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玻璃大砲」到「長青樹」:為何音樂家也需要演奏體能學?

更新 發佈閱讀 4 分鐘

你是否也曾注意到這點:許多音樂系出身的朋友,在舞台上氣場十足、技巧驚人,但下了台後卻容易腰痠、手痛、肩頸僵硬? 甚至搬樂器、拉設備時都喊吃不消,就像在音樂領域裡精緻但也脆弱的「玻璃大砲」。

我最近和哥哥聊到這件事(他主修打擊樂),發現整個音樂教育體系其實很少有「演奏者體能訓練」的概念。

課程注重詮釋、技巧與風格,但缺乏一套讓身體支撐藝術表現的系統訓練。

這讓我開始想像:如果未來音樂表演也能像運動員或電競選手一樣,有體能教練、營養師、職能治療師組成的團隊,那音樂演奏家的續航力可能會被改寫!

從玻璃大砲到行進樂隊:音樂也需要體能

哥哥提到少數例外是「行進樂隊(marching band)」

背著樂器、走隊形、同時保持音準與節奏。

這其實就是一種的「音樂體能訓練」形式:既要精細操作,也要持久的肌耐力與團隊協調。

我也想到東方也有類似的形式:那就是鑼鼓樂隊。

可以說它是「東方版的行進樂隊」,不只是音樂演出,更是一場身體的儀式。


raw-image


從身體角度來看,鑼鼓樂隊的演出是「全身打」:

手、腳、呼吸、軀幹的節奏合為一體。

那不只是表演,而是一種「音樂身體學」。

這也讓我聯想到:或許「演奏體能學」不該只是借鏡西方運動訓練,而是能回頭挖掘這種古老的身體智慧。

電競選手的反例:體能不是附屬,而是核心

另一個有趣的對照是「電競選手」。

在鏡頭前,雖然他們只是坐在螢幕前操作,但要打完一場 BO5 的比賽,這會需要驚人的專注力、手眼協調與體力。而在小說《虧成首富》裡有個情節很經典:主角反其道而行,要求戰隊:不打排位、不熬夜練習,而是先練重訓、基礎操作與肌肉反應,結果他們反而贏了。

這其實揭示了一個關鍵:體能訓練不是與技術對立,而是技術的載體。

對音樂家來說也是如此。

手指靈活、呼吸穩定、姿勢耐久,都是建立在良好的肌肉基礎上。

沒有體能支撐的技巧,就像薄玻璃上的雕花,美麗卻脆弱。

職能治療師:音樂家的新盟友

如果要讓「演奏體能學」真的落地,職能治療師(Occupational Therapist, OT)會是關鍵角色。

職能治療的核心是:幫助人維持、恢復或提升執行職業活動的能力。

而「演奏」正是一種高度專業的職能活動。

職能治療師可以:

  1. 分析不同樂器的肌肉與動作負荷。
  2. 預防重複性勞損(如肌腱炎、腕隧道症候群)。
  3. 結合正念呼吸與身體覺察,改善演出姿勢。
  4. 協助建立「可持續練習系統」,不再靠爆量苦練。

甚至可以誕生一個新專業:

> 🎼 Music Performance OT(音樂表演職能治療)

烘焙王的啟示:演奏者的功能營養學

這時我又想到一個有趣的例子《烘焙王》。

有一集比賽的主題為:為即將到來的 F1 賽車比賽選手們設計「功能性麵包」,讓他們在摩納哥賽道比賽時能維持專注、保護眼睛。

各家的配方出現了:藍莓、黑豆、鰻魚、蠶絲蛋白等材料,象徵抗氧化、修復與神經保護。

這個概念太適合音樂家了!演奏者每天高強度用眼、長時間專注、還要維持表演儀態,其實與賽車手、電競選手的身體負荷相當。

如果有「音樂家專用營養配方」,可能會是這樣的:

raw-image

未來音樂院的想像:演奏體能學派

如果未來的音樂學校重新設計課程,它或許會長這樣:

raw-image

那樣的音樂院將不只是培養「技巧熟練的演奏者」,而是鍛造「能長久發光的身心整合表演者」。

讓音樂回到身體

音樂最初源於身體的節奏:心跳、呼吸、步伐、群體的脈動。

但隨著藝術的精緻化,我們反而讓身體遠離了音樂。

「演奏體能學」不只是新課程,也可能是一種提醒:

