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人沉迷手機,一直滑動螢幕看個不停,是新的社會問題。年輕人會「多巴胺成癮」,老人一樣也會。由於老人常常是一個人在家自己滑手機,所以沒人管,可能也沒人敢管。
麻煩的是:原本老人就常坐在沙發上看電視,現在多了手機成癮,並沒有減少看電視的時間,而是疊加上去。眼睛一直盯著螢幕看,坐著不動的時間增加,睡眠受到更大干擾,身體健康退化得更快。
和年輕人沉迷手機不同的是:老人看新聞的時間比年輕人多很多,也就更容易因為社會、政治新聞而情緒波動,更容易受到假新聞、資訊戰影響。英國資料顯示,2024年英國65歲以上老人平均每日上網超過3小時,大約是18–24歲年輕人一半,但如果加上看電視等傳統媒體的時間,退休年齡族群的「螢幕成癮」就比年輕人嚴重。美國一項對59–77歲老人的調查發現,平均每天在數位裝置上4小時,有一半的人早上醒來一小時內就會查看手機。
有個針對65歲以上老人的研究,顯示有半數受試者被歸類為「手機成癮」,使用時間顯著超出正常範圍、會出現心理或生理戒斷症狀。現在的老人是在中年時學會上網,所以退休後沉迷手機並不奇怪。因為老人沒人管了,即使螢幕成癮帶來不健康的生活型態,兒女也會覺得「隨便他吧,老人何必在意那麼多?」
不過,手機成癮也會讓老人更容易成為詐騙的目標,隨意地購買一些品質低落的商品或亂投資。
現在「進步國家」的老年人已經很難過「無手機生活」。在美國受訪的59–77歲老人,有40%表示與手機分開會感到不安。要怎麼做才能讓老人跟手機保持距離,不要沉迷短影音?這問題需要大家重視。
2025年的研究比較手機成癮與非成癮老人,結果顯示成癮組的整體身體活動量顯著較低,包括工作、家務、休閒各方面活動分數都較不好。除了活動量減少,長時間低頭滑手機還可能導致頸椎與肌肉骨骼問題,進而影響運動與平衡能力。
英國現在已經開始治療老人的手機成癮。在臺灣,政府補助的銀髮健身俱樂部也有不錯效果。請名人、網紅或政治人物現身在TikTok、臉書、Line上呼籲老人要踏出家門,參加健身或戶外活動,或許也能說服一些老人。當然,也會需要有人來設計、規劃給老人參加的活動,這就是政府、非營利組織、宗教團體可以努力的地方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