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年前帶孩子時看了一本童書,應該是這本---《貝拉的生氣天》。
當時在翻閱故事的時候,它讓我很驚訝,那股驚奇的感覺還一直烙印在我心中。
貝拉那天一直在生氣,氣氣氣!!!早餐不順、穿鞋不順、弟弟搶玩具、出門不順……
如果我是她的媽媽,我大概在她生第一個氣的時候,我就會生氣了!
我可能會生氣她的「態度不好」、「莫名奇妙亂生氣」吧!
我翻了一頁又一頁,一直在想"下一頁就會看到貝拉媽發脾氣了吧"?!
貝拉媽媽是知道她在生氣的,她看著貝拉,但是她都沒有強行制止或指責貝拉,也沒有刻意安慰貝拉,貝拉媽只是在旁觀察、陪伴,書的最後,貝拉媽給了貝拉一個溫柔擁抱,就這樣,故事結束!
我驚訝極了!貝拉媽為什麼沒有罵貝拉呢?貝拉媽為什麼沒有生氣呢?!
這本童書讓我發現,原來,孩子在生氣的時候,可以不用跟著被激怒,可以不用立刻罵ta的態度不好,可以不用急著安輔ta,可以只在旁等待,等待ta自己發氣發完!
原來可以這樣做!
但要做到真的不容易!😆😆
經過多年的訓練,我好像有點做到了!
那天小犬回家,一開門,我就感覺到ta在發火,ta把便當袋丟到廚房,ta不回答我詢問「怎麼啦?」ta走路的時候很用力,ta進房間很大力的關門,然後ta去洗澡,洗澡出來以後,ta的情緒就好了,然後我還是不知道ta為何要生氣,ta顯然不想講,好吧那就算了。
那天在高一發段考卷的時候,那群憤怒的小兔子在我面前直白地展現ta們的怒!
那天在高三發段考卷的時候,某男孩一拿到卷子,直接在講台暴跳五下,好大聲,全班及我都看著他當場表演「暴跳如雷」。
那天早自習我進班時,導生們沒有立刻變乖,(這很正常),某孩正在跟ta媽媽用手機對話,ta大聲抒發對媽媽的不滿,全班都一起聽,雖然也不是全然清楚ta在不滿什麼?但是我也沒制止ta,我想,如果ta媽媽知道ta把對話內容大聲地在班上喊出來,可能會想制止ta吧?!但ta媽媽應該不知此事。
那天在某高二班,提到了一個話題,然後全班激動地跟我訴說某代課老師的不是,ta們群情激憤,我說:「你們這樣說跟我說我同事的壞話,我覺得很尷尬耶!」ta們說:「老師別怕,我們給妳靠!」 什麼跟什麼啊,我的學生還真敢(亂)講話!
其實面對這些孩子們的「生氣情緒」,大人可以有許多種方向的解讀。
如果解讀為「你在我面前發什麼脾氣?!」、「你不尊重我」、「你不應該"亂"生氣」、「你沒教養、沒禮貌」、「我必須管教你的禮儀與態度」、「我必須教你好好管理情緒」……那事情就可能會走向小事化大。
蔡康永先生說得好:責備孩子「不聽話」的意思,是「我可以有情緒,但你不可以有。」
我認為人人都可以有情緒,大人可以生氣,小孩也可以生氣,如果大人生氣的時候,就是可以展現霸氣,達到目的,情勒他人,那小孩應該也要可以,這才公平。
所以遇到學生在我面前生氣,我會評估一下ta要呈現的是事實?情緒?還是想被理解的渴望?會不會有意料外的不良後果?
如果是沒關係的,那我就只是平靜地在旁邊等ta,讓ta把氣發完,然後,就 沒 事 了 ~~
這就是大事化小,小事化無。
所以我發現,
學生很敢在我面前發脾氣!😆😆😆
。..ꕤ••其他相關古文回顧••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