當音樂重新回到身體,表演才會回到最初的共鳴。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喜鵲的資料星圖
1會員
64內容數
🧪 醫事檢驗師出身的我,在日常中用喜鵲的眼睛觀察世界。 喜歡拆解複雜概念,也熱愛在不同領域中搭橋鋪路, 讓知識不再高冷,而是成為日常裡可親可用的素材。 主題包含: ☁️ 雲象觀察與氣象趣味 🩺 醫學與中醫的身心知識 🧠 心理成長與人際對話 🔬 日常裡的科學邏輯與反直覺發現
喜鵲的資料星圖的其他內容
2025/10/26
為什麼武術、瑜伽都有「起手式」與「收功」? 在各種修煉或運動中,總能看到一些相似的動作: 太極拳起勢,雙手緩緩開合,像是在迎接天地; 八段錦收勢「猛虎歸山」,雙手下壓,氣沉丹田; 瑜伽的最後一式「躺屍式」,全身攤開,讓呼吸自然流動。 看似簡單,但它們有一個共通點:都是一種「切換模式的開關
2025/10/26
為什麼武術、瑜伽都有「起手式」與「收功」? 在各種修煉或運動中,總能看到一些相似的動作: 太極拳起勢,雙手緩緩開合,像是在迎接天地; 八段錦收勢「猛虎歸山」,雙手下壓,氣沉丹田; 瑜伽的最後一式「躺屍式」,全身攤開,讓呼吸自然流動。 看似簡單,但它們有一個共通點:都是一種「切換模式的開關
2025/10/25
愛情、行銷、化學與心理, 看似風馬牛不相及, 但它們都在描述同一件事:人如何投入、反應、平衡,最後生成關係的化合物。
2025/10/25
愛情、行銷、化學與心理, 看似風馬牛不相及, 但它們都在描述同一件事:人如何投入、反應、平衡,最後生成關係的化合物。
2025/10/24
黃致豪律師提出的「人性本墮」概念,挑戰了傳統的「本善」與「本惡」二元對立,指出人在壓力、匱乏、資訊不對等下會自然傾向墮落,這是一種機制而非罪惡。文章從「理解墮」、「降噪與聚焦」、「自律、自愛、自由的正向循環」以及「逆熵練習」等多個角度,探討如何理解並超越人性的弱點,最終將「墮」轉化為「升」的可能
Thumbnail
2025/10/24
黃致豪律師提出的「人性本墮」概念,挑戰了傳統的「本善」與「本惡」二元對立,指出人在壓力、匱乏、資訊不對等下會自然傾向墮落,這是一種機制而非罪惡。文章從「理解墮」、「降噪與聚焦」、「自律、自愛、自由的正向循環」以及「逆熵練習」等多個角度,探討如何理解並超越人性的弱點,最終將「墮」轉化為「升」的可能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老師評語:感受到你的「不開心」的一篇,畢竟以現代媒體識讀的標準來看,這一篇科普文章有點水、有內容農場的性質。這個不開心你可以記著,以後閱讀到類似的文章時,就可以跳過不用看了!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假資訊那麼多的情況下,當可信度都已經不足了,就可以放掉這一篇科普文章了!
Thumbnail
老師評語:感受到你的「不開心」的一篇,畢竟以現代媒體識讀的標準來看,這一篇科普文章有點水、有內容農場的性質。這個不開心你可以記著,以後閱讀到類似的文章時,就可以跳過不用看了!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假資訊那麼多的情況下,當可信度都已經不足了,就可以放掉這一篇科普文章了!
Thumbnail
本系列文章將以深入淺出的音樂語言及資訊,搭配古典樂名曲的影片來做講解及賞析,期待樂友們除了可以純粹聆聽古典樂外,也可藉由這系列的文章更深入的了解樂曲內涵及作曲家本人的故事,一起遨遊於古典樂的美妙世界!
