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冠狀動脈症候群管理重點指引更新
藥物治療與介入技術的優化對於接受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PCI)且非高出血風險的急性冠狀動脈症候群(ACS)患者,指南建議優先使用 Ticagrelor 或 Prasugrel,而非 Clopidogrel。此舉旨在為非高出血風險的患者提供更佳的抗血栓保護。
在 PCI 技術方面,為了顯著減少出血和血管併發症乃至降低死亡風險,建議首選徑向途徑(radial approach)而非股動脈途徑(femoral approach)。同時,在指導 ACS 患者進行 PCI 的過程中,特別是涉及複雜的冠狀動脈病變時,推薦使用冠狀動脈內影像(intracoronary imaging)來優化手術結果。
血脂管理與二級預防的強調
新指南對血脂管理給予了高度關注,這反映了對 PCI 或抗血栓治療以外因素的重視。若低密度脂蛋白(LDL)大於 70 mg/dL,建議在原有治療基礎上加用非他汀類降脂藥物(屬於強烈建議等級)。即使 LDL 介於 55 至 69 mg/dL 之間,指南也建議考慮添加非他汀類降脂藥物。
作為二級預防的一部分,指南強調在開始或調整降脂治療後的 4 至 8 週內,建議進行空腹血脂檢查以監測效果。此外,指南也特別強調將患者轉介至心臟復健的重要性。
血運重建策略與時機
對於 ST 段抬高型心肌梗塞(STEMI)患者的血運重建完整性,指南通常建議對非罪魁禍首病變進行 PCI。然而,若患者處於休克狀態,則應專注於處理罪魁禍首血管。
值得注意的是,在非 ST 段抬高型 ACS(NSTEMI ACS)且合併有多血管疾病的複雜患者中,冠狀動脈旁路移植術(CABG)可能更受青睞。這包括涉及顯著左主幹疾病、高複雜度冠狀動脈疾病(CAD)、伴有糖尿病的多血管 CAD 且病變複雜瀰漫,或複雜左主幹病變伴有嚴重左心室功能障礙的患者。
針對 NSTEMI ACS 患者的侵入性策略時機,指南建議採取風險分層:
- 對於不穩定或極高風險的患者,建議採取立即侵入性策略。
- 對於屬於高風險(依據 GRACE 風險評分、生物標記上升或動態心電圖變化)的患者,建議在最初 24 小時內進行常規侵入性策略。
- 中等風險患者則建議在接下來的 72 小時左右進行常規侵入性策略。
特殊考量與證據的脆弱性
關於在心源性休克患者中使用微軸流泵(例如 Impella),儘管從介入醫師的角度來看,這項發現看似直觀且具吸引力,但試驗數據所支持的死亡率益處在統計學上被認為相當脆弱(例如 p 值僅為 0.04),需要更多穩健的數據來確認最佳治療方法。
此外,指南中亦提及根據 MINT 試驗的結果,將輸血標準訂在血紅蛋白低於 10 g/dL 的建議是合理的。然而,有專家指出,對該試驗結果的解釋並不具備決定性,因此這項建議的證據基礎仍待進一步審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