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刑法是不是真的「不夠重」?

更新 發佈閱讀 3 分鐘

其實每次發生一些很讓人心痛的案子,像虐童啊、隨機殺人,大家一定都會氣得牙癢癢,覺得「為什麼只判這樣?」、「法官是不是睡著了?」這種「判太輕」的感覺,幾乎是我們社會的集體心聲了。

我們覺得判決結果跟我們想的正義差太遠了。你看那個壞人,明明造成這麼大的傷害,結果沒幾年就出來了,甚至有時候還能用什麼「有悔意」、「初犯」當理由減刑,這看在受害者家屬和一般人眼裡,真的超不平衡的。很多人會質疑:法律不是應該讓壞人害怕、不敢再犯嗎?如果判得這麼輕,根本沒有嚇阻效果啊!

法官在判案的時候,他們其實不能像我們一樣用「感覺」來判。他們得被法律綁住,這叫「罪刑法定原則」,意思就是法律規定最高關幾年、最低關幾年,法官就只能在那個範圍裡選。

而且,他們還得考慮很多「法律規定的細節」,像是這個人是不是真的完全沒救(法律講的「教化可能」)、犯案的動機到底是什麼、他有沒有主動去跟被害人道歉或賠錢(這叫犯後態度),這些東西在法律上都是必須被考慮進去的減刑理由。所以有時候,判決書上寫的「有悔意」,在民眾聽來很刺耳,但對法官來說,可能只是依法行事的一個步驟。

所以我們該怎麼辦?

要解決這個「判太輕」的焦慮,光靠喊「判死刑」或「關久一點」可能不太夠。

該修法就修法: 如果有些罪,像是對兒童的惡行,法律規定的刑度真的已經跟不上社會的憤怒了,那我們就得推動修法,把法律規定的上限拉高一點,讓法官有更多的空間去重判。

判決理由講清楚: 法官在判的時候,能不能把為什麼判這個刑度,用更白話、更詳細的方式解釋給大家聽?讓大家知道,判輕不是亂判,而是基於什麼樣的法律依據,這樣至少能減少很多誤會。

監獄要發揮作用: 就算判他關進去了,也不能只是把他關著。我們需要把資源投入到監獄裡的教育和心理輔導,讓那些犯人出來的時候是真的有改變,而不是一出來就又犯罪,這才是真正治本的方法。

