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fore
閱讀的理由相當單純,既然看完了《最高學以致用法Output》,那就把姊妹作的《最高學習法Input》一併讀了。
相較輸出,我對輸入還是相對比較熟練,所以邊看邊想這回的讀後筆記能寫些什麼呢──索性就挑幾個自己經常實行的吧!
After
- 打開喜好和興趣的天線:大腦會主動搜尋必要的情報
這些關鍵字會是你無時無刻都牢記著的「目的」與「課題」。
例如,我個人感興趣的關鍵字有:「寫作」、「閱讀」、「運動類動畫」、「溝通」、「手工藝」、「子彈筆記」。
這些關鍵字可能會橫跨我的專業、近期的研究、興趣、日常習慣等等,但透過這些關鍵字,就算我今天讀到一個完~全不相關的新知識,大腦也可能自動找到可以互相關聯的部分。
有陣子我正跟工作奮鬥,為了放空隨手點開Netflix,無意間看了某部與工作題材毫不相關的電視劇,卻自然地從中找到適合我輸出的題材。
我並沒有特別為了寫作去「輸入」,但無關的事情卻會讓我從中找到適合為寫作「輸出」的情報。
- 以輸出為前提來進行輸入
一個沒有強制要求要寫心得報告的活動,本來就容易不知道自己應該要吸收些什麼情報。
我很喜歡作者在書中的舉例:假設你今天要去美術館參觀,先告訴自己你會在參觀後和他人報告五分鐘的心得,主題是某畫家的作品。那你自然會積極尋找關於那位畫家的作品,不然之後就報告不出來了。
相反的,如果沒有這個明確輸出的目標,那就很容易讓自己只是進去美術館走一圈而已。
- 只要一開始先決定好「今天只想得到這個收穫」,最後一定可以如願
- 以提問為前提去聽
這兩點在演講、課程上有特別卓越的效果。不曉得大家是否經歷過,參加教育訓練或課程時,經常會在開始前或結束後填寫問卷,總會有題目詢問「為什麼來上課」、「上課後有無解答疑問」之類的。
雖然填寫問卷經常讓人感到煩悶,但「為什麼來上課」就是一個很好地釐清自己在這次課程的關鍵字是什麼。
只要一開始想好自己期望從課程中學習到什麼,課程不一定百分之百適合自己,但只要能抓期望的部分,就是十足的收穫了。
我通常會在演講或課程前先列出一個目標,在過程中立志至少寫下三個問題……不過我欠缺的是真的把這三個問題提問出來的勇氣就是了。
- 有效率地閱讀
快速瀏覽目次(全書概略內容)、有興趣的章節(自己最想了解的部分),再回到第一頁仔細閱讀。
推薦配合《如何閱讀一本書》的指引,能夠更有效的將書讀透徹。
嗯,但。
我直到現在還是很容易直接從第一頁看到最後一頁。
- 吸取專家傳達的正確資訊:追蹤值得信賴的專家文章就行了
這點固然重要,但我想稍微轉換一下概念:追蹤感興趣的人就行了。
值得信賴的專家雖然重要,但我很欣賞很多人會生動地分享日常,或是整理他們閱讀到的文章與新聞。這些人多半低調地活在自己的社群帳號上,但我也透過低調地追蹤他們,獲得很多資訊來源。他人的日常與幸福,對我而言也是很重要的新知。
- 把玩樂計畫寫在行事曆上:就是把時間保留下來的意思
切記,是「今晚七點要去看電影」,所以在七點前必須結束工作;而不是「七點前有結束工作的話就去看電影」,共勉。
- 想像自己是門簾,用放鬆的心情去傾聽對方,這種溫柔的氛圍也會以非語言訊息的方式傳達給對方。不只自己不會被對方的壓力所影響,對方也會感受到被溫柔療癒的感覺。
我是個緊張兮兮的人,深感和我說話的人經常被我感染這種壓力吧。
Todo
- 曼陀羅計畫表

近年這個方法應該是被大谷翔平給炒熱的XD
這個不只能夠用來檢視自己的感興趣關鍵字,在寫作發想時也相當好用,推薦給各位。
我目前最常使用的時機是在每年年初的子彈筆記上,可以幫助自己檢視今年要重視的事情。
- 「十年後的自己會變成怎樣?」為了達成十年後夢想中的自己,以此為前提來輸入。
作者提到這點時,大概是這本書唯一一次讓我停下來思考的時候。
十年聽起來很漫長,但十年似乎真的是人類階段轉換的共用單位。
二十幾歲的我,是靠著十幾歲的經歷來撐起夢想;三十幾歲的我,是靠著二十幾歲的累積來延續生涯。但回頭想想,二十幾歲的我總在埋怨自己見識不夠,十幾歲的我總在渴望未來的自己能有所改變。
十年後夢想中的自己,靠的是十年前的自己。如果十年後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那就讓它成為關鍵字,作為輸入與輸出的重點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