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為什麼要為別人而活》:當哲學家要我聽他的,我選擇為自己思考

更新 發佈閱讀 5 分鐘

我們活在一個「道理焦慮」的時代

我們是否都活在一種「道理焦慮」中?社群媒體、成功人士、甚至書籍,都在告訴我們「應該」如何活。我們渴望的,有時不是更多的「道理」,而是一種「共鳴」。

帶著尋求解方的心情,我翻開了成功學專家高潤的《為什麼要為別人而活》,期待它能教我「拿回人生主導權」。但我沒想到,這本書「教」我的方式,是透過一場激烈的「抵抗」。

當「指引」變成「批判」

作者在書中提到:

「有多少人誤將『知識的挪用』當作真正的『認知』?一位看完電影的朋友隨口說著『好有趣』、『真搞笑』,卻忙不迭地翻看別人整理好解說的YouTube影片。資訊如洪水般傾瀉而下,我們卻只顧接收,甚至連梳理資訊的工作都委外出去 (多麼便利啊!同時又是多麼懶惰!) 」

這段文字讓我停下了。

raw-image

我就是那個看完電視劇、電影會找解說的人。我前陣子看完一部關於 F1 的電影,因為對 F1 的世界感到陌生,我不只看了很多影評,還看了大量介紹F1的解說影片。透過這部電影與後續的解說影片,反而引起我對F1濃烈的興趣,現在每到週末便會主動打開F1行事曆,確認是否有直播比賽可以觀看。

作者的批判是否過於武斷?如果「解說」是探索未知的「起點」,而非思考的「終點」,這難道不也是一種主動學習的實踐嗎?這個小小的摩擦,讓我開始警覺:作者的「道理」,似乎帶著一種不容置疑的高姿態。

raw-image

誰有權定義他人的「苟活」?

整本書中,我閱讀時最不適的地方,在於作者對於「活出自我」有著近乎強迫症般的執著。

他在書中提到:

「生活與存在之間最根本的區別,取決於是遵循社會既定標準苟活,還是展現自我意志與主體性真實地活著。一如前述,一切取決於自我的選擇。別將人生交付給他人的言語與意見,淪為徒具形式的『存在』;即便會碰撞受傷,也該親自握緊人生方向盤熾熱的活著,不要再為他人目光虛擲生命。」

二十多歲時的我,總一副高人一等的姿態去批判別人的生活,覺得他人應該要像我一樣:追求進步、力爭上游,不應該追求穩定當個公務人員,而出國擴展視野才是「正確」的人生。

活到三十過半的歲數,漸漸明白,每個人有各自舒服的生活方式,自己覺得開心、舒服最重要。即使選擇為他人目光活著,或許這就是他覺得相對最好的方式。我漸漸懂得尊重每個人的選擇,是真心的「尊重」,不帶「批判、評論」。

或許為了符合書本的主題,作者用很強烈的字眼來說遵循社會既定標準的人就是「苟活」。「拿回人生主導權」的真義,是否也包含「尊重」他人選擇的主導權——即使那選擇是「遵循社會標準」?

當作者用「苟活」來批判他人的選擇時,他自己是否也成了那個我們需要擺脫的、最嚴厲的「他人目光」?

我如何「失敗」地拿回主導權

書中作者也對於工作提出了觀點:

「應該停止抱怨,自己去努力消除不滿。不要把最好的選擇變成最糟糕的結果。即使換了工作,如果態度不變,同樣的問題仍會重複,最終只會陷入無盡的負面情緒中,什麼問題都解決不了。這對我們整個人生來說也是如此。記住,追求解決問題的態度能夠將你從陰影中解脫出來。每天努力進步,那怕只有百分之一,雖然看起來是一個很小的數字,但就像複利一樣,最終會讓你變得非常強大。」

我部分認可作者的話。要從每次的經歷中去學習,讓自己可以更迎刃有餘。但我不認可「不要把最好的選擇變成最糟糕的結果」。

我的人生經驗,提供了另一個版本。

今年我曾經維持短暫3個月的復工,求職時這份工作是我最好的選擇,加入後卻是作者筆下「最糟糕的結果」。但我沒有覺得很糟糕,我只覺得這份工作並不適合我。有了這份經歷,讓我更加了解自己的需求,也越來越欣賞自己。我甚至做了一個過去絕對做不到的「創舉」——允許自己三個月就離職。

