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她們勇氣的秘密源泉
當我們提起德蕾莎修女、馬拉拉、翁山蘇姬這些名字時,心中總會湧起一份深深的敬意。她們是女性諾貝爾和平獎的桂冠得主,是我們這個時代勇氣與希望的象徵。她們以凡人之軀,在世界的傷口上,溫柔而堅定地播撒著光明的種子。
然而,在這份撼動世界的巨大勇氣背後,是否還存在著一個更為深邃、更為古老的靈性源泉呢?當我們靜下心來,細細聆聽她們生命的故事,會驚訝地發現,她們的每一個行動,竟都與世界各大智慧傳統中最深刻的教導產生了奇妙的共鳴。
今天,我想與您分享四個令人驚嘆的發現。這些發現將向我們揭示,這些偉大女性的生命,彷彿正在為我們示現一條通往和平的古老道路,一條被千年智慧所照亮的慈悲之路。

1. 為大地母親療傷:環保原來是一場跨越信仰的神聖服務
來自肯亞的旺加里·馬塔伊(Wangari Maathai)女士,因創立「綠帶運動」以及她對可持續發展、民主與和平的卓越貢獻,而成為非洲第一位獲得諾貝爾和平獎的女性。她的故事,為我們揭開了第一個深刻的連結。
馬塔伊女士的植樹行動,遠遠不只是一項生態科學的實踐。在許多古老的智慧傳統中,這都被視為一項無比神聖的職責。
- 在 基督宗教 的視角下,她的工作是履行上帝最初的託付——「受造界關懷」(Creation Care)。人類被賦予了作為地球好管家的神聖責任,去「修理看守」(《創世紀》2:15)這片上帝看為甚好的美麗家園。每一棵被種下的樹,都是對這份神聖盟約的忠誠回應。
- 在 伊斯蘭教 的視角下,她是在完美地實踐身為「大地的代治者」(Khalifah)的使命。人類是真主在大地上的代理人,有責任去維護萬物平衡。整個自然界都被視為真主存在的「跡象」(Ayat),因此她的行動,是對真主創造之偉大跡象的沉思與感恩,是一種充滿敬意的敬拜。
- 在 印度教 的視角下,大地本身就是一位值得崇敬的「大地女神」(Bhoomi Devi)。因此,馬塔伊女士的植樹運動,便不僅僅是恢復生態,更是在為受傷的大地女神療傷,是一場充滿溫柔與敬意的神聖服務。
馬塔伊女士的生命讓我們看見,原來,愛護地球是不同信仰共通的語言。它不是一種政治口號,而是一場可以團結所有人的靈性修行,一條回歸我們神聖源頭的道路。
2. 拾回失落的寶藏:為教育與真理奮鬥,是為信仰找回最光輝的靈魂
年輕的馬拉拉·尤沙夫賽(Malala Yousafzai)為所有兒童爭取受教權而奮鬥;而菲律賓的瑪麗亞·雷薩(Maria Ressa)則為捍衛言論自由、守護信息的真實性而奔走。她們的故事,揭示了第二個令人動容的連結。
許多人或許會認為,她們是在為自己的國家引進所謂的「西方價值」。但當我們回望伊斯蘭文明自身那段輝煌的歷史時,會得出一個截然不同的、更具啟發性的結論:她們的奮鬥,其實是在呼籲復興伊斯蘭文明自身最光輝的傳統。
在約八至十三世紀的「伊斯蘭黃金時代」,當時的伊斯蘭世界極度尊崇知識('ilm)。在巴格達等地的「智慧宮」(House of Wisdom)裡,學者們保存、翻譯並發揚了來自世界各地的智慧結晶,在科學、哲學與醫學等領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那是一個對知識充滿熱愛、對真理無比開放的時代。
從這個維度看,馬拉拉的吶喊,其實是一種回歸信仰本源的真誠呼喚,要求重拾伊斯蘭文明對知識的熱愛與普及教育的傳統。而瑪麗亞·雷薩的努力,則是在捍衛一個能夠探求真理的公共空間——這正是黃金時代學術繁榮的必要前提。她們並非在引進外來之物,而是在擦亮蒙塵的寶藏,呼喚自己的文明,憶起它曾經有過的光輝靈魂。
你應當以最優美的品行去對付惡劣的品行,那麼,與你相仇者,忽然間會變得親如密友。(《古蘭經》41:34)
