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來在準備 《灣區實習篇》第三篇文章,但剛好最近是 Google Intern 發放 OA(Online Assessment)的季度,身邊有些朋友和同學私下問我去年 (25 Summer Intern) 面試的流程、經驗和心得。與其 11 (一一)口述或打字回覆,不如寫成一篇文章,內容更詳細完整。再加上相比於實習職場的體驗,我想讀者對「面試」可能更有興趣——畢竟通過面試,才是真正踏上實習旅程的第一步。基於以上理由,就來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 Google 實習面試經驗吧,就讓我們繼續讀下去吧~
Table of Contents
- Google Intern(Master)申請與投遞時間
- HR 聯繫:OA(Online Assessment)與性格測驗
- 技術面試(Coding Interview)
- Intern 專案配對(Project Match)
- 正式 Offer Letter
本篇目錄依照 2025 年暑期實習招募流程 的時間順序編排。
每年實習招募的時間線不相同,流程也可能變動,本篇文章僅供參考。
Google Intern 申請與投遞時間
以 2025 年暑期實習 為例,我是在 2024 年 6 月 投遞的。那段時間我幾乎每天都會上 LinkedIn,或是固定查看實習相關的 GitHub 頁面,隨時關注職缺是否開放。就在這樣的過程中,刷到了 2025 Google Summer Internship 的申請貼文。當時 Google 的實習申請分為 Undergraduate、Graduate (Master)、PhD 三種管道,而且投遞時間非常短,只有 一個禮拜。投遞期間一結束,連結就會失效。
因此,建議有意申請 北美實習(USA、Canada) 的同學,在每年的 5 月到 7 月 期間,務必養成每天關注 LinkedIn 或是 Internship Job Release Tracker 的習慣,避免錯過機會。不過也要注意,每年的開缺時間會有所不同。例如 2026 年的 Google Summer Intern,就延後到 8 月底、接近 9 月才正式開放申請。
北美實習申請時程與前置準備
這邊補充一下美國普遍的實習申請時間線。大部分公司會提供 暑期實習(Summer Internship),少部分大公司或新創才會開設 秋季實習(學期中實習)。整體而言,暑期實習的職缺數量遠多於秋季實習,因此以下重點會放在暑期實習的時程與前置準備。
一般來說,實習招募是針對「隔年」的暑假。例如,我在 2024 年投遞履歷,實際申請的就是 2025 年的 Summer Internship。因此,想申請暑期實習的同學,必須在職缺釋出之前,就準備好履歷——包括 充實個人專案、刷足夠的題目,讓自己在開放投遞時能及時把握。
另外,如果你想更早累積經驗,例如在 來美國的第一年暑假 就開始實習,也可以嘗試在 program 開始前就投遞。即使不一定能拿到錄取,也能藉此 了解 OA 題型,或當作幫履歷「試水溫」,為後續申請建立經驗。
HR 聯繫:OA(Online Assessment)與(性格測驗)
我當年投遞履歷後,是收到 第二波發放的 OA。Google 近幾年通常會有 2~3 波 OA 發放。當時我拿到的 OA 包含兩道題目,測驗時間 90 分鐘,難度不算高,使用一些基本演算法就能解出 solution,也沒有要求開鏡頭。
除了 OA,那一年還附帶一份 性格測驗。測驗內容大多是日常情境題,例如:「如果你和其他隊員想法不同,你會主動提出嗎?」選項設計通常是一個光譜,從「非常同意」到「非常不同意」。整體形式就像是一份問卷。
不過,今年(2025 年申請 2026 Summer Intern)的申請者僅收到 OA,並沒有性格測驗。目前還不確定未來是否會繼續保留性格測驗,還是只看 OA 的結果。
技術面試(Coding Interview)
提交 OA 兩週後,不管 passed or rejected,都會收到 recruiter 的 update。我當時 update 的下一步是預約 coding interview,會收到另一封 email 讓申請者預約技術面試。申請者會以線上的形式,進行兩輪背靠背面試,也就是同一天進行兩個 45 ~ 60 分鐘的面試,每一個面試的面試官會是不同人,這些訊息 recruiter 都會與面試者傳 email 再確認,對於面試有任何疑問,也可以傳訊息詢問 recruiter。
關於 coding interview 流程以及難度
很多朋友常問我 Google 的 coding interview 難度。
