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和朋友們分享的好書是《開創心態》,作者:亞當‧格蘭特。
你有沒有過這樣的經驗:會議上,主管提出了一個明顯效率超低的方案,你心裡明明知道問題在哪,卻不敢反對,只能默默點頭?會後,大家在茶水間低聲抱怨,回到座位上時,又乖乖照著那套錯誤的規矩辦事。
我以前剛開始工作的時候,經常會有這樣的心態,想向上反應又覺得自己職位低,不敢挑戰權威。當我看完《開創心態》這本書時,我才發原來「向上發聲」是有技巧的。只要用對策略和方法,小職員也能挑戰傳統權威,甚至讓主管願意採納你的新方案。本書作者是知名華頓商學院教授,同時也是多本暢銷書的作家,其中最著名的作品《逆思維》一書全球暢銷百萬冊以上。
本書原名《反叛,改變世界的力量》於今年重新編輯改名為《開創心態》。書名original指的是一件獨特、與眾不同、具有開創性的人事物。
本書的核心理念告訴我們,不管你是一位創業家或是組織內的員工,想要改革創新成為一位開創者,除了必須有獨特的觀點之外,還必須學會「策略性的叛逆」思維,懂得衡量風險,選擇對的時機出手,成功的機率最大。
👉提到開創者,你會想到誰呢?蘋果、Google或是耐吉的創辦人?
我們被許多成功學包裝過的創業故事所蒙蔽,認為開創者往往都是心臟強大、看準商機、孤注一擲的瘋狂賭徒,但作者用實際的訪查數據打臉這些神話,其實真相是:
蘋果共同創辦人沃茲尼克,在蘋果剛開始成立的前兩年,都保留著HP電腦工程師的正職工作;Google 創辦人佩吉和布林研發出搜尋引擎技術後,並沒有想要創業,反而是想要賣掉這項技術,好讓他們兩人繼續攻讀博士學位;Nike 創辦人菲爾·奈特,創業前五年都在會計事務所上班。
也就是說,許多成功的創業者,在決定是否要踏出第一步時,其實和我們一般人一樣,也會害怕、猶豫,甚至不敢孤注一擲。
那麼,他們到底是怎麼成功的呢?答案在於—風險管理。
作者研究發現,成功的開創者並不是心臟強大、一想到好點子就馬上往前衝,而是運用反叛性的思維,提出新的創意想法,然後用最小行動,不斷地測試、修正、優化,最後歸納出最佳可行方案,最後才全心全力投入。而數據證明,這樣的創業方式,失敗率竟然比全職投入的創業家低了33%。
如同一開頭提到的會議情境,我們該如何從一個害怕犯錯、不敢表達反對意見的沉默者,轉變為具有創造力、勇於表達意見的開創者呢?
❤️案例概述
小明在大型企業行銷企劃部工作,每月要花三天做一份 50 頁的報告,但在會議上發現大家根本沒興趣聽,效率極低。
有一次,他問資深同事小美:「難道沒有人向上反應嗎?」小美說,有人試過,但上個月小陳直接向總經理建議精簡報告,結果被副總嗆聲,幾天後還被調到邊緣部門。小明才知道,不只是他,其他人也覺得報告太長,只是沒有人提出真正可行的方案。
小明決定採取行動。他仍然每月製作完整的報告,但同時研究如何做出好簡報,最後歸納出三個關鍵指標,做成三頁的「視覺化儀表板」。他先拿給小美看,小美認為改變上級想法太難,但小明沒有放棄,陸續和不同部門同事討論,持續優化簡報。
過程中,他找到業績第一名的林副理合作。林副理看完簡報大讚這樣的方式清楚簡潔,認為若推行成功,整個公司都會受益。他們決定「演一齣戲」。月會上,小明報告到一半時,林副理突然打斷,建議小明引用新圖表來說明,全場馬上安靜下來。
小明說:這是經過上次主管指導之後進行的小實驗,總經理看完之後點頭稱讚,決定各部門比照辦理,以後開會只需三頁簡報,其餘作為附件。這次會議後,小明成功改變了公司多年來的報告方式,開會效率提升兩倍。他沒有獨占功勞,還主動共享成果,三個月後獲得升官加薪的機會。
