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婚姻裡,為什麼「看見對方」這麼難?
有時,對方的努力、光亮、甚至只是平靜,都會被誤讀成威脅。
共養的練習,從理解這份誤讀開始。
一、老張的天空:當攻防成為習慣
老張有一張臭嘴。
講出來的話,沒一句能聽。
前一天講兩句好話,哄你去做東做西;隔天又把你的價值貶得一文不值。
那些話語裡滿是張翅前的躁動——羽毛飛起的煙塵。
看似準備起飛良久,卻始終停留在原地,把別人的天空抓得血淋淋的。
沒有一句別人說的話、做的事,是他不批評的。
老張也許已經不可改,但小張正要起飛。
張太想著:張翼飛翔若帶著臭氣,天空也會變色。
該如何是好?
老張找不到自己的天空,天天想和別人的天空幹架——
這就是癥結所在。
張太想,也許此刻的任務,是讓孩子們理解:
有自己的那一片天,並不會被別人的天壓垮。
別人的暴風,在你看來,也許只是詩意的小雨;
別人的晴空,在你感受裡,也可能成了刺目的刀鋒。
我們仰望的,其實是同一片天——
若他人的雲色只是壓目的威脅,你也只能緊閉雙眼,錯過蒼穹的廣闊。
看到別人的天空,不會讓你的世界黯淡;
反而能讓你的眼底,學會新的色調,去裝飾自己的雲霞。
這就是共養:學會在同一片天空下,共存而非攻防。
二、從攻防到共養:讓餐桌恢復為神壇
傳統的西方餐桌上,總有謝天的禱詞;
台灣文化裡,也有謝不完的神:地基主、好兄弟、灶君、土地公。
當我們揚棄這些傳統,人類的世界似乎只剩下互啄的雞群——
天天比誰的鳥喙比較尖,
時時張翅想籠罩別人,成為他人的天。
卻看不見,那群雞永遠離不開雞舍。
與其每天讓餐桌變成戰場,不如讓它恢復為神壇。
不是那種遙遠的、必須膜拜的神壇,而是一個能重新看見「彼此的天空」的地方。
於是她想偷偷在家裡帶入感恩的精神。比如,晚餐前:由自己開始:謝謝老張,謝謝小張。再慢慢引導小張們謝謝父母,謝謝彼此。也許偷偷帶入這些儀式,可以:
1) 學習「看到別人」
每個人輪流說:「今天我看到誰的努力。」
——不准說「沒有」。
——不准補一句「但」。
可以小小聲,可以害羞,可以只是舉個例子。
例:
小張說:「我看到爸爸今天有幫忙倒垃圾。」
張太說:「我看到小張寫功課比昨天快。」
為了避免老張對此一事感覺到餐桌的話語權被奪走。張太會從感謝爸爸開始。
2) 練習「不批評」
每週一次,設訂一個晚上為「不批評日」。
大張小張若對彼此有抱怨,必須要說出「自己想像對方可能這樣做的理由」。
不是要強迫感恩,而是讓「看見」成為一種習慣。
看到別人的付出,也看到自己的限制。
當每個人都能看到自己的天空,
世界就不再只是競爭誰的雲比較白、誰的光比較亮。
三、從沒在父親懷裡飛翔過的男孩
設計好這個項目之後,張太心裡依然滿是擔心。
她太清楚了——只要老張嗅到她「正在主動做什麼」,他就會立刻出手壓制。
尤其只要帶有一點儀式感,在他眼裡就等同於「矯情」;
他的標準流程是:先冷笑,再挖苦,最後用反向解釋把你的意圖重新命名。
不是為了說服你,而是為了熄掉你行動的火——
好讓他重新感覺,掌控權還在自己手裡。
但張太沒有別的退路了,只能試試。
她打算先在私下,輕輕地跟大小張聊聊。
不說要「感恩」,只從閒聊開始——
聊爸爸今天有沒有笑、聊誰幫忙倒了垃圾、聊誰先說了「謝謝」。
讓「謝天」變得不那麼像儀式,而像呼吸。
沒辦法,誰叫老張從來沒有在他爸爸懷裡飛翔過呢?
他一輩子像是一直在學飛的小雞,但翅膀稍一張開,迎接他的不是托高的暖風,而是滿天銳利的鳥嘴,想啄他下地。
於是他寧可假裝堅硬,也不敢承受那種「原來我一直沒有被抱過」的疼痛。
四、另一種天空
張太想,大小張會明白的。
他們會知道——感謝,不是討好,而是一種守護。
守護那個未來的自己,
不要在學會防衛的同時,也啄傷了可能降臨的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