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味:華順牛奶巧克力味|親子對話中的溫柔界限
成份:心虛眨眼、協議與承諾

📘
連假的前一天晚上,兒子和同學約在社區的撞球台玩撞球。爸爸去找他,無意間聽到他說了一句三字經。回家後,他問我:「怎麼辦?」
我也不知道怎麼辦,但我知道不能只是「罵回去」。
兒子回來後,我問他:「是真的嗎?」他承認了,說不是罵人,只是失手太多次,嘴巴跟著失控。我看著他的眼睛,那個小時候說謊時的眨眼頻率又回來了。
我問他:「你的朋友都這樣嗎?」
他說「有時候」。
我問:「那你最要好的那位呢?」
他說「也有啦」。
我說:「別人的小孩我不管,我只管我們家的。習慣是會養成的,養成了就不容易改掉。」
他說:「哥,我錯了。」那個怕被禁止出去玩的乖巧樣子又回來了。
我們約定:這次放過你,下次再聽到,就真的不能出去玩。爸爸也點頭了。
沒有吼叫,沒有威脅,只有一場巧克力味的對話。
我學到:教養的力量,不在懲罰,而在於心平氣和的協議感。孩子不是不懂,只是需要一個能讓他承認錯誤的空間。
整場對話像是一杯巧克力牛奶。
一開始有點焦慮的甜,像是孩子怕被禁止出去玩的乖巧樣子;中段有些微苦,是我在談「習慣」與「界限」時的堅定語氣;最後,當他說出「我真的不敢了」的那一刻,這杯巧克力牛奶的味道就完整了。
微苦,是提醒;回甘,是理解。
教養的味道,不是糖加得夠不夠,而是孩子願不願意喝下這杯帶著誠意的對話。
今天,我們家的巧克力牛奶,味道很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