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第一份實習 @ IOH

在大四下的四月,我開始找接下來暑假到隔年一月的實習。後來才知道這個時間開始找真的太晚了,很多人都在寒假左右開始投遞,到四月的時候幾乎已經沒什麼職缺了。努力拼湊出履歷卻找不到地方投遞的我,去逛了學校在新體辦的新創公司的徵才博覽會,才終於在那邊看到機會。

厚著臉皮去找各個攤位的人聊天,交出了幾份履歷,我想那時候的我應該大多數人都不放在眼裡吧。但就在那個會場,我遇到了 IOH 的員工,被她鼓勵著應徵實習。回去搜尋了 IOH 這間公司,大致了解他們在做什麼之後,我就投遞了履歷,應徵的團隊是 IT 部門。

IOH 是什麼

我在應徵之前也沒聽說過 IOH ,在這邊小小的介紹一下, IOH (Innovation Open House) 是個人經驗分享的平台,平台上收錄全台各個科系學生的求學經驗分享,到現在仍是許多高中生選志願的參考對象。創辦人過去曾在 MIT 留學,其實他的初衷是想透過經驗分享,吸引更多人到海外留學,所以平台上也有很多各國學生的留學經驗分享。

現在想起來,我會寫這系列的回顧文章,搞不好是 IOH 實習經驗的影響呢(笑)

開始寫網站的因緣

專題研究時接觸了一點前端網頁,寫起來很有畫面跟成就感,後來甚至在 ptt 上找了技能交換,用很破的英文換前端工程師的前端技術。在一週一次跟他的聊天跟些許指導下,我慢慢架起了自己的第一個個人網頁,過了幾年回去看,這個網頁可以說是慘不忍睹。

但很多人都是這樣的吧,回頭看過去自己寫的程式碼,覺得當初怎麼會寫成這樣,有人說這個現象是成長的證明。

回到 IOH 實習的面試,技術部分真的不難,只要碰過一些 html, css, javascript 就可以輕鬆作答,好像還考了一些現在不那麼常用的 jQuery 。IOH 是間社會企業,大概沒什麼技術資源能用上 react 這類前端框架,進去後發現整個平台是其實用 WordPress 架起來的。對很多企業來說,平台上的內容可能比平台用到的技術重要,當時的我多少擔心能學到多少技術,不過後來發現是我多慮了。

從零開始學新的框架

對幾乎什麼都不會的我來說,每件事都是學習的機會。實習期間最大的任務是要以 Ruby on Rails 的框架重新改寫網站,後端經驗幾乎為零的我當然也是第一次接觸這個框架。於是前兩週我實習期間做的事就是 - 看書。

帶我的 Mentor 推薦我看深入淺出系列的 Ruby on Rails 教學,這系列的書都寫的不錯,到現在我還是偶爾會買。總之看書、看線上課程就是當時的日常,為了不要辜負付給我的薪水,我每天都認真的學習,希望自己趕快做出一些貢獻。

兩個禮拜後我加入了新網站的開發,從什麼都不會開始慢慢熟悉 MVC 架構,把設計師的圖實現出來,再接上資料庫的時候,因為自己有了些許成長而感到感動。那時候前後端沒有分離,也不懂 API ,但是學習設計怎麼設計資料庫 table ,練習用 RWD 刻前端畫面,每個技術都沒有接觸過,我覺得困難而有趣。也是趁這個機會,我找了很多 ROR 的教學影片,邊看邊做累積一點 side project ,像是 To do list 、類似 Pinterest 的塗鴉牆、前後端包辦的部落格等等。很多 side project 後來都沒有再維護了,但我想之後幾家公司能拿到面試機會多少是托這些 side project 的福吧。更重要的是,打造這些小工具的過程,讓我相信自己可以從無到有建立出一個前後端的服務,讓轉換跑道的我建立起一點信心。

