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制定並投入投資組合的股債比例之後,市場經過一段時間,股票和債券都有可能因為上漲或是下跌,使得股債比例已經偏離當初設定的比例。此時,利用賣出漲過超出比例的資產以及買進跌到小於比例的資產,讓股債比例又回到原始設定的比例,此過程就是所謂的再平衡。
再平衡的目的是讓自身能夠承受的風險回歸一致。原始設定的股債比例其實就是每個人在當初評估自身狀況的時候,能夠承受的最大風險,不應該因為股票或債券在短期之內有了漲跌,就能夠輕易地改變此比例。比如,在股票大漲之時,人性也許會開始認為股市風險沒想像中來得大,就讓股票比例隨著市場漲幅而變得越來越高,然而,若股市出現反轉之際,受傷害的程度也會比原始設定的股票比例還來得大。真正要進行的是將股票超過原始比例的部位出脫,轉而買進債券,去進行一個低買高賣的動作,回歸原始設定的股債比例。反之,在股票大跌之時,也可能就開始認為股市風險非常大,就會想把所有股票部位出清,使得自己的投資規劃受到中斷而失敗。要進行的是將債券出脫,轉而買進低於原始比例的股票,也去進行一個低買高賣的動作。此兩種狀況,都屬於再平衡。
有許多研究都顯示,長期下來,有進行再平衡的投資組合,績效往往會比沒有進行再平衡來得好。所以,以實務上來看,再平衡此種反向行為有機會可以幫助績效的提升。不過,從心理層面來看,再平衡對於心理負擔也許是較大的。這就也考驗了投資人的紀律表現,若能每次確確實實地進行投資組合再平衡,也就代表投資人可以不受情緒控制來做投資決策,而是以較為理性的方式堅持以原本的股債比例進行投資。
再平衡的頻率主要分成兩大類別。第一種為依照時間來進行,比如可以每一季、每半年、每一年或是甚至每兩年進行再平衡。最為平常的做法即為每年年底進行一次再平衡,剛好可以一起檢查每年的財務規劃是否達標,若有地方需要進行改善也可以在明年一併進行。第二種作法則是依照偏離比例來進行,比如可以設定股票或是債券比例已經偏離原始比例的2.5%、5%、7.5%或是10%就進行再平衡。偏離比例並沒有一個推薦的數字,不過,盡量不要設定太過誇張的數字,無論是過低或過高都不好。過低會常常進行再平衡,會多出許多交易成本,過高可能會怎樣都無法進行再平衡。
進行資產配置的順序為以下:
1. 決定自己要投資的股票標的和債券標的
2. 依照本身的人力資本和年齡來設定好能夠承受風險的股債比例
3. 每年或是依偏離比例紀律性地再平衡
如此一來,就能推動一個專屬自己且完美的投資組合規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