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張有一種特別的問句語氣。婚前,語氣裡總帶點民主的錯覺,像戀人的試探與開放。婚後,張太才知道,每次被問都像考試。只不過題目是假的,只為了鋪陳他那冗長答案的紅毯。
正事處理完後,全家繫好安全帶,像極了汽車廣告裡幸福的啟航。
「接下來我們要去哪玩呢?」慈祥的爸爸問。
媽媽含笑地望著小張們七嘴八舌地說著哪哪哪——
那一刻氣氛是輕的,幾乎有點夢幻。但就在笑聲快滿溢時,老張的臉色一沉:「不行,我要回家工作。我工作非常多。」
語氣決絕,全副武「張」的雨傘超人要出來捍衛宇宙世界的大秩序了。
以前約會出遊時,老張騎著車,問:「你覺得應該往東還是往西?」
張太:「往東吧。」
老張立刻說:「那絕對是往西,因為⋯⋯」沒有辯一下,機車的油門好似催不動。
張太沉默,風從安全帽縫隙鑽進耳裡,像蛇郎君吐信般的吻。
這樣的對話在每個家庭都可能出現。看似日常,卻是親密關係裡最耗能的溝通模式—控制式邀請。
那是一種假民主。開口詢問,只是為了在否定對方的瞬間,確認自己的存在。
他問,不是為了靠近,而是為了確認世界還有回音。
詢問,只是測試荒蕪,不是召喚親密的信鴿。
被問的一方,若答錯,就成了不上「道」的伴侶;
若答對,不過成了他那條「道」上的陰影。
於是,每一個問句,都變成詮釋(權勢)的角力場。
「你怎麼看?」像是在邀你共思,其實是在重畫世界的邊界——「讓我畫給你知道,地球是圓的。」
「你想去哪?」聽起來像放手的自由,卻是預設的回歸——「你要知道,這個圓會帶我們回到起點。」
被詢問者並非真正的參與者,而是用來烘托決斷力的背景。
這種語言結構有一種溫柔的暴力。它不靠吼叫,也不靠命令,卻在「詢問」的姿態裡奪走他人的回應權。
久而久之,張太不再想回答。
因為每一次回應,都會被推翻、被解釋、被合理化。
那些原本應該能讓關係流動的問句,變成了一種固定儀式——像上班打卡一樣,重複又徒勞。
這是「共養」裡最難的一課。
重要的不是往哪裡走,而是學會怎麼一起走——當兩人的腳綁再一起時,確定其中一隻不是踩在另一隻上面。
有時候,一段關係要先放下「方向」(目的地),才能找到「方向感」。
共養不是兩個人永遠意見一致,
而是能在對話的氣息裡,嗅出座標的芬香,看到對方盛開的芳華。
如果一個人的主導權被另一半認可(為浪漫或智性),那恭喜你,方向有長出來了。
如果你的伴侶因你的粗糙(那種語言裡暴力挖坑強迫跳式的「假詢問」)而憤怒,那麼認清他的憤怒的產生,是因為,你也迷失在自己的粗糙中,會有助益。
張太發現,那句「往東還是往西」,其實不是地圖問題,而是存在問題。
老張不是沒有方向感,而是一輩子都被「害怕自己沒用」的恐懼追著跑。
「反駁」,是他用來確定自己還能掌控什麼的方法。
而共養的練習,就是讓這樣的「假民主」慢慢變成「真對話」——
一個學會問問題,一個學會拆解問題。
一個老是開張鬼屋,一個享受馴鬼猛龍。
共養的路,不是誰給方向命名,而是願意一起迷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