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時代,連文字都開始奔跑。
演算法追趕著節奏,社群數據取代了靈感的溫度。 在滑動與點擊之間,寫作彷彿成了一場追逐賽── 誰更快說出動人的句子,誰就能被世界聽見。
我讀《超速寫作》時,正好陷在一種寫作倦怠裡。它的封面寫著:「30秒寫出攻心關鍵句。」 身為行銷人,我本能地被這句話吸引,也本能地感到疲憊。 我們習慣用字句抓住注意力,卻很少問自己:那些句子,還有沒有靈魂?
一、當文字成為流量公式
《超速寫作》的作者呂白,在25歲那年就成為內容行銷總監。
他拆解出爆文的結構:從情緒、策略到標題的節奏, 讓文字變成一種可以被「複製」的技能。
我不否認這樣的能力令人欽佩。
他像外科醫生般,冷靜地剖析人性的痛點—— 「八個情緒關鍵字:愛情、親情、友情、憤怒、懷舊、愧疚、暖心、焦慮。」 那是一份精準的流量配方,也是一份寫作者的生存手冊。
只是,當我一次次在品牌社群中實踐這套方法,我也感覺到一種無法忽視的焦慮。 我們用數據決定情感的溫度、用點閱量衡量一句話的價值。 文字仍在流動,卻逐漸失去了呼吸。
二、速度的代價:我們在趕路,也在走失
有一段時間,我覺得自己像一台文案機器。
每天生產貼文、故事、主題句, 把世界拆成標題與關鍵字的組合。 我以為這是「專業」,但其實是在失去「真實」。
呂白說:「爆文是有套路的。」
我相信這句話,卻也開始懷疑: 當所有人都學會套路,我們還剩下什麼?
我想到那些深夜的品牌提案——
同樣一句「你值得被愛」,十個版本、十種語氣, 最後贏的,往往是「最有效率」的那句。 但它真的動人嗎? 也許,只是最會演算法語言的那一句。
三、寫作的意義,不該只有速度
《超速寫作》確實教會我許多:
如何找切角、如何製造反差、如何用情緒共鳴。 它讓我在職場上更能掌握觀眾心理, 也讓我明白,真正的寫作力,不是速度,而是辨識真誠的能力。
有一段我特別喜歡:
作者提到他被退稿三十次後,決定潛心研究那些「被瘋傳」的文章。 他發現,最受歡迎的不是技巧最完美的作品, 而是那些「讓人感到被理解」的內容。
原來,寫作從來不是「輸出」,而是「共鳴」。
在這個超速的時代,我們以為要說得更快, 其實,只是更需要一個願意傾聽的靈魂。
四、慢下來,讓句子有重量
當我讀到「三十秒寫出攻心關鍵句」時,我決定給自己三十分鐘,寫一句只屬於我的話。 那句話不必爆紅,也不必被轉貼。 它只需要誠實。
我寫下:「寫作,是讓我在世界的速度裡,找到自己的步伐。」
這或許不是一個能被演算法獎賞的句子,卻是我在內容浪潮裡唯一能握緊的錨。 我仍會閱讀像《超速寫作》這樣的書, 因為技巧讓我們被看見, 但誠實,才讓我們留下。
我們都在用文字對抗遺忘。
即使這世界越來越快, 我仍想相信: 總有人願意為一句誠懇的文字,停下來。
水瓶兒
自媒體〈水瓶兒的文字天空〉經營者。相信文字能療癒人,也能讓品牌發光。
*以上文章及關鍵思辨均為AI生成,AI已能推敲不同媒體屬性所需要的觀點,並將骨架改寫創作成另一篇文章,令我非常驚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