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和朋友們分享的好書是《只要改變5%生活就有全新的可能》,作者:李松蔚。
我們都懂許多道理,卻常常停在原地,甚至半途而廢。原因在於我們太想一次成功,反而被完美主義卡住。其實,改變不需要全力衝刺,只要先跨出5%的小步,就能讓人生開始轉動。
作者李松蔚是北京大學心理學博士,擁有豐富的臨床諮商經驗。他在書中以「微小行動」為核心,透過網路回饋實驗,設計簡單卻有效的心理干預方法,幫助人們打破慣性,用最小的改變,開啟全新的可能。接下來我分享書中三個我覺得很實用、可以快速執行的觀點,和大家一起交流討論。
❤️無法填補的缺憾,其實是想念
你知道嗎?有時候我們以為的「恨」,其實藏著深深的「想念」。
小美從小缺乏父母關愛,兩歲時父母離異,由奶奶撫養長大。長大後,她成為母親,對兒子要求嚴格,只要功課沒做好就會發脾氣,事後又陷入自責。
她以為自己遺傳了父親的控制慾,甚至把人生的不幸歸咎於原生家庭造成的。長期的怨恨與痛苦,讓她陷入「生氣—懊悔—自責」的惡性循環,卻始終找不到出口。怎麼辦呢?
✨作者只用「一句話」來開解
- 準備一張白紙,上面寫著:「我想爸爸了。」下面留白。
- 每次想對孩子發脾氣或怒氣上湧時,就在紙上劃一筆記號,每五筆組成一個「正」字,然後安靜的看著它,和這份「思念」共處幾分鐘。
- 讓小孩知道這件事,當自己生氣時,提醒自己說:媽媽,你是不是在想外公了?
- 這樣堅持一個星期,看看你對孩子的脾氣有什麼變化。
✨七天後,小美對作者的回饋
小美收到作者這樣奇怪的指令時,心中非常的疑惑,不過還是願意照做。每當她發現自己想生氣時,她就在紙上畫上一筆記號,然後問自己說:我又在想爸爸了嗎?最後,神奇的事情發生了,那一週統計下來,她沒有對孩子發過任何一次脾氣。
✨我們從三個心理學的概念做解釋
1. 課題分離
阿德勒心理學非常強調課題分離的原則,這個問題讓誰感到困擾?誰困擾就是誰的課題。
父母離異,當時有父母他們自己的課題;小美覺得自己不被愛,是自己的課題,父母的選擇我無法改變,但小美可以改變如何對待小孩,學習如何愛小孩,從受害者心態轉向為為自己的幸福負責。
2. 目的論
先說明「原因論」的思維,小美認為自己生氣、焦慮都是「被迫的」,是因為父母沒愛她、童年缺少愛所造成,原因追溯到根源,會把自己當成受害者,認為情緒無法控制都是父母造成的。
「目的論」則是認為,每個行為都是有目的性的,當你刻意不去做,不是不能做到,而是不想做。小美對孩子的發脾氣、嚴格控制,其實是她想確保孩子「不要重蹈父母的模式」,藉由生氣來釋放內心的不安。
也就是說,她不是不能平心靜氣,而是選擇用生氣這樣的形式來表達。
3. 積極賦義
作者並沒有批評或要求小美改變亂發脾氣的行為,而是賦予小美一個觀念,你可能用奇怪的方式在思念父母。把怨念轉換為想念,認同小美的行為,同時鼓勵小美,我們一起找到另一個達到目的的方法。
劃記號的這個動作,讓小美在生氣時暫時停下來,重新思考「我在想什麼」,試著覺察自己的情緒,去理解內心的糾結,逐漸讓自己冷靜下來。
當你願意為舊故事,寫下一個新註解時,整個劇本就會開始轉向。
❤️跨不出第一步?用「無用功」啟動你的行動引擎
有時候我們不是沒目標,而是把「第一步」想得太完美。
30歲的小倩個性內向,曾因憂鬱症休養兩年,康復後重返職場,卻發現自己不喜歡業務工作,再次辭職。家境不富裕讓她有經濟壓力,但她又害怕重新開始,不知道除了業務還能做什麼。於是每天追劇、看電影,陷入「想改變卻不知怎麼開始」的困境。怎麼辦呢?
✨作者請她做了一件「無用功」的事情
1. 每天只要花30分鐘寫履歷,其餘時間想幹嘛就幹嘛。
2. 寫完之後就把檔案刪除。
3. 以上動作重複七天。
✨七天後,小倩對作者的回饋
1. 聽到這個建議時,小倩的第一反應是:搞什麼鬼?這樣寫履歷要幹嘛?反正都要刪除,根本找不到工作啊!但是她還是勉強自己照做了。
2. 第一天,她用計時器設定30分鐘,開始寫履歷,寫得不太好沒關係,反正等會兒要刪除。計時器一響,她果斷地按下delete鍵,檔案沒了。
3. 第二天重複如此,直到第五天,當小倩要按下刪除鍵時,她猶豫了。她覺得這份履歷雖然不完整,但好歹也是自己嘔心瀝血寫出來的,而且為了彰顯自己的工作經驗,重新審視了工作的成果,還是有一些值得小驕傲的地方。
4. 第六天,小倩做了一個決定:把檔案從回收桶還原出來,整理之後,把它變成一份真正的履歷表。求職的第一步,製作履歷表終於跨出去了。
✨為什麼會這樣?
