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多數品牌做不起來?因為根本沒有「策略定位」
大部分人以為經營品牌,就是做出好產品、打打廣告、累積客戶就好。
那些砸了幾百萬行銷預算還是沒業績的品牌,問題不在投入多少,他們根本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

很多人以為品牌經營就是「做自己想做的產品」,但其實品牌是一套完整的商業戰略。
你要知道你的目標市場在哪裡;你要知道他們的需求是什麼;你要設計出「能真正解決他們問題」的產品或服務,你要建立差異化,讓他們在眾多選擇中選擇你。
這每一步,都需要策略、需要定位、需要執行力,並非憑感覺亂做一通。
就像你想開一家餐廳,光知道要做好吃的菜是不夠的,你需要知道要開在哪裡、賣給誰、定什麼價格、如何跟隔壁十家餐廳競爭。
你需要一套策略,告訴你每一步該怎麼做。
經營品牌也是一樣的道理。
策略定位的核心,不在「產品多好」,在「為誰解決什麼問題?」
真正的品牌經營,核心根本不在「產品有多棒」,真正的核心在建立一套能持續獲利的市場定位。
這也不只是行銷技巧的問題,更深層的其實是商業思維的問題。
我們常常以為只要產品夠好、價格夠實惠,就能成功,卻忘了,定位錯了,再好的產品也只是在浪費資源。
很多創業者有技術、有熱情,但就是不知道下一步該做什麼,於是一直在原地打轉。
而那些真正做起來的品牌,他們成功的原因或許有資源和時機成份,但關鍵在於他們有一套系統化的策略定位方法。
案例一:咖啡店老闆的慘痛教訓:沒有定位,再好的咖啡也賣不出去

一位咖啡店老闆,開店在台北東區巷弄裡,裝潢精緻、咖啡豆進口、拉花技術一流,開了整整一年,每個月都在虧損。
諮詢時,整個人超焦慮,覺得自己是不是不適合創業。
「你知道你的目標客群是誰嗎?」
老闆很自然說出:「就是喜歡喝咖啡的人啊。」
「那他們是上班族還是學生?是趕時間外帶還是想坐下來聊天?他們願意花多少錢喝一杯咖啡?他們為什麼要選你而不是星巴克?」
老闆完全答不出來。
這就是問題所在:你開了一年店,但你根本不知道你在服務誰?
後來幫他重新定位,鎖定「附近上班族的第三空間需求」,調整營業時間配合上班族作息,推出「工作友善座位」和「安靜時段」,價格定在精品咖啡與連鎖咖啡之間。
三個月後,他的來客數成長 3 倍,而且開始有常客主動推薦朋友來,營收終於轉虧為盈。
案例二:手工皂品牌的轉型:從「賣產品」到「賣解決方案」

一位做了三年的手工皂創業者,每天在網路上發產品照片,發了一整年,完全沒什麼訂單。
我問她:「你的產品能解決什麼問題?」
創業者說:「做天然無添加的手工皂啊。」
「那跟其他一千個手工皂品牌有什麼不同?」
創業者不禁認真思考起來。
我跟她說,你賣的東西不能只是「手工皂」,你要賣給特定族群「解決方案」。
後來她重新設計產品線,專門針對「敏感肌媽媽與嬰幼兒」,產品不只是皂,而是針對「敏感肌家庭的全套清潔方案」,包含洗臉、洗澡、洗衣,甚至還有使用指南和肌膚保養建議。
價格也不再是「一塊 100 元」的零售思維,轉變為「家庭組合 1200 元」的解決方案定價。
結果第一個月就賣出 80 組,營收直接破 10 萬,而且回購率超過 60%。
策略定位三大核心問題:讓品牌立足市場、訂定價格、產生黏著度

怎麼讓品牌立足市場?找到「你的人」,而非「所有人」
市場定位的第一步,絕對不是想辦法服務所有人,而是找到最需要你的那群人。
- (X) 錯誤思維:「我的產品適合所有人」
- (O) 正確思維:「我的產品專門為 X 族群解決 Y 問題」
案例:運動服飾品牌 Lululemon
Lululemon 不是做「所有人的運動服」,是鎖定「熱愛瑜伽的都會女性」,他們不在大賣場賣,而是開在瑜伽教室附近,舉辦瑜伽課程,建立社群。
這種精準定位,讓他們在 Nike、Adidas 壟斷的市場中殺出一條血路。
如何訂定產品或服務的價格?價格是「價值定位」
定價策略的核心,不是「我的成本多少」,而是「我在客戶心中的價值是什麼」。
- 低價定位:主打 CP 值,吸引價格敏感客群(如:Uniqlo、GU)
- 中價定位:主打品質與服務,吸引追求平衡的客群(如:星巴克、誠品)
- 高價定位:主打專業與獨特性,吸引願意為品質付費的客群(如:Apple、藍瓶咖啡)
案例:藍瓶咖啡 Blue Bottle Coffee
藍瓶咖啡一杯要價 150-200 元,比星巴克貴,他們賣的不只是「咖啡」,是「精品咖啡體驗」。
他們強調手沖、新鮮烘焙、職人精神,吸引的是願意為品質付費的咖啡愛好者。
這種定價策略,讓他們不需要跟星巴克比便宜,也不需要跟便利商店比方便,而是建立自己的市場區隔。
如何讓品牌誕生後產生黏著度與延續性?建立「品牌系統」,而不是「單次交易」
品牌的長期經營,不能只靠一次性銷售,需要建立「持續互動與回購的系統」。
三個關鍵策略:
(1) 建立品牌社群,讓客戶成為粉絲
- 案例:小米:透過米粉社群,讓用戶參與產品開發,建立強大品牌忠誠度。
(2) 設計訂閱制或會員制,創造持續收入
- 案例:Costco:年費制會員,讓客戶產生「既然付了年費就要多買一點」的心理,提高回購率。
(3) 持續提供價值,而不是只賣產品
- 案例:Nike Training Club:免費提供健身課程與訓練計畫,讓用戶持續使用 Nike 生態系,自然產生品牌黏著度。
策略定位是品牌生存的必要條件
很多人以為品牌經營就是「做好產品、打廣告、等客戶上門」,但真正成功的品牌,都有一套清晰的策略定位。
你要回答三個核心問題:
- 我的品牌為誰服務?(目標市場)
- 我解決什麼問題?(價值主張)
- 我跟競爭對手有什麼不同?(差異化定位)
如果你現在經營品牌,卻一直做不起來,別再盲目努力了。
停下來,重新思考你的策略定位。
因為方向對了,每一步都是進步;方向錯了,再努力也只是在浪費時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