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謙卑的諦聽
懷著一份無盡的感恩與謙卑,敬呈此份對話錄。此文的目的,並非是為南美洲大陸上無量眾生的苦難,下任何輕率的論斷或膚淺的評判。恰恰相反,它是一次謙卑的學習,一場虔誠的諦聽。其唯一的願心,是藉由不同生命的視角交織,為初探此一深邃課題的我們,揭示那片土地上苦難的多元性與共通性,並從中看見萬物一體、休戚與共的甚深實相。
在這場虛構的對話中,我們將共同見證「未經他人苦,莫勸他人善」這一古老箴言的究竟智慧。這並非一句導向冷漠的禁令,而是通往真正理解與慈悲的唯一門徑。當我們願意放下預設的答案,靜默地、專注地聆聽那些發自生命深處的聲音時,慈悲的種子方得以在心田中萌芽。願此文能成為這樣一個起點,引領我們走向一份更具同理心、更為圓融的智慧。

--------------------------------------------------------------------------------
第一部:大地之傷,根源之苦
第一部將聚焦於那些與土地最為親近的生命,探討其苦難如何深植於歷史的土壤與生態的根系之中。我們將看見,一種以「榨取主義」(extractivism) 為核心的經濟邏輯,如何從殖民時代一路延續至今,創造了一條難以掙脫的「路徑依賴」(path dependence)。昔日殖民者所建立的剝削體系,如同深埋地下的有毒根莖,持續地為今日的土地與人民輸送著苦澀的汁液。讓我們靜心諦聽,這份源於根源的苦楚。
1.1 農夫與礦工的對話:被剝奪的土地與身體
農夫: 我的苦,是寫在土地上的。祖輩們耕作的土地,如今不再屬於我們。自殖民時代以來,「大地主制」(latifundio) 就將最好的田地都集中在少數人手中。到了今天,我們面對的是更龐大的力量——跨國農業綜合企業。他們為了向全世界出口大豆和油棕,砍伐森林,將我們從世代相傳的家園驅離。我們被迫成為他們全球商品鏈中最微不足道的一環,種植著單一的經濟作物。市場的價格波動,決定了我們全家的溫飽。我們失去了土地,也失去了對自己命運的話語權,像風中的稻草,無助而脆弱。
礦工: 兄弟,你的苦寫在土地上,而我的苦,則是被榨取主義刻進了身體裡。土地的傷還能看見,我們吸進肺裡的汞、滲進河裡的毒,卻是無形的殺手。我們這些非正式的礦工,被這股浪潮席捲到國家似乎遺忘了的偏遠礦區。這裡沒有像樣的學校、醫院,暴力是唯一的法則。我們用生命換來的微薄收入,大部分都流入了遙遠的城市與國外。我們既是這片土地財富的開採者,也是其所有社會與生態成本的最終承受者。我們的身體被掏空,我們的社群充滿了不穩定與恐懼。
1.2 環保人士與民族信仰徒的對話:帕查瑪瑪的悲鳴
環保人士: 我們用衛星圖像和科學數據記錄著這場災難。亞馬遜雨林,地球的肺,正以驚人的速度被砍伐與焚燒,從一個關鍵的碳匯,變成了一個溫室氣體的淨排放源。我們看見一個可怕的惡性回饋循環正在形成:「森林砍伐導致乾旱,乾旱又引發更多火災。」整個南美大陸,超過百分之六十八的土地正面臨侵蝕與退化。這不僅僅是物種的滅絕,更是整個大陸,乃至整個星球氣候系統的崩潰。數據的冰冷指向一個事實:我們正在親手摧毀我們賴以生存的根基。
民族信仰徒: 你的數據說出了真相,但未能道出全部的痛苦。對我們而言,這片土地並非你們所說的「自然資源」或「生態系統」。她是「帕查瑪瑪」(Pacha Mama),是我們有生命、有靈性的母親。我們的世界觀是一種「親緣中心主義」(kincentricity),我們與山川、河流、樹木、動物之間,是親人的關係。因此,當你們的機器撕開大地時,我們感受到的是母親身體被撕裂的劇痛。我們的抵抗,不僅是為了捍衛一片土地,更是在捍衛我們的文化、我們的靈性,捍衛我們的存在本身。為此,我們的領袖被暗殺,我們的婦女被威脅。他們試圖奪走的,不僅是我們的土地,更是我們的靈魂。