作者認為,複雜的工作常常讓人卻步,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把阻力降到最低,先從最小的行動開始。這同時也是對自己和外界宣告:我開始行動了!
小倩每天花半小時寫履歷,雖然最後會刪掉檔案,但這個過程讓她掌握了主控權。看似沒什麼改變,實際上就像是把小石頭丟進水池,漣漪一圈圈擴散開來,慢慢帶動起後續的行動和改變。
你最大的敵人不是懶惰,而是你對「行動」的完美期待。
❤️走出討好模式,從擁有自主選擇權開始
在職場上,你是不是也有過這樣的情況?工作已經忙不完,卻還是答應別人的臨時請託,嘴上說「好啊,沒問題」,心裡卻吶喊:「為什麼又是我?」
小芬是一位完美主義者,害怕被別人討厭,總是不好意思拒絕別人的要求。表面笑臉迎人,內心卻充滿壓力。結果她四度換工作,每次都重演同樣的劇本:拼命討好別人、接著抱怨、最後撐不下去離職。她該如何走出這樣的循環呢?
✨作者只建議小芬做「一個動作」
1.依據以下兩個標準,統計所有被委託事情的數字:
(1)別人要求你做,你不想做,卻身不由己的事情。
(2)別人要求你做,你也想做,順勢答應的事情。
2.把以上發生的數字統計下來,一週之後告訴我。
✨七天後,小芬對作者的回饋
剛開始看到這個建議時,小芬非常抗拒,根本不想去統計。她覺得那些都是別人的要求,做起來既痛苦又勞累,根本沒必要,不過她還是勉強自己照做了。
連續幾天統計下來,她發現自己不想做的事和想做的事比例約二比一。
仔細想想,不想做的多半是自己覺得沒什麼價值的事情,例如重複性工作、與不喜歡的人溝通;想做的則是對自己有幫助、能帶來成長的事情。
幾個月後,小芬持續統計,並開始有意識地選擇自己想做的事,主動調整工作的方式和節奏。她學會勇敢拒絕自己認為不合理的要求,雖然剛開始與主管產生衝突,但老闆竟然支持她,說只要能達成目標,做法怎麼樣都可以。
慢慢地,小芬專注於自己覺得有價值的工作,不再過度在意別人的眼光。隨著她態度的改變,主管也開始調整方式,兩人建立了新的合作模式。
最終,小芬逐漸走出討好模式,開始真正掌握自己選擇工作的主導權。
✨為什麼會這樣?
「授權」指的是你把自己的一部分主動權交給別人,讓對方替你做決定。
很多時候,我們抱怨「都是別人害我這樣」,其實也包含了自己的一部分授權,看起來身不由己,其實是自己允許的。
授權的好處在於,它能讓我們暫時不用思考,萬一出了問題,也可以怪別人,但這同時也是一種逃避心態。
小芬原本以為「討好」就是別人要我做什麼,我就去做。但透過長期統計分析,她發現並非所有事情她都不想做。她開始把焦點從別人的要求轉回到事情本身,問自己:「我想不想做?我想用什麼方式去做?」
當小芬意識到這一點,重新掌握對事情的主導權,她才能真正擺脫討好模式,做出自己主動選擇的行動,工作和人際關係變得更自在。
❤️結語
一句話,真的可以改變一個人,這是我從這本書深深領悟到的。
慣性是一隻非常強大的怪獸,我們天生喜歡待在舒適圈,對不熟悉的事物都有強烈的排斥感。因此無論別人給我們多少好的建議或道理,最後往往只是聽聽而已,根本不想改變。
作者想挑戰的,就是短程的心理干預方法,用最少的力氣、最短的時間促成改變。七天的執行方案時間不長,只要個案願意「動一下、改變一下」就好,因為成本很低、也沒有什麼損失。但正是因為這樣的一小步,往往就成為啟動人生的開始。
改變的關鍵在於走一條自己從未走過的新路,繞過慣性的阻力,才能得到不一樣的結果。
開始行動之前,要先對自己有所覺察。而「5%改變」就像一把鑰匙,只要輕輕轉動開關,汽車的引擎就能發動,帶你前往你想去的地方。試試以前沒做過的小事,獲得一些新鮮的體驗,比什麼都不做要重要。
不要小看這5%的一小步,用真正的行動代替想像,你會發現,事情其實沒有你想像中那麼困難,改變是水到渠成的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