IOH 的邪教(?)文化

用 chatgpt 畫的 feedback 環節示意圖

用 chatgpt 畫的 feedback 環節示意圖

IOH 其實是有著強烈企業文化的地方,鼓勵每個人分享經驗,我最印象深刻的就是 feedback 文化。實習的第一天結束,創辦人兼 CEO 超哥就把我們這兩屆的實習生集中在一個房間,十幾人人就這樣一一分享今天的心得。

每個人都被鼓勵說一點話,那氣氛之正面我還以為自己來到什麼邪教(IOH 內部的人也會這樣自嘲) 但這樣開口表達想法,並且收到周圍的人反饋,對從小習慣只聽不說教育制度的我來說,是非常難得而且寶貴的經驗。

另外一個容易感到強烈文化的部分就是去各大學辦工作坊了,在短短的兩天內我們要跟陌生的講者合作,協助他完成投影片分享自己的故事、介紹學校與科系。辦工作坊的時候常被講者說出的話打動,我印象深刻的金句之一來自一個舞者兼模特:「我們要在工作中找興趣,還是在興趣中找工作」 - 雖然樸實卻濃縮他一路走來心得的話。

創辦人也時不時的告訴我們很多的想法與教誨,像是要我們思考實習期間能貢獻什麼,讓我的學生心態開始有了轉變,也是在那間小小的辦公室,踏出了我初次社會化的一步。

實習的小夥伴們

也不得不提因為實習認識的朋友們,因為公司規模小,有很多機會跟不同領域的人合作、交流。因為公司的氛圍太像營隊,很容易就跟身旁的人交起朋友。

那時候認識的很多人,過了幾年他們也各自在不同的產業職位上發著自己的光,直到現在,我有時還是會在 IG 上看到那時認識的朋友,做著一件與我現在生活圈截然不同的事,體會到:「啊,原來也有這樣的生活方式呢」,常被這些人的熱情與生活打動,能接觸到不同人的經驗,也是實習的莫大收穫吧。

其中影響我很深的大概是當時一位設計夥伴了,一路理組唸上來的我對設計跟美感真的是一竅不通,在 IOH 實習的期間讓我有機會跟另一個設計師實習生密切合作,看到她怎麼做圖,久而久之大概知道設計的時候需要在意什麼。那時我也想把我的個人網頁弄好看一點,就跟設計師一起上了 UI/UX 的課程,,到現在我時不時的會用 Illustrator 這個繪圖軟體做一些作品,像是履歷排版、生日小卡,這個技能對我往後的生活也很有幫助。

那段經歷也讓我明白,接觸、學習自己不熟悉的領域,既不可怕、也不困難,只要有一點點好奇心,我們就可以探索很多的領域。

下一段旅程

IOH 作為我用程式技能工作的啟蒙公司,我是非常感謝的。除了技術的磨練,我覺得在那裡接觸的各個領域的朋友、創辦人開創社會企業的理念、分享與 feedback 的文化,都是無比珍貴的經驗。

有時候人生中別人不經意的一段話,卻讓人記著很久很久。那時候有人問我說,你之後想做什麼,我回答:「我想當工程師」對那時候的我來說這條路還很遙遠,但那個問我的實習生夥伴說:「這不是理所當然的嗎」,在那家公司什麼都能做到的氛圍,還有當時的朋友說的一句話,給了我莫大的激勵。

同時我也發現,不少待過 IOH 的朋友們,後來都踏上了出國唸書或工作的旅程,也許是受到公司文化跟推廣內容的影響吧,讓我們也期待自己踏出舒適圈的樣子。在離開 IOH 後,我也去歐洲交換了半年,再後來也選擇了出國工作。我很慶幸在這些旅程開始之前,能有這一段實習經歷。

大三開始從材料系轉跑道,現在達成過去憧憬的職涯目標,目前在新加坡美商當軟體工程師。寫職涯觀察、寫生活、寫書摘、寫一路走來,總之下班後隨性寫點東西,不定期更新,歡迎留言聊天交流想法。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