我的第一輪面試中,面試官先出了一道非常簡單的題目,主要是想了解我對 string(字串)與 character(字符) 的基本操作。這題大約 10 分鐘就完成,接著進入第二題主題目。第二題要求我設計一個包含多個功能的程式,例如排序、從資料結構中挑出特定人數的物件(object),再將對應的 method 封裝成一個 class。整體風格類似 LeetCode 上的「設計題」,難度屬於 中等(medium)。
第二輪面試的題目大約是 偏基礎的 hard 題。題意是讓面試者撰寫一個 function,參數為一個 list(列表),其中包含以毫秒為單位的時間戳記與對應字串。要求是將這個 list 重新整理並回傳特定格式的結果。我完成初步解法後,與面試官一步步 dry run 每一行 code,確認邏輯後,面試官立即提出 follow-up 題,要求我修改或優化原本的解法。
整體流程大致如下:
- 面試官自我介紹與寒暄
- 面試官貼出或口述題目
- 閱讀題目、確認 test case(有時會自己舉例)
- 撰寫解法並邊講解思路
- 與面試官一起 dry run solution
- 最後約 10 分鐘,面試官會反問:「你有什麼想了解 Google 或團隊的地方嗎?」
有一點值得提醒:當面試官問「你對 Google 或團隊有什麼想了解」時,不要再回去問關於題目的問題。有一個說法是,如果你在這個環節仍專注於剛才的 coding 題,會讓面試官覺得你只在意面試表現結果,而非對公司本身有興趣。這個環節應該用來展現你的好奇心與熱忱,例如了解團隊文化、實習生日常、或技術成長機會。
Dry Run 是什麼
有在刷題的朋友通常會使用 leetcode 平台練習算法題目,按下提交 solution 時,平台會幫我們帶入 test case 的 input value,跑提交的 solution,顯示 output。由於面試的時候是使用 共同編輯的 Google Doc ,文件上面沒有像 leetcode 平台運行 solution 的功能,所以需要直接在文件上寫註解,例如:
waitingLine: [{2,10}, {4,11}, {4,12}, {2,15}] <-- deque
group = deque.pollFirst(); // {2,10},
waitingLine: [{4,11}, {4,12}, {2,15}] <-- deque
拿著 test case,與 interviewer 一行行過你寫的 solution code。
實習專案匹配 Project Match
通過 VO(Virtual Interview)後,recruiter 會寄信通知我已經進入 project match pool。信件附件包含一份 gMatch Form,表單內容會詢問候選人幾個重點:
- 較熟悉的程式語言(proficient programming languages)
- 能接受的實習地點(preferred locations)
- 想參與的專案領域(例如 Data、Backend、Infrastructure 等)
完成問卷後,需連同最新履歷一併回傳給 recruiter。
以我那年的時程為例,大約在 12 月,各實習專案的 host(指導工程師) 會開始查看 match pool 裡的候選人資料。如果 host 覺得某位候選人的背景與專案方向可能契合,就會請 recruiter 安排一次 match call。
在 match call 中,host 會先介紹他們的 intern project 草案,包括專案目標、開發內容與技術方向。過程中候選人也可以主動提問。這是一個 雙向了解的討論 —— host 會根據履歷了解候選人的經驗與學習方向,而候選人也能藉機表達自己對該專案的興趣與相關經驗。
每次 match call 結束後,大約 2~3 個工作天內,recruiter 會寄信通知結果(通常在 host 提交 accept 或 reject 後)。
- 如果 host 同意 match,候選人可以選擇接受或拒絕;雙方都同意後,project match 階段即完成。
- 若 host 拒絕,候選人則會繼續留在 match pool,等待下一次的匹配機會。
正式 Offer Letter
經歷漫長的四個月(Google 在 tech 圈以 notoriously long process 著稱 😅),終於迎來最令人振奮、也最能放下心中大石的時刻——收到 Offer!(撒花 🎉)
這部分其實沒有太多內容好寫,畢竟就是等待與喜悅的瞬間。
老實說,整個實習申請與面試過程的壓力真的不小。不過,也只能鼓勵大家撐過去,因為 進入 Google 實習之後,會遇到許多進階的挑戰。如果你對我實習期間的實際工作與體驗感興趣,可以繼續閱讀我後續的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