的判斷方向,但多半求職者在描述這樣的理由時,並沒有做充分準備,讓人資聽起來多半會往第二項跟第三項思考
聽久了,HR會怎麼想?
- 你不太能接受不如預期的環境
- 你對學習的定義是否太狹隘(只有新技能才算)
- 你可能抗壓性不高,面對平庸工作選擇逃避
- 你未來進公司,也可能因熱情冷卻就閃人
HR更希望聽到的離職理由是什麼?
重點不是不能說「想學新東西」,而是要有「具體脈絡」與「合理期待」。
以下是幾種人資更能接受的版本:
範例一:有具體學習目標,並與過去任務連結
「我在現職已經負責電商營運兩年,從網站管理到訂單流程都很熟悉,但我希望未來能接觸更多數據分析與行銷策略面的規劃,這是目前公司較少提供的職責內容。」
→ 有清楚說明目前經驗與未來方向的差異,且不是單純抱怨原公司。
範例二:願意負責、願意承接新挑戰
「原先部門架構穩定、工作內容固定,我已完成既有流程優化。但近年我希望能負責完整專案或橫向整合,這在現職中有些限制,因此想轉換更有挑戰的舞台。」
→ 表達出「做過了、學過了、想更深」,而不是「做不下去了、沒興趣了」。
你的離職理由,反映的是你的職場態度
人資從來不怕你有離職理由,但怕的是你用模糊、單一、責怪他人的語氣,讓整段職涯看起來像一場「逃避的旅程」。
尤其如果你有以下「高風險信號」,就更該小心怎麼說:
- 履歷中有多段一年內離職經驗
- 每次工作轉職幅度差異大(行銷 → 專案 → 資管 → 客服)
- 曾經短時間內轉換多家公司,但都用「沒有成長空間」來解釋
這些訊號HR看得比你想像清楚。
如何包裝比較好?三個修正方向
1. 給「背景+內容+學習情況+轉職動機」四個面向
範例:
「我進入公司時是做行銷活動執行,期間學到如何操作社群與KOL合作。後來發現自己對後台數據分析更有興趣,因此主動進修GA與Python,並尋求能讓我轉向數據分析的職位。」
2. 不要「每一份工作」都說想學新東西
學習成長是職場基本需求,但若每一份都用這當理由,HR只會覺得你「喜新厭舊」。
3. 記得補充「離職後的新期待」,別只講不滿
轉職不是逃避,而是轉向。不要只講舊工作「學不到」,要說你想往哪走、怎麼規劃。
HR要聽的,不只是理由,而是邏輯與責任感
說出「公司沒東西學」並不犯法,也不是錯。但當你這樣說的時候,你必須能證明「自己真的有學、也真的願意承擔」。
如果你說「學不到」的意思,其實是「我不想努力了」、「這些我不喜歡做」、「我想做夢想中的工作」,那 HR 會想的不是你有理想,而是你是否抗壓性不足、缺乏現實適應力。
與其講「學不到」,不如換個方式說:
- 我想深耕另一個領域
- 我希望挑戰更大的責任
- 我已達到現職的學習極限,並尋求下一階段成長
面試不只是解釋過去,更是在說服未來的僱主相信你值得信任。
講得模糊,是你的損失;講得誠實,才能找到真正適合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