Thumbnail
本系列文章將以深入淺出的音樂語言及資訊,搭配古典樂名曲的影片來做講解及賞析,期待樂友們除了可以純粹聆聽古典樂外,也可藉由這系列的文章更深入的了解樂曲內涵及作曲家本人的故事,一起遨遊於古典樂的美妙世界!
Thumbnail
高中大學時代開始接觸薩克斯風,透過加入音樂協會和管樂團學習薩克斯風。學習過程充滿挑戰與困難,但在老師和同學的幫助下不斷進步。這份學習之路錯綜複雜,卻充滿成長與收穫。
Thumbnail
高中大學時代開始接觸薩克斯風,透過加入音樂協會和管樂團學習薩克斯風。學習過程充滿挑戰與困難,但在老師和同學的幫助下不斷進步。這份學習之路錯綜複雜,卻充滿成長與收穫。
Thumbnail
這篇文章紀錄了作者離開音樂社團的心路歷程,遇到了老師的不公平對待和指導方式的問題,暢談了離開音樂社團後的學習過程和成長。他分享了對音樂的熱愛以及堅持不懈的努力,並推薦了一位知名YOUTUBER的樂理課程。
Thumbnail
這篇文章紀錄了作者離開音樂社團的心路歷程,遇到了老師的不公平對待和指導方式的問題,暢談了離開音樂社團後的學習過程和成長。他分享了對音樂的熱愛以及堅持不懈的努力,並推薦了一位知名YOUTUBER的樂理課程。
Thumbnail
今天早上有空檔, 可以練樂器一小時半, 所以拿出單簧管來練習, 後來突然想到自己有兩本 流行歌曲單簧管樂譜, 挑了兩首來吹吹~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3YKv__MsvMA梁靜茹:會呼吸的痛 還有 (明天可能會下雨的 ) 南拳媽媽
Thumbnail
今天早上有空檔, 可以練樂器一小時半, 所以拿出單簧管來練習, 後來突然想到自己有兩本 流行歌曲單簧管樂譜, 挑了兩首來吹吹~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3YKv__MsvMA梁靜茹:會呼吸的痛 還有 (明天可能會下雨的 ) 南拳媽媽
Thumbnail
最近因為各種原因,對樂器失去了練習的熱忱,不知道該如何重新找回練習的動力...
Thumbnail
最近因為各種原因,對樂器失去了練習的熱忱,不知道該如何重新找回練習的動力...
Thumbnail
之前,在網路上看到了這張管弦樂團排練時,打擊樂手拿出一把長槍擊發的照片,這不是槍擊案!而是作曲家把槍聲寫進了曲子裡面,Reddit或配樂社團很多人開玩笑說這是不是德州的樂團才能這樣玩,但事實上,從百年前的古典音樂就有很多作曲家把這些“音效類”的聲音寫進音樂中囉。
Thumbnail
之前,在網路上看到了這張管弦樂團排練時,打擊樂手拿出一把長槍擊發的照片,這不是槍擊案!而是作曲家把槍聲寫進了曲子裡面,Reddit或配樂社團很多人開玩笑說這是不是德州的樂團才能這樣玩,但事實上,從百年前的古典音樂就有很多作曲家把這些“音效類”的聲音寫進音樂中囉。
Thumbnail
本文分享了作者初學樂器時的試煉,如何突破與學習樂器時遇到的困難。作者講述了從音樂基礎學習的重要性,並提到了一個Youtuber的節奏練習影片推薦。
Thumbnail
本文分享了作者初學樂器時的試煉,如何突破與學習樂器時遇到的困難。作者講述了從音樂基礎學習的重要性,並提到了一個Youtuber的節奏練習影片推薦。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