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要知足要惜福,我們以前過得更苦!我們以前都沒有憂鬱誒」
「每個人都有壓力啊,你怎麼才遇到這點事情就憂鬱,你趕快堅強起來啦!」
「加油啦!多去外面走走就不會憂鬱了啦」在與憂鬱症患者的工作過程中,他們會不斷訴說生活中聽到的這些話語,也許這些話的起心動念是良善的、鼓勵的、正向的,然而在他們的耳中聽到可能更多的是指責,不理解甚至是攻擊,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這些話背後可能會哪一些多元的可能性吧!
- 加油
加油這句話我們生活中常常對他人說,但這句話的背後,可能隱藏著「你現在還不夠好,所以你要更努力一點」的含義,這樣的含義對於患者而言,可能會對自己的現況感到更不安與挫折。
- 各種比較
悲傷、痛苦、創傷等等感覺是無法被量化比較的,因此不管是把患者拿去跟說話當事者或其他人比較,都有可能讓患者感覺到「被指責」,尤其很多時候,生命事件與故事有著太多的可能性,這樣的比較會把他們推往更深的地方!
- 過度建議與壓力
每個人都有理解世界和排擠痛苦的方式,有時,我們會覺得某些方法對自己有效,也急著給予患者建議,並且認為這樣一定對他也有效,然而卻忘了,其實對自己而言的良藥,對他而言可能是毒藥一樣。
做法
當我們有機會看見語言背後可能帶來的「微攻擊」或「隱性的壓迫」,我們也能夠靜下來思考,究竟什麼方式對於患者而言,既能安穩陪伴,也能找到適合彼此的步伐。基本的大原則如下
- 傾聽且不評價:每一段故事都值得被聽見,而經歷這段故事的當事者,更需要被理解在其中的不容易,因此陪伴者在聽當事者說的時候,不去評價好壞對錯,靜靜的聽著,對患者而言就是非常好的療癒
- 同理且接納:因為理解了當事者在故事中的不容易,我們也能設身處地的感受他的經驗。接納是一種我感受到你正在經驗的苦痛,所以我願意陪在你旁邊聽著你說。
- 肯定過程及努力,避免只讚美結果:當患者做了一些改變,即使再怎麼微小,都可以去肯定他所做出的努力,因為在那個過程中的他,已經盡了全力!同時,也要避免讚美結果,否則患者未來如果沒有再做出成果,反而可能把自己推往更深的自責當中!
陪伴者不是聖人,但我們有機會成為聆聽故事的觀眾,跟著患者一起在故事的旅程當中,一起看見他的亮點,也在其中找尋彼此一起努力過的痕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