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續堆砌增生療法的閱讀磚塊。
這次繼續談另外一個常被問到的問題- PRP 對膝蓋退化性關節炎(KOA)到底有沒有效?
這個問題要從學理上去分析,會變成大哉問;解答問題主要著重在幾個要點:
- 膝蓋痛除了關節炎有很多其他診斷。
- 你打針想要「修復」什麼東西?注意軟骨被視作幾乎無法靠注射自然再生。
- 只有退化性關節炎,還是包含結晶性表現?增生打下去結果誘發結晶性關節炎的激烈免疫反應,一陣子就會遇到一個。
然後才是 PRP 製備的不同、施術者選擇施打的點位、患者本身血小板的功能狀態。
簡單說,這不是一個可以簡單說的問題。
*
所以我們先繞過前面繁複的學理,有興趣的我們會員頻道細說,這次來看一篇 2025 年發布於 Regenerative Therapy,東亞國家單一醫療院所的統計:

Saita Y, Kobayashi Y, Uchino S, Nishio H, Wakayama T, Fukusato S, et al. Platelet-rich plasma therapy for knee osteoarthritis: Insights from real-world clinical data in Japan. Regen Ther. 2025 Apr 17;29:427-434. doi: 10.1016/j.reth.2025.04.002.
日本順天堂大學醫學院骨科於 2020年1月至2024年5月間,因為退化性膝關節炎收案2068例患者 (2815膝) 進行療效分析,這些人都至少經過了六個月的保守治療無效,在抽血22ml後製備乏白血球血小板濃縮液6ml,直接經由髕骨上注射關節囊,標準三次注射、每次間隔三到五週。
(最終因為各種原因包含發炎性疾病、感染、癌症、血小板相關血液疾病、溝通障礙、疼痛狀況不明顯或追蹤數據有漏失、沒有X光分級排除剩下516例患者、727個膝蓋)
首先是沒什麼特別的不良反應,打了後平均疼痛在六個月內持續改善,這些觀察結果都跟之前觀察到的狀況差不多。
但這篇文章試著去分析那些"施打PRP後疼痛有顯著下降的族群"
結果發現到與疼痛指標改善有關的因素包含了:
- 年齡越輕改善越明顯
- 體重越輕改善越明顯
- KL分級超過4的患者接受PRP收效不高
- 重度肥胖患者接受PRP的療效也不佳
- 老年患者的疼痛指數改善較少、但在調整Q角數值後,年齡影響變得比較弱,這代表也許這些人多帶有較差的Q角,而使得PRP效果不如預期。
這也許更直接的指出所謂 PRP 要「篩選族群」的方向
- 高齡患者要先考慮是否Q角已經過大
- 若已經達到 KL 4 級,應優先考慮手術
- 若有體重問題,應優先減重
上面通通都確認,加上血液製品製備前準備 (另開一篇討論),才能達到先求勝而後求戰,最大化治療勝率。
底下附上常用KL分級法的判斷,基本上第四級就是「骨頭碰骨頭」,建議開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