按照作者的標準,我把「最好的選擇」變成了「最糟的結果」。但我卻為自己鼓掌。這不是失敗,而是我真正「認識自己」、「允許自己」的勝利。

作者在結尾強調「每天努力進步」才能變得強大。但這份「對進步的執著」,是否也是另一種「他人目光」的框架?如同 Podcast 頻道《台灣通勤第一品牌》的主持人所言,有時坦蕩地承認「我沒有進步的慾望,覺得現在就很好」,反而更需要勇氣,也更是一種極致的「做自己」。

raw-image

一本用來「辯論」的工具書

諷刺的是,在我「抵抗」了整本書後,卻在書中找到了共鳴——成功是「理解我是誰」。

而我發現,「理解我是誰」的最佳途徑,正是來自於這場「抵抗」。透過反駁作者,我才更清晰地看見了自己相信的價值。

這不是一本給你溫暖陪伴的書。如果你想找一本完美的「辯論對手」,一個強迫你啟動獨立思考的「刺激物」,這本書或許正是你需要的。它真正的價值,不在於你同意它多少,而在於它激發了你多少「為自己而活」的思考。

本篇文章同步分享於開根好平台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不正田心|分享書、電影、戲劇、文字寫作
52會員
104內容數
▲嘗試用文字養活自己這棵多肉▼ 歡迎合作邀約:crookedthinking18@gmail.com
2025/10/21
當金門馬祖人說「我們要去台灣」時,你曾想過這句話背後的認同邊界嗎?朱宥勳《群島有事》以一具水庫浮屍的冰冷告白為開端,透過懸疑又殘酷的雙線敘事,深刻剖析離島被邊緣化的憤怒,以及世代之間因政治而決裂的親情悲劇。這不只是一本小說,更是一面直面台灣身份認同的鏡子。
Thumbnail
2025/10/21
當金門馬祖人說「我們要去台灣」時,你曾想過這句話背後的認同邊界嗎?朱宥勳《群島有事》以一具水庫浮屍的冰冷告白為開端,透過懸疑又殘酷的雙線敘事,深刻剖析離島被邊緣化的憤怒,以及世代之間因政治而決裂的親情悲劇。這不只是一本小說,更是一面直面台灣身份認同的鏡子。
Thumbnail
2025/10/02
曾經因追星而認識「花路」一詞,卻在閱讀《每個當下,都是你的花路》後,發現自己也能成為走上花路的那個人。本文透過書中64則生活提案,如何在迷失、從容與休息中找回內心的平靜,並呼籲讀者相信自己,其實早已走在自己的花路上。
Thumbnail
2025/10/02
曾經因追星而認識「花路」一詞,卻在閱讀《每個當下,都是你的花路》後,發現自己也能成為走上花路的那個人。本文透過書中64則生活提案,如何在迷失、從容與休息中找回內心的平靜,並呼籲讀者相信自己,其實早已走在自己的花路上。
Thumbnail
2025/09/23
沒有血緣,能成為家人嗎?是枝裕和的《小偷家族》描繪了一個以偷竊維生的臨時家庭,本文將從「母親」信代的視角出發,深入探討她為何寧願犯罪也要守護孩子們的動人執著,並藉由片中警察的詰問,反思社會對「正常家庭」的狹隘框架。當法律與人情激烈碰撞,什麼才是真正的羈絆?
Thumbnail
2025/09/23
沒有血緣,能成為家人嗎?是枝裕和的《小偷家族》描繪了一個以偷竊維生的臨時家庭,本文將從「母親」信代的視角出發,深入探討她為何寧願犯罪也要守護孩子們的動人執著,並藉由片中警察的詰問,反思社會對「正常家庭」的狹隘框架。當法律與人情激烈碰撞,什麼才是真正的羈絆?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書名:卡住人生致勝點:卡內基教你的12堂財商課 作者:張笑恒 出版商:風雲時代 出版日期:2018年3月 作者將卡內基的12個觀念,整理成12堂財商課,書中很多故事,也有很多的金句,讓人一直很想看下去,內容很豐富,接下來我把12堂課的標題,以及一些金句分享給大家,有興趣的人,建議可以去購買或是到圖
Thumbnail
書名:卡住人生致勝點:卡內基教你的12堂財商課 作者:張笑恒 出版商:風雲時代 出版日期:2018年3月 作者將卡內基的12個觀念,整理成12堂財商課,書中很多故事,也有很多的金句,讓人一直很想看下去,內容很豐富,接下來我把12堂課的標題,以及一些金句分享給大家,有興趣的人,建議可以去購買或是到圖
Thumbnail
