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大家好,我是 Mech Muse!👋
這週在倫敦舉辦的 Bloomberg Tech London 2025 把「科技主權」當成核心主題,聚焦 AI、網路安全、量子科技 三大領域。很多人會問,這樣的會議跟我們有什麼關係?其實很直接:歐洲在思考如何避免被美國或中國「卡脖子」,我們台灣的產業與企業,也可以從中看到供應鏈調整、法規新趨勢,甚至可能的新商機。💡
這篇文章我會帶你了解:
- 倫敦峰會到底在討論什麼?
- 歐洲這些「科技主權」想法,是怎麼一步一步形成的?
- 讀者最想知道的延伸:AI 合規、資料主權、量子布局到底怎麼玩?
- 最後收束:我們該怎麼看、又能做什麼?
倫敦科技峰會:歐洲的焦慮與選擇 🌍
這週在倫敦登場的 Bloomberg Tech London 2025,整場會議圍繞一個大哉問:歐洲能不能掌握自己的 科技主權?

所謂「科技主權」,簡單來說就是:在數位基礎設施、AI、半導體、雲端、資安、量子等領域,歐洲要有能力設計、生產、保護,不要完全依賴外國。這樣聽起來有點抽象,但背後其實是很務實的焦慮:
- AI 算力與模型 幾乎被美國巨頭壟斷。
- 晶片與硬體 高度依賴亞洲供應鏈。
- 雲端與資料中心 幾乎被美系廠商包辦。
- 量子科技 則是還沒定勝負,但歐洲已經不想再錯過下一波。
所以在這次倫敦的舞台上,大家看到的不只是產業展示,而是一場「檢討大會」:政府官員、產業代表、投資人齊聚,討論歐洲能不能在這些新技術上,不再落入「別人決定我們怎麼玩」的局面。
有趣的是,這不只是技術問題,也是 政策與資本的選擇。畢竟要談「主權」,就要談投資、談法規、談標準。這也是為什麼這次活動吸引了那麼多關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