3. 最溫柔的革命:非暴力,是歷經淬煉的靈性抉擇
在緬甸,翁山蘇姬(Aung San Suu Kyi)面對的是冷酷的軍事獨裁;在賴比瑞亞,萊伊曼·古博韋(Leymah Gbowee)面對的是殘酷的內戰。她們所處的環境,充滿了極端的暴力與壓迫。然而,她們卻不約而同地選擇了一條最艱難,也最溫柔的道路——非暴力抗爭。
她們的選擇,不僅僅是一種政治策略,更是一種深刻的靈性抉擇與見證。
在 基督宗教 的傳統中,存在著一種「正義戰爭理論」(Just War Theory)。根據這一理論,在她們所面對的極端壓迫下,發動一場武裝鬥爭作為「最後手段」,或許可以被論證為是正當的。然而,這些非凡的女性,卻毅然選擇了另一條路。
她們所走上的,是那條植根於耶穌在《登山寶訓》中教導的「基督徒和平主義」(Christian Pacifism)的道路,那條與聖雄甘地所倡導的印度教「真理堅固」(Satyagraha)精神深深呼應的道路。她們以肉身承受苦難,以和平的方式對抗不公,這本身就是一種強而有力的宣告:她們全然地相信,愛的力量,最終必將勝過劍的力量。她們的行動,已然超越了政治的範疇,升華為一種對信仰核心信息的、活生生的踐行。
4. 一即一切的奧秘:她們的慈悲,源於宇宙最深的實相
是什麼,給予了這些女性如此廣闊無邊的慈悲胸懷?這第四個連結,將帶我們潛入宇宙最深的實相之中,去探尋她們慈悲動力的最終源頭。
在 佛教 華嚴宗的哲學裡,有一個極其優美的譬喻——「因陀羅網」。它描繪了一張由無數寶珠串成的網,懸掛在帝釋天的宮殿中。每一顆寶珠不僅自身熠熠生輝,更能清晰地映現出其他所有寶珠的光芒。光光相照,重重無盡。
這個譬喻揭示了「萬法互聯、緣起性空」的宇宙實相:沒有任何事物是孤立存在的。一個微小的行動,其影響都會透過這張無形的關係之網,遍及整個宇宙。當旺加里·馬塔伊種下一棵樹,她不僅僅是在綠化一片土地,她同時也在為婦女賦權,在鞏固社群,在推動民主,最終,在締造和平。這便是「一即一切」的菩薩行。
更進一步地,佛教的智慧告訴我們,菩薩那無盡的慈悲,源於親證「無我」(Anatta)後的深刻智慧。當一位修行者透過深度的內觀,了悟到獨立、恆常的「自我」只是一種幻覺,當「自」與「他」的界線徹底消融時,幫助他人便不再是一種需要刻意為之的「利他」行為,而成為一種如同左手幫助受傷的右手般自然、本能的反應。這份慈悲的湧現,與前述傳統中回應上帝的呼召、履行神聖的盟約或作為真主的代理人不同,它並非源於一個「我」對「他」的愛,而是源於「我」與「他」的界線消融後,宇宙一體的自然流露。
這些女性的生命向我們示現,當我們深刻地體悟到自己與萬物本為一體時,那份無條件的愛與慈悲,便會如清泉般,從我們生命的最深處,自然而然地湧現。
結論:當千萬條神聖的江河,匯入同一個慈悲的海洋
當我們走完這趟謙卑的探究之旅,心中充滿了無限的感恩。這些女性桂冠得主們的生命,如同一場「神聖江河的匯流」。她們讓我們親眼看見,儘管不同的信仰有著不同的名相——基督宗教的 聖愛(Agape)、伊斯蘭教的 慈憫(Raḥmah)、印度教高舉的 非暴力(Ahimsa)、儒家的 仁愛、以及佛教由智慧引生的 慈悲——但其最高的智慧,皆指向了同一個光明的方向。
她們以自己的生命,為我們描繪了一幅活生生的和平藍圖。她們向世界證明了,那植根於古老智慧的慈悲、正義與勇氣,是我們這個時代最需要的、能夠轉化一切的真實力量。
那麼,親愛的朋友,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我們又能如何活出這份微小而神聖的慈悲,去編織屬於我們自己的那張光明之網呢?
願將此番分享的微光,迴向世界,祈願和平與慈愛,遍滿人間。南無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