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日治時期有許多關於棒球的故事,那麼這本小說也許也會是一本結合棒球、原住民和愛情等元素的故事。那個變動的時代,有著許多的不得以,人生的分水嶺大概真的就是羊水了,出身似乎決定了一切,決定了許多愛恨情仇,和那些不在個人手中的命運巨輪推動的故事。
作為生番,大量聚集在花蓮的海岸阿美和秀姑巒阿美都曾在日本的統治中被視為更劣等的公民,而他們通常被迫從事大量勞動,卻得不到相應的報酬,更遑論教育。但部族的凝聚還在,每年的祭典和關於部族的相關文化仍保留著,經過這次風災,馬太鞍更讓人認識是個以阿美族為主的群居地。
主其事者通常決定了許多人的命運。對於生番的做法和態度,當然的決定了他們往後的命運。除了勞力之外,他們還有怎樣的可能。在那個種族分離的時代,原先沒有任何其他期望的這群人,只盼得有天能回到家鄉,但也因為商社介入,有了打球、進修的機會,甚至到西部挑戰。而棒球是一種講究穩定度的運動,一如水桶的水位決定於最低的木片。當練習到一定的程度能夠在不同的狀況都能穩定的有所表現,才能夠成為一流的選手,畢竟上場時的狀態不可能一直處在巔峰,而低潮的表現正是練習的展現。而這也就是棒球難的地方,更是棒球魅力的所在。
原先以勞力過活的日子,因為商社希望開港,也因為棒球而帶來了新的轉變。原住民天生的運動神經,有幾位真的能夠掌握棒球這門運動的選手,經過了幾次比賽,得到了到日本進修的機會,不僅在花蓮農校,更有機會到當時的內地去。
沒有多元文化的視野和素養,基於種族的歧視和門閥的觀念,許多的情愛當然是不被允許也不被祝福的。甚至人生的道路都是別人做的決定,在出生的那一刻,儘管擁有上天賜予的天賦,仍敵不過社會階級的分類,在那個時代,個人自然沒辦法有怎樣的翻轉。
因為棒球改變的命運並不是這麼樣的順遂,來到異鄉,許多的意外來的突然而令人措手不及。原住民走那趟回家的路,就成了這本小說的主軸,穿插敘述著他們一起回到原鄉的約定,一起完成那份超越時空情愛的緣分。
佚失的那些資料,有一天就因為因緣際會連接起來。地方的耆老凋零了之後,這些故事就真的永遠塵封在歲月的長河之中。要挖掘幾代以來的故事,確實需要天時地利人和,而有時線索就在幾乎要放棄的時候突然出現,然後完成了整個故事。
原住民約好一起回到家鄉,是件重要的事,關乎族群文化,也關乎歲時祭儀。也因為工作有了些淺薄的了解,在看這本小說的時候,特別覺得這些故事別具意義。
推薦給也喜歡日治時期小說或棒球相關小說的朋友,這是個精彩而悲戚的故事,儘管不是喜劇結尾,也不減整個故事的精彩與可讀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