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統講解心意六合拳二十四把20-蛇盤
作者:老衲
蛇盤(身)這把,外頭多半叫做「蛇出洞」,其實是同一把拳。
蛇盤這把拳,很簡單,就是右手起於右肋,而去推左肩,然後讓左肩往後往右轉,利用左肩向後的力量,轉一圈回來推動右肩向前向左轉,再推回右手上。
右手如此,左手接著依樣畫葫蘆操作,讓左手起於左肋,去推右肩、再讓右肩去推左肩,最後推回左手上,如此,交替左右反覆練習,使得一股蛇盤的意勁纏繞身上,在身上來回往復。
如果說「搜骨勁」就是讓手臂、腳腿上的肌肉內捲,而捲到骨頭上的束緊勁,那麼蛇盤這把勁,就是讓手上的勁,盤回肩上,再藉由左右兩肩的扭轉,去內捲、而鎖進脊椎裏頭——這也是一種搜骨勁。
所謂龍形搜骨,龍蛇本只是大小之別,蛇形之中,自然也有搜骨之力。
老譜上說:「龍形搜骨,而蛇有撥草之巧、撥轉之能。」蛇形的「撥」,用的是脊椎裏頭旋、轉、纏、翻出來的意勁,這一點在蛇盤(蛇出洞)這把拳中體現無遺,要練好前頭說的大、小蛇形,蛇盤的意勁必不可少,俺師傳下來的練功順序是:先練大小蛇,這是蛇形的主形,再練蛇盤,那相當於給大、小蛇加一個外掛的渦輪增壓器,最後再練一把蛇穿(蛇吐信),蛇形四把即大功告成。
這把蛇盤,據傳滬上心意拳高手解和平先生常用,和平先生的用法不在身上繞轉,而是將這把盤身勁向前弧線穿去(右手向左再向右的弧線),摸到對方下巴、喉結、或胸膛時,再拗一個左右明撥(即小蛇的變化),對手即會橫飛開去。
俺師傳老衲這把時,比較注重纏身的盤勁,說這一把貼身肘法練好,對手不敢近身,並貼著老衲的大臂「旋」著打了一把貼身的蛇盤肘,那下蛇盤肘的勁,又快又重,巧妙的是:這肘裏頭並非向前打,而是像迴力鏢一樣,那勁力又旋回自身上。
這把勁,倘不是老師口傳心授加上貼身來幾下,真不好體會;外頭很多人練這把蛇盤(蛇出洞),都是向外打、向外求威猛的發力表現,老衲這支的蛇盤把,重在往回找、往回越收越緊、越盤越緊、越旋越進去脊椎裏頭,這把蛇盤由脊椎旋出,又再旋回脊椎,有此,方可謂之「蛇盤蛇纏」也。
某種程度上,這種勁力就是帶削的勁,以小打大除了身體整合成一塊之外,在打法上也要重削不重震,用小榔頭一小塊一小塊敲開對手,比用內勁直接震動對方整個整體要容易。
蛇盤這把的肘,完全是貼著自己的身體發出去的,不需要先做任何預備動作,假使明白這把貼身肘如何發力,也順帶著能明白發力的本質,乃是從身體的高速旋轉,而纏、裹著發出去的。
單向的蛇盤勁練好,可以進入到雙向的蛇盤勁,也就是來回打,前一把打到頂點、或者快到頂點時,下一把接上,形成一種前力未發完,可是後力用前力來蓄勁並且接連著發的效果,這種發力方式不是「速度快」,而是「頻率密集」,打架要的是「快、碎、密」,而不是單純的快。
理解這種打到頂點自然回彈的來回勁,就明白速度與頻率的差別,也能明白為什麼這東西練好,就是在原來的武器上加一個渦輪增壓器——動作還是原來動作,可是頻率快了一倍,那打起人來的感覺,可不止凌厲一兩倍。
心意六合拳,是以兵器化拳法,裏頭有來自槍法的動作、有來自棍法的動作,也有來自刀法、盾法的動作,這蛇盤一把,便是來自盾法。
岔開一說,若按兵器去理解心意六合拳,會發現龍吊膀便是反把槍(即陰把槍,這乃是前手小指向前而非姆食指向前的持法)的著法,古代士兵訓練步戰大槍,一定是反把持槍,因為正把拿槍,需要不少訓練,一般招來衝上去送死的士兵,練的都是反把槍。
反把槍的用法變化少,容易上手,不需要會「攔拿扎」那些遊場槍技,只要會反把抓著槍列隊捅人即可,而且反把持槍極為省力,能作戰的時間至少是正把的兩倍以上,這最容易教給啥也不會的大頭士兵,至於馬上大槍,那是另外一回事,不過只提一嘴:當對方騎兵將大槍夾緊在腋下、再用雙腿夾緊馬肚,而這大槍騎士利用快馬的奔勢向你衝過來時,那瞬間,是「槍、人、馬」三者合一的衝撞動能,倘若是你,真能用那種手臂或者腰胯轉動的「攔拿扎」去格開嗎?仔細去想想背後的物理力學原理就能知道答案。
如果想通龍吊膀是反把槍,那便能明白大劈與鷂形是棍法的劈挑崩打,一頭碎碑是頭盔撞人,大小龍與小蛇是刀法,大蛇與蛇盤則都是盾牌的用法等等。
所以俺師當年傳拳,說這心意六合拳是回族的「護教神拳」——這句話的內涵之意,並非說心意六合拳像是明教的「乾坤大挪移」,而是說心意六合拳這套拳,倘能練熟吃透,那麼是可以實際地訓練出一支用冷兵器的部隊出來,在古代,這種練兵之法是禁忌的技術,犯了中原帝國皇家大忌。
當時,連鑄造兵器都是得殺頭的,更何況這種運用兵器之法?
