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體驗,而不是只賣產品
前言|品牌,不只是你賣了什麼,而是對方留下了什麼
我們以為消費者選擇我們,是因為「產品好」,但越來越多創業者發現,即使價格更便宜、品質不差,還是留不住人。
反而是一杯咖啡遞上的溫度、一封訂單回覆的語氣、一段商品頁裡的敘述,讓人決定再來一次。
從這裡開始,我們也許該重新提問:
真正的品牌差異化,是產品?還是體驗?
O|Observe(觀察)
「商品是一瞬間,體驗是回憶」
最近我陪一個剛開品牌選物店的創業者做顧問。她說,自己明明挑的商品不錯、定價也合理,客人來了卻不常回頭。
直到有次她在 IG 上辦了一個「分享你最喜歡的買東西經驗」活動,收到的回覆讓她大驚: 沒有人記得具體買的是什麼,但每個人都記得「那次被理解的感覺」。
她恍然大悟:「我原來只在經營商品,卻忘了創造體驗。」
Q|Question(提問)
那麼,我們該如何打造「讓人想再回來」的體驗?
我們熟悉產品差異化:從原料、包裝、功能、價格找切點;但在一片競爭激烈的市場中,這些差異會被快速抄襲、稀釋。
唯一無法被複製的,是「你怎麼讓人感覺」。
這就像在一個都賣義大利麵的餐廳街上,有人記得麵條的彈性,有人記得那天窗外的光線剛好灑在桌上,店員笑得真誠。
於是問題變成: 我們是不是該從「差異化產品」,走向「差異化感受」?
D|Deconstruct(解構)
品牌體驗,不只是一個環節,而是每一個觸點都在說話
在體驗設計中,有三個容易被忽略的層次:
- 產品包裝的「語言」 不只是視覺美感,更是風格的轉譯——例如有些品牌用手寫標籤、小卡片,建立一種「手作感」;有些則選擇乾淨簡約,讓人感覺俐落、可靠。
- 售後溝通的「人格」 不是標準化客服語句,而是有溫度的語氣——一句「希望你收到時剛好需要它」遠比「已出貨,請查收」更有連結。
- 數位與實體的「無縫整合」 線上購買、實體體驗、社群互動,如果彼此風格與語氣斷裂,就像走進一間明亮設計感十足的店面,卻收到一封生硬的回覆信件——感受直接崩壞。
R|Reframe(重構)
所謂的差異化,不是「更特別」,而是「更一致,更動人」
真正讓人留下記憶的,不是你用了什麼「厲害設計」,而是你整體營造出來的「一致性氛圍」:
你的產品、文字、客服、社群、包裝、回覆、燈光……都像在說同一種語言。
這就是體驗的魔力。
在消費者心中,一個品牌不只是產品名稱,而是一段有溫度、有記憶的關係感。
差異化的終極形態,不是功能上的不同,而是感受上的唯一。
E|Express(呈現)
一個行動邀請:今天,就選一個「非產品」的接觸點,讓它更像你
- 是不是該重寫一下出貨通知信,讓它不再那麼冰冷?
- 或許可以重新設計品牌的 Instagram bio,別再只寫「我們是誰」,而是說「我們想和你一起怎樣」
- 又或許,是那張印在包裝內的紙卡,能不能不只是放 Logo,而是寫一段話,讓對方知道你真心期待這個連結。
你不是只是在銷售,你在邀請對方參與一場有溫度的體驗。
而品牌的差異化,就藏在這些細節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