以GDP增長為核心的現代「發展」模式,其本身就是一種對土地與原住民之苦最深刻的「未經其苦,莫勸其善」。它將這份生態的崩潰與文化的滅絕,輕率地標記為無需計入成本的「外部性」,從而構成了一種行星級別的、根植於傲慢的集體「勸告」。
--------------------------------------------------------------------------------
第二部:權力之苦,秩序之殤
第二部的視角將轉向一個更為複雜的領域,探討國家權力本身如何成為苦難的來源。從軍事獨裁的恐怖,到民主轉型的困境;從街頭執法的暴力,到民粹主義的興起,我們將諦聽那些身處體制內外不同角色的個體,其內心的道德創傷與掙扎。這是一場關於秩序與正義的沉痛反思。
2.1 軍人與警察的對話:制服下的道德創傷
軍人: 我曾在哥倫比亞的內戰中服役多年。在國家的敘事裡,我們是英雄,是秩序的捍衛者。但夜深人靜時,我看到的卻是自己沾滿鮮血的雙手。我們是暴力的執行者,但我們也承受著深刻的創傷。在官方的歷史中,我們從不被承認為「受害者」,我們的痛苦被視為理所當然。沒有人談論我們的「道德損傷」(moral injury)——那種被迫執行違背自己良知的命令後,靈魂被撕裂的痛苦。我們被訓練成殺人機器,卻從未被教導如何在內心重建和平。
警察: 我理解你說的「道德損傷」。我們在巴西的貧民窟(favelas)裡,每天都在經歷同樣的靈魂撕裂。國家給了我們這身制服,卻把我們扔進一個它自己都放棄了的戰場。你為國家殺人,我們為富人的安寧而向窮人開槍,但我們的創傷,又有誰來承認?我們被社會唾棄,也被體制拋棄。當我們開槍時,我們是加害者;當我們倒下時,我們又是受害者。這身制服,有時感覺更像是一件囚衣。
2.2 律師與總統的對話:正義的迷宮
律師: 獨裁統治結束後,我的工作是推動「轉型正義」。這是一條在迷宮中尋找出路的工作。我們的「苦」,在於如何在追究罪責與維護穩定之間尋找平衡。舊時代的軍事和精英勢力依然強大,他們用盡一切手段阻撓調查。社會中根深蒂固的有罪不罰文化,讓司法系統步履維艱。每一次為受害者家屬追尋真相的努力,都是一場與遺忘和權力的艱苦搏鬥。正義的實現,是如此緩慢、如此脆弱。
總統: 律師先生,我尊敬您在迷宮中追尋正義的努力,但人民的痛苦,等不了您走出迷宮。他們之所以選擇我,正是因為厭倦了您們那套看似公正,實則早已被舊勢力盤踞的繁文縟節。人民需要的不是您那種在檔案裡沉睡的「轉型正義」,而是能填飽肚子的「生存正義」。您說舊勢力阻撓調查,我同意!所以我才要用人民賦予我的權力,繞過他們,直接實現正義。您說這是侵蝕民主,我說這是為了實現一種更高層次的善,一種真正屬於人民的善。
「施暴者亦是受害者」——這是一份何其深刻的洞見。國家暴力的執行者,其自身也承受著難以言說的道德創傷。任何簡單的道德譴責,都是一種片面的、未能體察其境的「勸善」。真正的慈悲,要求我們具備穿透個體行為的智慧,去直視那個使暴力常態化、使人性扭曲的制度性根源。
--------------------------------------------------------------------------------
第三部:生存之苦,尊嚴之光