老衲曾經細心研究過俺這支回族心意六合拳的練法,與其他心意拳支派的練法不同處,最後的結論是:俺這支心意拳,保留了更多兵器的用勁,而其他心意,有些已經修正得更像是完全的徒手拳術。
細讀清代幾次鎮壓回族造反的血腥歷史,就能明白,為什麼馬學禮祖師當年傳下這拳,頭幾代人張志誠、李政、張聚,一直到買壯圖,這支武功都是單線單傳,且傳的對象,都是回族的某幾大家族之間的親戚互傳而已。
當然也有人認為,心意六合拳為宋代名將岳飛在牛頭山練兵時所創,這種故事也有其背後的潛藏道理,那就是心意六合拳,本身就是一套為了使用兵器,而設計的拳法。
多說一句,這種蛇盤,與龍形裹橫中用的反弓勢互為表裏,蛇盤是順式(同向手腳)這邊去往逆式(逆向手腳)打,反弓勢講的則是,先拗到逆式的位置,然後一個變身扭腰,轉回順式。
人體最大的力量,就是腰上的橫轉力,故而常人一遇到緊急狀況就輪王八拳,而專業拳手也是用這力,只是動作幅度修得小一些、緊湊一些,並且要能將這腰上的橫轉力,再轉去別的方向,如直向、縱向、斜向等——老拳譜中說的「橫起豎落」,意思就是用橫轉勁開始,但將這把勁要能轉成豎向來用,可見古人早就知道這理。
心意六合中蛇盤、龍形裹橫兩把,恰好是腰上橫轉的兩個方向,一個由順到逆,另一個由逆反順,入手時的確都是腰勁。
這種腰勁,透過心意的把位練久了,會在腰腹裏頭產生一種可以立體方向用力的感覺,甚至能在那個立體空間裏頭用力,老衲以為這就是丹田球、丹田勁,與內臟按摩摩擦所產生的丹田氣感。
如果只是單純的橫轉腰部肌肉,很難產生這種立體空間用力的感覺,當年老衲問過俺師,為什麼別的拳法,只能動到腰勁,咱們心意六合拳,卻能練出「丹田勁」?俺師的說法是:丹田是練出來的,要練力不出尖,要練一把力在體內來回震盪鼓盪,丹田的空間才能「生」出來,而絕大多數的拳法,都是力出尖、形破體,將身上那把力用之於外發,而非內求,是以練不出這種丹田勁的感受。
最後再多提一嘴,即便是單獨說腰勁,這裏頭也是有訣的。腰上的力要能發得好,腰的方向得與髖胯反向才可以,這是「腰馬合一」的秘密;也是勁法與身法、步法熔煉在一塊的關竅,上半身的力發得再漂亮,若生發不出腳底下的步法,那麼打的還是「半截拳」而已,真打起來,不堪用的。
這把蛇盤練好,身上會有一把冷勁,貼身一激靈就打出去了,練拳沒有練到冷勁這份上,遇到摔跤都不能用,所謂三年拳不如當年跤,這當然是事實;但假使拳能練到「快冷毒辣」這份上,冷勁能有機會比跤法更快,否則大家都去練摔跤就好,何必練拳。
這把冷勁,也有人稱驚勁,就是一把體內高頻率震動所產生的快絕發力,像流星一閃而逝,對方正想要接這把勁,這把勁忽然又消失無蹤,所以稱為冷勁、驚勁。
這種冷勁,內裏機制是相反相成、互動互為的,也有人叫觸手驚彈、沾身縱力,其實說的都是一回事,這種冷勁,低手能發單向來回,高手能發多向來回,老衲以為,這就是中國南方拳派的最高境界「三顫」,此觀點已寫在《流與離之島》的故事中,不贅述。
之所以細細將老衲的心意六合拳和盤寫出,振興文化不敢講,只是寄望未來,能遇到真正有智慧的拳手,可以讀到這份古代武功遺產,再重新將古人的智慧發揚光大。
越練拳,越能明白老祖宗武功的驚人天才處,那感慨,真會有一種「今人時見古時月,古月仍能照今人」的奇異感受。
#老衲作品集
#明年出版心意六合拳俺還要翻譯成英文日文去慢慢發行
#一些酸民小人越不看好老衲俺越要爭一口氣哼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