在職場中,開創者不一定是最聰明的,而是懂得「用對方式」發揮自身影響力的人。
❤️五個重要的開創者心態
一、質疑現狀
不要把現況視為理所當然。你現在看到的所有規則和制度,都是人訂出來的;既然是人訂的,就有被重新設計、修正和改進的空間。
隨著時代與環境的變化,原本有效的做法,可能到了現在已經不再適用。真正的開創者之所以與眾不同,就在於他們不會被「預設狀態」所綑綁,而是不斷地問自己:「這件事,真的沒有更好的做法嗎?」
如果你身為領導人或主管,更應該要打造一種「開創性的組織文化」,與其要員工不斷提出解法,不如先鼓勵大家「勇於提出問題」。
二、先有量才有質
想要有一個很棒的點子,關鍵不是「想出一個完美的點子」,而是想出很多個點子。
就像棒球選手一樣,一名頂尖打者的打擊率,大約只有三成。也就是說,十次上場打擊,能打中三次就是高手。
最好的點子,不是最快冒出來的那個,而是經過反覆思考、修正,最後歸納出來的。
三、適當地拖延
心理學上有一種效應叫做「蔡加尼克效應」心理學家發現:和已經完成的工作相比,人們更容易記住未完成的任務。如同初戀的感覺一樣,未完成的往往讓人不斷回味。
創意發想的時候,不要急著一次定案,而是中途暫停一下,大腦會自主思考,反而容易想出更好的點子。
反覆提出你的想法,可以讓別人逐漸熟悉你的思路,也能給自己更多時間思考,經過時間醞釀與跨領域的討論,你的點子往往會變得更成熟、更適合執行。
適度的拖延,不是拖延,而是給創意成熟優化的一種策略。
四、特洛伊木馬策略
特洛伊木馬策略,就是把最具顛覆性的創新巧妙地藏在一個熟悉的包裝裡,讓人覺得「這只是原本做法的小優化」,等新方法被接受之後,再逐步推進真正的大改革。
舉例,媽媽想要孩子多吃蔬菜,可以偷偷把菠菜切碎,混在漢堡裡,小孩以為自己吃下去的是熟悉的漢堡,其實連同不愛吃的菠菜一起吃下肚了。
五、金髮姑娘原則
金髮姑娘原則,簡單來說,就是中庸之道、恰到好處。要讓別人認同你的想法,首先要成為一個「溫和的激進派」。
你提出的新點子,不要一下子把傳統的模式全盤推翻,而是提出「小幅度改善」,讓別人感受到有新意又不讓人害怕改變,等他們產生興趣與信任感之後,再慢慢揭露背後更大的革新理念。
❤️結語
我讀完這本書最大的感受是:想要與眾不同,先要打破慣性。
我們的大腦天生就討厭「不確定」的事。從小到大,只要你和別人不一樣,就容易被貼上標籤,例如:「你很怪」、「不要那麼多意見」、「不要當出頭鳥」等等,久而久之,我們被馴化養成一種慣性,不去挑戰、不去質疑,只求融入。
那些真正想做出改變的開創者,其實也會恐懼害怕。他們不是天生反骨,也不是天不怕地不怕。我們一般人和他們最大的不同在於,他們懂得把恐懼變成可以管理的風險;不是衝動行事的賭徒,而是有策略、有計畫的戰略家。
他們不墨守成規,願意想出大量的點子,再從中挑出最有潛力的那一個;他們不急著發表成果,而是反覆測試、驗證,等待機成熟;推行時運用特洛伊木馬策略,讓創新的想法更容易被大眾所接受;與人合作時,他們運用金髮姑娘原則,在激進與保守之間,找到最恰當的平衡點,成為一個「溫和的激進派」。
最終,他們走出了一條與眾不同的路。不是因為更聰明、更勇敢,而是因為他們懂得「如何管理風險」。
👉最後,我想問一個問題:「你現在最想打破的那個『大家都這麼做』的傳統慣例是什麼?」如何在不引起衝突的前提下,讓改變悄悄發生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