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追《忘了我記得》,這部戲讓我常常在螢幕前紅了眼眶。
也許是因為我最近開始接一些長照的個案,看著照顧者一步步在時間裡耗損自己,心裡常有一股說不出的疼。那種疼,不只是對失智者逐漸流失的記憶,而是對家屬那種「一邊愛著,一邊失去」的無力感。
不過,今天特別讓我停下來思考的,是劇裡提到的「生前告別式」。告別,原來是為了活著的人
從悲傷輔導的角度來看,告別式有一種很深的「儀式性力量」。
它讓人能有一個正式的場合,去面對「失去」這件事。有人說:「儀式是讓混亂有了邊界。」我覺得告別式正是如此——當一切都還很混亂、悲傷、難以言喻時,那個儀式的形式,像是一個可以讓情緒有地方落腳的容器。
在操辦告別式的過程中,人們開始談起那個人。
談起他的小習慣、他的笑聲、他曾經說過的那些話。每一次的回想,都是一種「重整關係」的歷程。我們一邊整理外在的物品,一邊也在整理內在的情感。在這個過程中,悲傷被慢慢梳理成愛的形狀。
那如果,我們在「還來得及」的時候,就開始這個儀式呢?
生前告別式,對我來說,是一個非常美的概念。
它並不是在等死亡,而是讓「愛」與「感謝」有機會被提早說出。在那個場合裡,生者與將離開的人都能好好面對彼此。有些愛,不再需要靠遺照訴說;有些道歉,不必等到對方再也聽不見。
我想,這樣的儀式,不只是為了死亡做準備,
更是一種「整合生命」的方式。
對於生者而言,這樣的過程依然能達到情緒調適與悲傷宣洩的功能。
有時候,人們在生前告別式中,反而更能真實地表達愛。因為那是一個「知道終點將至」的時刻,所有平常的遮掩、客氣、矜持,都會在那裡被放下。留下的,是最赤誠的感情。
對於準備離開的人
如果我們把焦點放回「準逝者」身上,
生前告別式也有它極深的療癒意義。那是一種生命的整合——讓一個人有機會回顧自己的一生,看見自己在他人心中的樣貌。
「原來我曾經被這麼愛著。」
「原來我做過的那些事,有被記得。」「原來我不是孤單地走完這一生。」
這樣的回顧,不是為了自我誇耀,而是讓人能帶著被愛與被記得的感覺,
安心地走向生命的另一個階段。
也許我們都需要練習「在還能相愛的時候說再見」
我常想,也許我們害怕談死,是因為我們還沒學會「怎麼說再見」。
但說再見,其實是一種愛的能力。它不是割捨,而是一種溫柔的完成。
生前告別式不只是為了死亡,它是關於「如何活」的提醒——
提醒我們,不要等到最後一刻才說「我愛你」、「謝謝你」、「對不起」。提醒我們,在還有時間的時候,好好擁抱彼此。
也許有一天,我也會想辦一場屬於自己的「生前告別式」。
不為別的,只是想邀請那些我曾經深愛的人,一起回顧我們共同走過的那些故事,在笑與淚之間,彼此說一句:「謝謝你來過我的生命。」

如果你願意,也可以在留言裡說說——
你希望「自己的生前告別式」是什麼樣子呢?也許,談論這件事的開始,就是對生命最深的溫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