第三部,我們將深入城市的街頭巷尾與私人空間,諦聽那些在非正規經濟與社會邊緣中,為生存與尊嚴而奮鬥的聲音。在結構性的困境之下,苦難無處不在,但生命本身所綻放的光芒亦然。本章將探討藝術與靈性,如何成為在黑暗中見證與抵抗的力量,證明了最深刻的善,往往就體現在最平凡的堅持之中。
3.1 路邊攤販與清潔員的對話:看不見的勞動
路邊攤販: 我們的生活,就像這小小的攤車,每天都在不確定中漂泊。我們在非正規經濟的夾縫中求生存,隨時可能面臨警察的驅趕。收入從來沒有保障,一場大雨就可能讓我們一天的辛勞化為烏有。但我們也有我們的智慧。我們建立起非正式的互助網絡,誰家有困難,大家都會伸出援手。我們分享資訊,也分享溫暖。在這座冷漠的城市裡,我們用彼此的體溫,為對方點燃一絲希望。
清潔員: 你的攤車雖然漂泊,但至少還能被人看見。而我們的勞動,卻是為了讓自己完全隱形而存在。我是一名家務工,每天在富裕的家庭裡打掃衛生。我的工作沒有法律保障,薪資微薄,更不被視為一種真正的「工作」。他們看不見我彎下的腰,也聽不見我疲憊的嘆息。我的存在,就是為了讓他們的生活看起來光鮮亮麗。我是這個社會繁榮景象背後,那個被刻意抹去的影子。
3.2 文學家與音樂家的對話:見證的力量
文學家: 有人批評我們的「魔幻寫實主義」脫離現實,但他們錯了。在南美洲,現實本身就超越了傳統寫實的範疇。獨裁者的殘暴與民眾的堅韌、大屠殺的恐怖與信仰的奇蹟,都真實地並存於同一時空。因此,文學的任務不是去規訓或解釋這一切,那是一種智識上的傲慢。我們的工作,是以最深的敬畏之心去「見證」這份充滿矛盾、痛苦與奇蹟的現實。我們用文字,為那些無法言說的,留下存在的證據。
音樂家: 你用文字見證了那份超越虛構的現實,而我的精神導師維克多·哈拉 (Víctor Jara),則是用生命去見證。他的音樂,不是來自象牙塔的無病呻吟,而是直接源於工農鬥爭的土壤,是他們痛苦的吶喊。最終,在政變中,軍人打斷了他的雙手,但他依然高唱團結的歌曲,直至生命最後一刻。他的犧牲告訴我們,一把吉他,也可以是一把刺向壓迫者的槍。我們的歌聲,就是拒絕遺忘的誓言,是反抗壓迫的永恆見證。
「生存即抵抗」——這是一份在極端困境中淬煉出的智慧。當整個社會結構都在試圖將你非人化時,僅僅是維持社群的網絡、創造控訴的藝術、守護被抹除的記憶,其本身就是一種最深刻、最勇敢的「善行」。它是一種發自生命本源的吶喊,莊嚴地宣告:即使身處深淵,我們依然為人。
--------------------------------------------------------------------------------
結論:從「莫勸」的謙卑到「同願」的淨土
綜觀此番跨越南美洲眾生視角的探尋之旅,從殖民記憶的深重傷痕,到權力迷宮的暴力循環;從街頭巷尾的生存智慧,到靈魂深處的藝術吶喊,一個宏大而統一的真理清晰地浮現:所有真實的慈悲與有效的行動,都必須始於謙卑的諦聽。南美洲的集體生命,以其自身的血與肉,為「未經他人苦,莫勸他人善」這句箴言的智慧,作出了最為沉痛也最為有力的共同見證。
箴言的究竟智慧,並非一句導向冷漠與疏離的禁令,而是一聲慈悲的呼喚,呼喚我們完成一次生命中最深刻的轉向:從居高臨下的「莫勸」,昇華到與眾生休戚與共的「同願」。這意味著,我們應當徹底放下扮演拯救者、規訓者或指導者的自我,不再試圖從外部提供答案。相反地,我們應當以最深的謙卑,與正在受苦的眾生站在一起,成為他們掙扎的見證者、他們力量的支持者,共同朝向一個更療癒、更公正的世界,發出我們共同的誓願。
這份轉向,是從智識的傲慢,回歸到心靈的柔軟;是從分離的幻象,回歸到一體的實相。
萬分感恩,南無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