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好好看!
不曉得在哪裡逛到這本書,瀏覽了一下介紹,內容是臺灣日治時期的日本人遊臺的遊記,類似自傳體的小說,通過食物認識當時臺灣的一篇故事。
想著年底即將第一次到日本出遊,這個跟我反過來的題材說不定會為我的旅程增添一些不同的視角來欣賞日本。
再加上以食物名為目錄的特色,讓我也想好好認識自己家鄉的味道,簡介內容也提到臺人王千鶴與主角日人青山千鶴子的文化差異,覺得會有一些關於臺灣的民族、文化及身分認同的議題在這本書裡面提及,便打開翻閱了。
果然好看的小說在讀的時候就會無法自拔,忍不住想一口氣讀到結局。---防雷分隔線---
看完後上網找相關的評論與深入介紹,才發現整本書都是虛構的,作者楊双子跟出版社也因此陷入相關的爭議。
讀完故事當下我真的很歡喜,在得知作者青山千鶴子乃至這本書的序跋都是作者楊双子虛構而成的故事之後卻相當錯愕。
但隨之而來的後勁是佩服與讚嘆,說是虛構小說嘛,但歷史考據的工夫卻又不馬虎;說是真實的歷史嘛,虛構的人物又怎麼帶出如此身歷其境的歷史呢?
編者代跋〈故人的約定〉吳正美
有評論建議讀完後,序跋可以再重新瀏覽一下,我特意看了王千鶴之女吳正美的跋,吳正美提到:「平時的母親奉行日本傳統教育底下的淑女作風,食衣住行簡樸而講究。」
之後的小千,顯然接受了命運的安排,嫁給了家族安排的對象,並且將本島人的身份隱藏起來,從此身為日本人的妻子,連自己的女兒形容自己時,都絲毫沒有半點臺人的元素。
那可不是我在故事中認識的小千,即便受到青山小姐的強烈推薦,仍舊堅持穿著本島人長衫而不是和服的那個小千。
本島人終究與內地人有所不同
故事安排在小千辭去通譯之後,藉由臨時頂替的美島先生,在臺生長的內地人,指出青山小姐從頭到尾的盲點所在:總是用自己的眼光看待本島的一切,自大地以為自己是在對本島人付出,卻無意中透漏殖民者的姿態,狂妄地對本島指指點點,憑藉主觀喜好妄下定論。
帝國在本島催生了美好事物——青山老師這番言論不啻是侮辱本島與本島人。您所謂的美好事物,不只是僅僅對內地人而言的,更是僅僅對青山老師本人而言的美好事物罷了
即便內地人願意放下包袱跟身份,與本島人互為知己,但在帝國殖民的時空背景之下,終究是不同身份。從一開始青山小姐就觀察到了小千的能面,到後面小千意識到兩人越界都是。
故事中穿插了女校學生的感情支線,同樣是本島人與內地人的友誼,甚至作者有意釋出「友達以上」的訊息,但同樣也因著本島人與內地人的身份,兩者之間始終有難以跨越的鴻溝。也許是學生的處境更單純、更無辜,所以這些身份認同、帝國殖民的大敘事下可以暫且拋開不談。但回到故事的主角上,即便穿上和服能保護自己不被車站人員輕視,卻同時在〈菜尾湯〉的故事中直接被阿盆師給拒絕了:「我不幫日本人做菜」。
就算想要吃遍臺島上的美食,也要先通過帝國殖民及身份認同這一關。
作者在這些敘述上輕描淡寫,但累積到最後由美島先生一一點出這些無奈與矛盾之處,所有的輕描淡寫一貫湧上心頭,作為讀者的我都得暫停一下的震懾。
儘管如此,青山小姐與我仍然不可能成為真正的朋友——內地人與本島人,終究不可能存在平等的友誼。
故事並沒有如我期待地探討更多臺灣人的身份認同,卻透過食物呈現出,臺灣人在混雜的歷史洪流中,發展出臺灣複雜豐富的臺人料理。這道料理來自清國時代、那道料理隨著帝國殖民而來……還是本來就在臺島上存在了?
這些來自不同文化的料理在本島匯聚起來,成為了臺人的日常,何嘗不也是臺人的身份認同的日常呢?
由食物切進身份認同的視角實在是料想不到,就算是我也只能如青山小姐讚嘆:真不愧是臺人阿。
但天曉得,如果可以選擇,臺人會願意選擇這樣的料理嗎? 帝國催生了這個、清國傳來了什麼,對臺人來說,很重要嗎?
小千的身世在故事的末了終於揭曉
一位22歲的臺人妾室之女,為何如此知識淵博:精通臺灣文化、漢文化、日文甚至是一點點法文呢?
原來是在「咖啡屋」長大的孩子。母親離世後由舊友接續教養,這樣的場景讓我想到些我所看過的作品,像是動漫《藥師少女的獨語》中的主角貓貓、小說《天觀雙俠》中的主角趙觀,都是在複雜的環境下成長的孩子呀。
百合小說嗎?
除了殖民與被殖民的身份,評論更要讀者留意小千與青山小姐的感情線。我在閱讀的過程中因為對劇情比食物更感興趣,常常速速瀏覽描述食物的細節,便順著主角青山老師的視角,一起欣賞小千的美麗與溫柔。
與我目光相對的時候,小千含笑的眼瞳裡彷彿有星辰放光。
纖細宛若羽毛般的眼睫毛上下輕觸,格外襯得眼底星光熠熠閃爍。
我掉進去了似的。
當小千微微頷首,我就不由自主地跟著上下點頭——我受到馴服,小千便加深了笑意,臉頰的酒窩深邃。原本就是甜美的笑容了,如今更像是勾人掉入蜂蜜罐子裡那樣的嬌豔之色。
這是第一次,我留意到小千的嘴唇是美麗的薔薇色。
後來查資料時發現作者楊双子本來就是寫百合小說的小說家(例《 撈月之人》 、《花開少女華麗島》 ),那麼這對CP我一定嗑爆!
在譯者代跋〈麵線〉中,更是間接透過青山小姐的養女青山洋子的口,用小千的口吻打發掉。
洋子小姐笑道:「千鶴女士果然也喜歡母親。」
是這樣嗎?或許是吧
好吃,百合很好吃。
小結
回到21世紀的現在,臺灣這座島上,身份認同一直爭吵不停。有人以身為中國人為榮(或相反);有人終身受著帝國皇民化運動的影響;更有原住民、外配二代等錯綜複雜的身份,「臺灣人」的定義仍舊會爭吵不休。即便是生長在這座島嶼上的我,也不敢妄下定論。
這部小說裡面提到的食物,不少仍是我現在常吃的食物:竹輪、潤餅、冬瓜茶……。
臺灣人的身份認同,卻也相當熟悉。
青山小姐說的沒錯,再也沒有人記得本島人的生活方式,那種日子是會到來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