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從「能管得動」到「要理得清」
自動化時代最大的成就,就是我們終於能「管得動」機器。
控制系統幫我們維持穩定,只要數據有偏差,它就會立刻修正。但進入 AI 時代之後,我們開始發現——
能管得動,不代表能理得清。
控制關心的是系統穩不穩;
治理關心的是,我們懂不懂這個系統為什麼這樣反應。
過去 OT 的世界只追求「不出錯」,
今天 IT 的世界要追求「弄得清為什麼會錯」。
這就是控制和治理的差別。
控制讓系統照著做;
治理讓系統知道為什麼這樣做。
二、控制的邏輯:先穩,再談理
在 OT 的眼裡,最重要的事情只有一件:系統不能亂。
感測器量測 → 控制器判斷 → 執行器修正,
一切都在閉環裡運作。
異常的定義也很簡單:超標就是異常。
這種臨界值思維的好處是反應快、好操作;
但它只能回答「有沒有問題」,
卻不能告訴你「問題從哪來」。
控制系統是封閉的、穩定的,但也「失語」的。
它知道怎麼糾正錯誤,卻不會解釋錯誤。
三、治理的邏輯:從穩定走向可信
IT 和 AI 的出現,把「異常」這個詞重新定義了。
我們不再只看「超不超標」,
而是開始問:「這樣的變化合理嗎?」、「是不是哪個因素在連動?」
在治理的世界裡,數據不只是紀錄現象,還要能追溯證據。
我們要確保三件事:
- 原始資料沒被改過;
- 任何分析都能重算;
- 每個結果都有依據可查。
這就是 AI 時代的數據治理三原則。
控制系統的重點是反應速度,
治理系統的重點是能不能「講得清楚」。
在這樣的思維下,異常不再是噪音,
而是訊息——要被理解、被解釋的訊號。
四、控制與治理的根本差別
控制追求的是「系統穩不穩」;
治理追求的是「證據清不清」。
控制關心速度;
治理關心理由。
控制像是工程學——你給它誤差,它幫你糾正;
治理像是知識學——你給它現象,它幫你理清因果。
五、從閾值到特徵:異常的定義正在進化
我們對異常的理解,也經歷了五個階段。
一開始是最簡單的「閾值式」:超標就警報。
接著是「統計式」:看數據是不是偏離平均。
再後來是「特徵式」:觀察多個變量之間的關係。
再上一步是「語義式」:理解操作的情境與原因。
最後是「可審計式」:不只發現問題,還能完整追溯誰、何時、怎麼定義的異常。
這五個階段,其實就是從「管得動」走向「理得清」的過程。
異常,不再只是機器的錯誤;
而是一段知識的故事。
六、結語:AI 時代的新秩序
過去,我們相信控制帶來穩定;
但未來,我們需要治理來建立信任。
以前的機器「能動」就好;
現在的機器,要能「懂」。
以前我們只要系統不跳機;
現在我們希望跳機時能理得清為什麼。
這就是從 OT 到 IT、
從管理到治理、
從「管得動」到「理得清」的轉變。
這不是技術升級,
而是整個思維方式的革命。
最後總結三句話
第一句:管得動是起點,理得清才是終點。
第二句:AI 不是取代 PID,而是讓 PID 會說話。
第三句:未來最貴的,不是感測器,而是能理得清的數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