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差異化策略:從產品到體驗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打造體驗,而不是只賣產品


前言|品牌,不只是你賣了什麼,而是對方留下了什麼

我們以為消費者選擇我們,是因為「產品好」,但越來越多創業者發現,即使價格更便宜、品質不差,還是留不住人。


反而是一杯咖啡遞上的溫度、一封訂單回覆的語氣、一段商品頁裡的敘述,讓人決定再來一次。


從這裡開始,我們也許該重新提問:


真正的品牌差異化,是產品?還是體驗?



O|Observe(觀察)

「商品是一瞬間,體驗是回憶」

最近我陪一個剛開品牌選物店的創業者做顧問。她說,自己明明挑的商品不錯、定價也合理,客人來了卻不常回頭。


直到有次她在 IG 上辦了一個「分享你最喜歡的買東西經驗」活動,收到的回覆讓她大驚: 沒有人記得具體買的是什麼,但每個人都記得「那次被理解的感覺」。


她恍然大悟:「我原來只在經營商品,卻忘了創造體驗。」


Q|Question(提問)

那麼,我們該如何打造「讓人想再回來」的體驗?

我們熟悉產品差異化:從原料、包裝、功能、價格找切點;但在一片競爭激烈的市場中,這些差異會被快速抄襲、稀釋。


唯一無法被複製的,是「你怎麼讓人感覺」。


這就像在一個都賣義大利麵的餐廳街上,有人記得麵條的彈性,有人記得那天窗外的光線剛好灑在桌上,店員笑得真誠。


於是問題變成: 我們是不是該從「差異化產品」,走向「差異化感受」?



D|Deconstruct(解構)

品牌體驗,不只是一個環節,而是每一個觸點都在說話

在體驗設計中,有三個容易被忽略的層次:

  1. 產品包裝的「語言」 不只是視覺美感,更是風格的轉譯——例如有些品牌用手寫標籤、小卡片,建立一種「手作感」;有些則選擇乾淨簡約,讓人感覺俐落、可靠。
  2. 售後溝通的「人格」 不是標準化客服語句,而是有溫度的語氣——一句「希望你收到時剛好需要它」遠比「已出貨,請查收」更有連結。
  3. 數位與實體的「無縫整合」 線上購買、實體體驗、社群互動,如果彼此風格與語氣斷裂,就像走進一間明亮設計感十足的店面,卻收到一封生硬的回覆信件——感受直接崩壞。

R|Reframe(重構)

所謂的差異化,不是「更特別」,而是「更一致,更動人」

真正讓人留下記憶的,不是你用了什麼「厲害設計」,而是你整體營造出來的「一致性氛圍」:


你的產品、文字、客服、社群、包裝、回覆、燈光……都像在說同一種語言。


這就是體驗的魔力。

在消費者心中,一個品牌不只是產品名稱,而是一段有溫度、有記憶的關係感。


差異化的終極形態,不是功能上的不同,而是感受上的唯一。



E|Express(呈現)

一個行動邀請:今天,就選一個「非產品」的接觸點,讓它更像你

  • 是不是該重寫一下出貨通知信,讓它不再那麼冰冷?
  • 或許可以重新設計品牌的 Instagram bio,別再只寫「我們是誰」,而是說「我們想和你一起怎樣」
  • 又或許,是那張印在包裝內的紙卡,能不能不只是放 Logo,而是寫一段話,讓對方知道你真心期待這個連結。