《共好致富Let’s Try Gonghao!》集結10位創業者的真實故事,分享從負債到財富自由的關鍵心法。本書不只是創業指南,更是人生全方位檢視表,涵蓋財務管理、領導能力、體驗式學習等面向,帶領讀者重新定義成功,實踐共好生活。
Thumbnail
《共好致富Let’s Try Gonghao!》集結10位創業者的真實故事,分享從負債到財富自由的關鍵心法。本書不只是創業指南,更是人生全方位檢視表,涵蓋財務管理、領導能力、體驗式學習等面向,帶領讀者重新定義成功,實踐共好生活。
Thumbnail
書名:思考致富:13個翻轉未來的關鍵法則,改寫金錢藍圖的人生開掛指南 作者:拿破崙.希爾(Napoleon Hill) 譯者:張芷盈 出版社:地平線文化 出版日期:2025/2/10 作者拿破崙.希爾(Napoleon Hill),現代成功學奠基人、勵志大師,被譽為「成功學之父」。他的著作
Thumbnail
書名:思考致富:13個翻轉未來的關鍵法則,改寫金錢藍圖的人生開掛指南 作者:拿破崙.希爾(Napoleon Hill) 譯者:張芷盈 出版社:地平線文化 出版日期:2025/2/10 作者拿破崙.希爾(Napoleon Hill),現代成功學奠基人、勵志大師,被譽為「成功學之父」。他的著作
Thumbnail
今天要和你分享的,是一本顛覆我們對「成功」傳統想像的書——黃樂仁教授的《隱性優勢》。 你有沒有想過,為什麼有些人好像總是剛剛好抓住機會,而自己卻老是在門外徘徊? 今天要跟大家聊的這本書,會給你一個不一樣的角度。它叫做《隱性優勢》,作者是黃樂仁教授。這本書的核心觀念,就是:成功,不只是靠努力,
Thumbnail
今天要和你分享的,是一本顛覆我們對「成功」傳統想像的書——黃樂仁教授的《隱性優勢》。 你有沒有想過,為什麼有些人好像總是剛剛好抓住機會,而自己卻老是在門外徘徊? 今天要跟大家聊的這本書,會給你一個不一樣的角度。它叫做《隱性優勢》,作者是黃樂仁教授。這本書的核心觀念,就是:成功,不只是靠努力,
Thumbnail
《無限賽局》帶給我的啟發:人生是一場沒有終點的無限賽局,重點不在於獲勝,而在於持續參與並變得更好。成功並非拿到第一名,而是追求長遠的目標,並為此做出長期且有益的決策。
Thumbnail
《無限賽局》帶給我的啟發:人生是一場沒有終點的無限賽局,重點不在於獲勝,而在於持續參與並變得更好。成功並非拿到第一名,而是追求長遠的目標,並為此做出長期且有益的決策。
Thumbnail
今天想跟你分享一本影響我非常深遠的書——《只工作、不上班的自主人生》。 這本書的作者是瓦基,一位從台積電離職、轉而經營說書事業的人。他的部落格「閱讀前哨站」一直是我尋找好書的寶藏,而他主持的 Podcast《下一本讀什麼》,更是我在通勤時補充知識的最佳夥伴。 本書是可以讓你找到夢想職涯的指南。
Thumbnail
今天想跟你分享一本影響我非常深遠的書——《只工作、不上班的自主人生》。 這本書的作者是瓦基,一位從台積電離職、轉而經營說書事業的人。他的部落格「閱讀前哨站」一直是我尋找好書的寶藏,而他主持的 Podcast《下一本讀什麼》,更是我在通勤時補充知識的最佳夥伴。 本書是可以讓你找到夢想職涯的指南。
Thumbnail
以前十幾二十歲時,以為接近三十關卡時就會很清楚自己的人生道路、喜好與厭惡,到了三十多歲時發現人生還是很多茫然;以為到了四十歲時,就應該成為社會中堅、經濟穩定;當自己到了真正快四十關卡時,發現咦人生怎麼還在打怪?
Thumbnail
以前十幾二十歲時,以為接近三十關卡時就會很清楚自己的人生道路、喜好與厭惡,到了三十多歲時發現人生還是很多茫然;以為到了四十歲時,就應該成為社會中堅、經濟穩定;當自己到了真正快四十關卡時,發現咦人生怎麼還在打怪?
Thumbnail
當你感覺越矛盾,限制越多時,請告訴自己:衝突,才是最好的施力點,更好的答案,正等在前方。第三選擇的思維便是:整理對立意見的優點,創造更優的新選項!
Thumbnail
當你感覺越矛盾,限制越多時,請告訴自己:衝突,才是最好的施力點,更好的答案,正等在前方。第三選擇的思維便是:整理對立意見的優點,創造更優的新選項!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