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我們常見的心理模式——例如反覆猶豫、對未來的不安、無法拒絕他人、總覺得自己做得不夠好等等。
這些心理模式多為負向的情緒,卻有著正向的功能:希望自己能趨吉避凶,避開不好的人事物,因此也是一種防衛機制,想要避免自己受傷、受創,避免遭受過大無法承受的後果。
但也因此,我們活得謹言慎行、戰戰兢兢、如履薄冰,深怕自己會不會做錯決定、做錯行為,導致被人討厭、受人羞辱及輕視。這是人際關係中極大的壓力,我們總是被教導要做到讓別人滿意、不要讓別人生氣和失望、要讓別人喜歡⋯
結果,我們活得綁手綁腳、不像自己,為了符合某些角色扮演某些身份功能,更是時常要盡心盡力、勉力支撐。
那麼多的努力,那麼用盡心力,那麼的要自己好要更好的驅力,其實底層來源是「恐懼」。各種恐懼的交錯糾纏,讓我們活在不停「想多一點、再想多一點」的思緒裡頭,就是為了避免可能隨時發生的「不好的事」。
因此,活在世上,我們都必然要和「恐懼」交手,並且透過直面「恐懼」、看清恐懼的來源,才有機會知道何以我們需要各類的負向情緒和思維來作為防衛措施,讓自己一刻不得清閒和放鬆。
「無論如何,一旦掌握了恐懼的真相,至少你不會再被恐懼壓倒。就像在黑暗的房間裡,不知道開關在哪裡會讓人害怕,但是當找到了它的所在位置,就可以立刻去打開一樣,找到了導致負面思維的原因時,就可以關掉開關。隨著思維變得千頭萬緒,找出導致負面思維的根源就變得非常重要。
當我們的欲望受挫時,就會感到受傷。當自尊心受損、被羞辱或感到尷尬時,我們也會受傷。當我們無法做任何事情而感到無能為力時,或者感到沒有人愛我、沒有人需要我時,也會受到傷害。」
作者如是說。
如果你也是屬於會以思慮因應人生的人,真的不用怪自己或否定自己想太多,而是要藉此看清處自己的環境、情境,以及你在這樣的模式中嘗試要做到的、嘗試要避免的,還有內在底層所渴望和期待的。
如此才能對自己有更高覺察、更具意識的認識。當你像是把陷入迷魂陣裡的處境看清楚了,此時的你,會撥開煙霧、看清事物,清澈的認知到自己的可為和不可為,真正明白你能做和有限的地方在哪裡。
作者金惠男醫師在她四十二歲時,被診斷患有身體會逐漸僵硬的帕金森氏症,陷入了深深的絕望。她感到非常委屈、討厭所有人,並怨恨這個世界,覺得什麼也做不了,整整一個月只躺在牀上望著天花板,陷入在無能為力的挫折中。直到有一天,她突然體會到: 「我只是身體有點疲憊,稍微不舒服而已,為什麼要擔心和害怕那些還未到來的未來呢?」於是她決定接受無法改變的現實。
她在書中提出「思考的黃金比例」:3分正面思維對1分負面思維,才是健康心理的平衡。她並不鼓勵大家盲目的正向思考,而是教導如何用建設性的方式看待情緒與現實。
這本書很容易閱讀,當中有不少金惠男醫師例子帶領讀者如何進行思考的歷程,也有許多金醫師溫暖的人生見解和專業觀點,值得我們閱讀,建立解開自己的受苦思維的能力,為自己創造新的人生模式。
🌝不要再怪自己想太多:精神科醫師寫給總是不安的你💐
👉 https://reurl.cc/0aOyMx

大田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