你不是只是在銷售,你在邀請對方參與一場有溫度的體驗。


而品牌的差異化,就藏在這些細節裡。



raw-image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光之練習ArtMind to Biz
8會員
52內容數
黃暉展,愛發科技BD經營者、個人與企業品牌顧問。 運用自創的O-Q-D-R-E模型,結合市場趨勢與個人價值,協助個人及中小企業從混沌中提煉清晰,實現可執行、可成長的行動藍圖。 相信清醒而溫柔地前行,讓每一個選擇不放棄的人,都能在現實中練習成為自己的光。
2025/05/27
在關係經濟裡,品牌不是被看見,而是被相信 這幾年有件事變得越來越明顯── 品牌已經不再只是「我告訴你我是誰」,而是「你覺得我是誰」。 從一開始的品牌廣告主導,到現在粉絲生成內容 (UGC) 滲透日常, 品牌的力量不再來自它的宣稱,而是人們願不願意參與它、說它、接住它。
Thumbnail
2025/05/27
在關係經濟裡,品牌不是被看見,而是被相信 這幾年有件事變得越來越明顯── 品牌已經不再只是「我告訴你我是誰」,而是「你覺得我是誰」。 從一開始的品牌廣告主導,到現在粉絲生成內容 (UGC) 滲透日常, 品牌的力量不再來自它的宣稱,而是人們願不願意參與它、說它、接住它。
Thumbnail
2025/05/24
品牌的溫度,正在被重新定義 不是所有品牌都能被記住。 但我們總會記得那些,在某個特定時刻,給過我們理解、陪伴或鼓舞的品牌。 不是因為他們的產品有多便宜,也不是因為廣告多厲害,而是—— 他們有一種我們說不出的「感覺」。 那是一種,有「人在裡面」的品牌氣味。
Thumbnail
2025/05/24
品牌的溫度,正在被重新定義 不是所有品牌都能被記住。 但我們總會記得那些,在某個特定時刻,給過我們理解、陪伴或鼓舞的品牌。 不是因為他們的產品有多便宜,也不是因為廣告多厲害,而是—— 他們有一種我們說不出的「感覺」。 那是一種,有「人在裡面」的品牌氣味。
Thumbnail
2025/05/23
你還記得第一次在自己的品牌後台,看到「這是 AI 幫你產出的推薦內容」時的感覺嗎? 是興奮、驚訝,還是有點不安? 對很多中小企業主來說,AI 不再只是科幻片裡的橋段,而是實實在在出現在工作流程裡的存在──可能是協助排程的工具、回應客戶訊息的機器人,甚至是幫你預測哪款產品要補貨的「夥伴」。
Thumbnail
2025/05/23
你還記得第一次在自己的品牌後台,看到「這是 AI 幫你產出的推薦內容」時的感覺嗎? 是興奮、驚訝,還是有點不安? 對很多中小企業主來說,AI 不再只是科幻片裡的橋段,而是實實在在出現在工作流程裡的存在──可能是協助排程的工具、回應客戶訊息的機器人,甚至是幫你預測哪款產品要補貨的「夥伴」。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平常在買東西的時候,都是怎麼做決定的呢?是看價格?看評價?還是聽朋友推薦?或是看到一個產品的廣告,雖然覺得很不錯,但總是有一點點猶豫,不知道到底值不值得買?這時候,想著如果能親身體驗這個產品,感受它的魅力,是不是會更有信心下手呢?這就是體驗行銷的魔力所在!
Thumbnail
大家平常在買東西的時候,都是怎麼做決定的呢?是看價格?看評價?還是聽朋友推薦?或是看到一個產品的廣告,雖然覺得很不錯,但總是有一點點猶豫,不知道到底值不值得買?這時候,想著如果能親身體驗這個產品,感受它的魅力,是不是會更有信心下手呢?這就是體驗行銷的魔力所在!
Thumbnail
品牌策略決策 1.產品線延伸:在既有的品牌,既有的產品線裡推出新的口味、顏色、款式、包裝容量,以及新配方。 2.品牌延伸:在既有的品牌,推出不同的產品線。 3.多品牌:在既有的產品線裡,推出新品牌。 4.新品牌:新的產品,新的品牌。
Thumbnail
品牌策略決策 1.產品線延伸:在既有的品牌,既有的產品線裡推出新的口味、顏色、款式、包裝容量,以及新配方。 2.品牌延伸:在既有的品牌,推出不同的產品線。 3.多品牌:在既有的產品線裡,推出新品牌。 4.新品牌:新的產品,新的品牌。
Thumbnail
EP24 精華重點: 1.做好市場調查和分析,先找到目標客群,再開發產品。 2.透過最小可行性產品(MVP)模式,先做小批量產品,並藉由問卷、試吃會等方式了解消費者反應,驗證市場需求。 3.親身實地面對顧客,了解真實反應和需求,做為後續產品改良的參考。 4.產品差異化很重要
Thumbnail
EP24 精華重點: 1.做好市場調查和分析,先找到目標客群,再開發產品。 2.透過最小可行性產品(MVP)模式,先做小批量產品,並藉由問卷、試吃會等方式了解消費者反應,驗證市場需求。 3.親身實地面對顧客,了解真實反應和需求,做為後續產品改良的參考。 4.產品差異化很重要
Thumbnail
想要文章有人看,想想做產品時怎麼發想的。 以產品思維比喻,作者開了一家店(公眾號),店裡陳列各式產品(不同觀點的文章),而賣點是擊中讀者的痛點,引起情感共鳴。商業行銷上說「痛點是一切產品的基礎」,道理不約而同。
Thumbnail
想要文章有人看,想想做產品時怎麼發想的。 以產品思維比喻,作者開了一家店(公眾號),店裡陳列各式產品(不同觀點的文章),而賣點是擊中讀者的痛點,引起情感共鳴。商業行銷上說「痛點是一切產品的基礎」,道理不約而同。
Thumbnail
好的品牌視覺系統,不僅讓你每一次的行銷設計都事半功倍! 也能無形之間為你的品牌不斷行銷,來了解如何透過系統化設計完善你的品牌接觸點吧!
Thumbnail
好的品牌視覺系統,不僅讓你每一次的行銷設計都事半功倍! 也能無形之間為你的品牌不斷行銷,來了解如何透過系統化設計完善你的品牌接觸點吧!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