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讀到加州管理評論(CMR)的一篇研究〈Profiting from AI: Evidence from Ericsson’s Pursuit to Capture Value〉,作者分析 Ericsson (一家電信設備大廠)如何試圖從 AI 中獲利——結果發現,大部分企業最終都只做到「省錢」,卻很難「賺錢」。作者提到,企業導入 AI 的價值不在於技術本身,而在於是否能「捕獲價值(capture value)」。

AI 策略:降本 vs. 增收
我將這篇研究的重點整理為三個層次與你分享:
第一層:AI 策略的兩大方向:降本 vs. 增收
路徑一:降低營運成本(降本):利用 AI 提升內部營運效率以改善既有獲利。
路徑二:擴大市場營收(增長):透過 AI 驅動市場營收成長、創造新業務、帶來更高層次的創新。
我們的觀察是:降低成本相對容易,擴大營收則充滿挑戰,且難以量化。
第二層:擴大營收策略的「外部協作陷阱」
為什麼追求營收增長(增長)的策略如此困難?
原因在於必須仰賴客戶資料,與客戶共同協作,導致外部協作成本高和 價值不確定性,以下由兩大陷阱做說明:
陷阱一:客製化的代價與信任的缺口
- 客製化的代價: AI 服務提供商需要進行高度客製化,而客戶也必須投入大量資源,配合調整資料與流程,才能讓系統真正運作並創造價值。
- 信任的缺口:對客戶而言,最大的顧慮不在於技術本身,而是核心資料會被拿去做什麼?客戶擔心這些機密數據在訓練與優化模型後,可能成為 AI 服務商改進演算法的素材,最終反過來用於服務他們的競爭對手。
陷阱二:商業價值的「證明難題」:成效難驗證,價值難定價
AI 的導入是一場長期抗戰,短期內,營收不一定會上升;
即使上升了,也難以證明這份成長究竟來自於 AI 模型的貢獻?還是源自於客戶既有價值的資料與團隊努力?
同時,客戶在過程中也需投入大量時間調整與清理數據,相比於提升營收,降低成本的價值更直觀、也更容易被量化,這讓客戶難以為不確定的成果支付溢價。
第三層:AI 服務提供商的突圍策略
面對高度客製化、數據壁壘與價值難驗證的三項挑戰,
AI 服務提供商若想突圍,關鍵不在技術突破,而在策略調整與商業模式設計。
這部分的核心觀點來自 CMR 文章中對 Ericsson 的分析:
「To profit from AI, firms must align their AI initiatives with complementary assets and adopt business models that enable value capture.」
(要從 AI 中獲利,企業必須讓 AI 專案與互補資產對齊,並採用能有效捕獲價值的商業模式。)
- 聚焦可量化價值: 當「營收提升」的價值難以驗證時,先專注於容易被衡量的成本項目,來證明投資報酬,讓客戶看見實際金額的改善,這類方案因為結果明確,更容易被決策者採納。
- 降低客製化門檻: 每個客戶的資料結構與流程都不同,若過度客製化,將難以規模化,可嘗試將系統模組化與標準化,設計出具備「通用介面」的小型模組,在降低開發負擔的同時,也提升維護效率。
- 重新設計收費模式: 採用分階段收費機制,根據價值層級區分為初階(通用功能)、進階與高階(客製化功能),讓客戶能循序擴展投資,而服務商也能逐步捕獲價值。
總結:降本容易,增收艱難,但真正的關鍵在「整合」
AI 要從技術變成價值,企業必須先解決以下四個根本問題:
- 流程問題:先梳理,後自動化。
AI 無法修正混亂。在導入任何系統之前,企業必須先重新梳理、簡化並標準化現有流程,否則只是讓舊問題自動化。 - 人才問題:從「買工具」到「自建AI人才」。
不只要部署工具,企業必須將重點放在培養能駕馭AI 輸出的數位人才,讓實際負責業務的人主導 AI 的應用。 - 數據挑戰:信任與主權。
企業內部擁有資料相對容易,但對 AI 服務商而言,跨組織取得數據是一場信任考驗,建立符合法規、可控風險的數據分享模式,是打開市場的第一步。 - 價值挑戰:讓價值可驗證、可計價。
價值模糊讓客戶難以買單,企業必須透過明確的價值鏈分析,定義出可被量化、計入損益表的成果,設計出能讓客戶清楚理解「付出與回報」的價值主張。
AI 的價值在於整合——整合流程、整合人才、整合合適的 AI 工具,並建立負責任的治理機制,當企業能將這些要素串聯起來,就能把 AI 從技術導入轉化為可驗證的商業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