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底,我放棄擺市集全心投入創作;2024年7月底,我在IG宣布暫時停筆。
這一年的休養,我不斷探索為什麼我這麼在乎「創作一定要賺錢」這件事。
我回溯學生時期的自己,在國文課本上畫出詩詞的意境插圖,那是我最快樂、滿足的時光。後來接觸到游素蘭老師的作品《天使迷夢》、《甜美的回憶》等小說作品,她一手包辦小說內容、封面與內頁插畫設計,令我驚艷,也在我心中種下夢想的種子。
「我要畫出自己寫的故事與詩,並出版讓人看見。」
而就是「讓人看見」這點,成為今日壓垮我最後的一根稻草。
我總是沒自信,卻一直找不到自卑根源。這次我繼續探索內心,發現對我而言「被看見」就是「被認同」,所以潛意識裡我一直不認同自己。造成這現象除了華人家長不習慣稱讚自己孩子的習慣外,還有一份「總是不滿意」的缺憾深植我心。
我回想起以前因認真讀書獲得數張獎狀時的自己,獎狀數量貼滿房間的牆,那時我真的充分感受到成就感,卻在我高中戛然而止。
當資質高的人與我一樣努力,自己再怎麼拚也無法前十名時,巨大的挫折感與先前的成就感落差極大,彷彿瞬間掉入深不見底的懸崖。從此挫敗感佔據我心二十年。
唯有國文課的塗鴉與在校刊社為文章畫插圖,是短暫的喘息。也因此到近年才發現自己擅長的創作類型,夢想中的種子也開始有了生命。卻也產生了一條信念:「我要用創作賺錢獲得屬於我的榮耀,就像那貼滿獎狀的牆一樣。」
直到最近才明瞭,這條信念的背後,有多深的不甘心、不服輸、怨懟的情緒。這些沉重意念成為執著,越抓得緊越得不到,成為匱乏心態。長期活在匱乏裡,怎麼能擁有豐盛呢?夢想怎麼會成真呢?
除此之外,我也因此沒有活在當下。我錯過與讀者交流的美好時光、認為那只是曇花一現。唯有賺到錢才是有成就的人。這讓我想起之前體驗希塔療癒時,老師告訴我:「你的潛意識麻痺了你的感受力,你需要多練習去感受每一刻情緒,尤其是正向情緒。」
於是我回憶與每個人交流創作的時光,並延長停留時間。每一場的笑容、歡樂的感受流動我全身,最後回到胸口。我看見帶有粉紅的金色光球從中擴散,我知道自己已被療癒。
現在的我,還是認為創作可以賺錢,但心態需要轉換。不跟著所謂的行銷數據、發文頻率的遊戲機制,成為在轉盤裡原地跑步的倉鼠。而是穩住自己的內心與創作初衷,保持自己狀態佳的情況下全力以赴、累了就休息。以開放心態面對一切。
至於要如何保持內心如如不動、強化心理韌性,我想這是目前需要面對的課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