這不是一句「判重一點」就能解決的。我們要在保護人權和維護社會安全之間找一個平衡點,這樣大家才不會每次看到判決都一肚子火。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梅綠加椰果
0會員
48內容數
Hello 歡迎來到梅綠加椰果的沙龍
梅綠加椰果的其他內容
2025/10/10
「普發現金」政策的財政本質,看似合理的「還稅於民」背後的真實意涵。 普發現金並非真正的還稅,而是一種財政支出,可能伴隨長期債務、世代不公與通膨風險。同時,文章也反思政治光環與財政專業性的衝突,呼籲政府應以更負責任的態度,將超徵稅收用於更有利於國家長遠發展的用途。
Thumbnail
2025/10/10
「普發現金」政策的財政本質,看似合理的「還稅於民」背後的真實意涵。 普發現金並非真正的還稅,而是一種財政支出,可能伴隨長期債務、世代不公與通膨風險。同時,文章也反思政治光環與財政專業性的衝突,呼籲政府應以更負責任的態度,將超徵稅收用於更有利於國家長遠發展的用途。
Thumbnail
2025/10/06
近期臺股與美股在 AI 題材帶動下衝上歷史高點,但部分族群出現過熱現象。本文分析市場現況,點出美股 AI 巨頭與臺股供應鏈的雙引擎,並深入探討降息、政府關門、連假賣壓等三大短期風險。建議投資人採取「控制倉位、嚴選標的、分散風險」的策略,保持謹慎樂觀,在長多趨勢中穩健獲利。
2025/10/06
近期臺股與美股在 AI 題材帶動下衝上歷史高點,但部分族群出現過熱現象。本文分析市場現況,點出美股 AI 巨頭與臺股供應鏈的雙引擎,並深入探討降息、政府關門、連假賣壓等三大短期風險。建議投資人採取「控制倉位、嚴選標的、分散風險」的策略,保持謹慎樂觀,在長多趨勢中穩健獲利。
2025/09/29
花蓮光復鄉的洪災,深入分析堰塞湖的潛在風險,並讚揚「鏟子超人」的志工精神。
Thumbnail
2025/09/29
花蓮光復鄉的洪災,深入分析堰塞湖的潛在風險,並讚揚「鏟子超人」的志工精神。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針對高虹安論文抄襲案誣告案判決,本文從法律邏輯三步驟(法官無權代表大學或機構下結論、沒有證據,就不能說人犯罪、如果法官明知道沒證據還判刑,那可能是犯罪)進行分析,認為判決站不住腳,並從誣告罪的構成要件及相關證據,論證抄襲未成立,法官無權擅自認定抄襲,以及若明知無此事實仍判刑,構成犯罪。
Thumbnail
針對高虹安論文抄襲案誣告案判決,本文從法律邏輯三步驟(法官無權代表大學或機構下結論、沒有證據,就不能說人犯罪、如果法官明知道沒證據還判刑,那可能是犯罪)進行分析,認為判決站不住腳,並從誣告罪的構成要件及相關證據,論證抄襲未成立,法官無權擅自認定抄襲,以及若明知無此事實仍判刑,構成犯罪。
Thumbnail
針對高虹安誣告案判決,本文從判決邏輯、法律適用與敘事策略三方面,分析其缺失。法院以「告訴不可分」原則認定誣告成立,忽略主觀故意要件;抄襲認定邏輯跳躍,未充分考慮「自我抄襲」定義及被告主觀認知,且證據評價失衡;誣告罪的主觀犯意推定過度......
Thumbnail
針對高虹安誣告案判決,本文從判決邏輯、法律適用與敘事策略三方面,分析其缺失。法院以「告訴不可分」原則認定誣告成立,忽略主觀故意要件;抄襲認定邏輯跳躍,未充分考慮「自我抄襲」定義及被告主觀認知,且證據評價失衡;誣告罪的主觀犯意推定過度......
Thumbnail
法官在判決書中能不能「走心」?兩起案例引發熱議,一是法官對立委鄭運鵬案的「勸世文」被批越界,一是高雄少家法院對離婚兒童的千字暖心信獲讚「最溫柔的判決」。法律未明文禁止的空白地帶,這類「附記」雖無法律效力,卻揭露司法與人性之間的拉鋸:法律判決是否該純然冷靜?還是可以留下一絲人味?
Thumbnail
法官在判決書中能不能「走心」?兩起案例引發熱議,一是法官對立委鄭運鵬案的「勸世文」被批越界,一是高雄少家法院對離婚兒童的千字暖心信獲讚「最溫柔的判決」。法律未明文禁止的空白地帶,這類「附記」雖無法律效力,卻揭露司法與人性之間的拉鋸:法律判決是否該純然冷靜?還是可以留下一絲人味?
Thumbnail
臺灣法官評鑑制度的設計初衷是維護審判品質與公信力,然而實務上卻可能淪為保護傘,讓明顯違法的判決藏身於「法律見解」的保護下。本文探討法官法相關條文如何被曲解,評鑑制度的啟動門檻過高,以及「略式裁定」的濫用等問題,並點出民間呼籲設立常設性司法改革委員會以強化外部監督的重要性。
Thumbnail
臺灣法官評鑑制度的設計初衷是維護審判品質與公信力,然而實務上卻可能淪為保護傘,讓明顯違法的判決藏身於「法律見解」的保護下。本文探討法官法相關條文如何被曲解,評鑑制度的啟動門檻過高,以及「略式裁定」的濫用等問題,並點出民間呼籲設立常設性司法改革委員會以強化外部監督的重要性。
Thumbnail
臺灣某家事法院近期一樁婚約財產判決引發爭議,法官的判決邏輯漏洞百出,無視婚約內容的明確性及實質事實,引發社會大眾對司法公正的質疑。本文深入分析案件背景、法官的邏輯謬誤及更深層的偏頗疑慮,並佐以相關法條及判例,探討法官的裁量權是否已超出法律範疇,以及如何重建大眾對司法公正的信心。
Thumbnail
臺灣某家事法院近期一樁婚約財產判決引發爭議,法官的判決邏輯漏洞百出,無視婚約內容的明確性及實質事實,引發社會大眾對司法公正的質疑。本文深入分析案件背景、法官的邏輯謬誤及更深層的偏頗疑慮,並佐以相關法條及判例,探討法官的裁量權是否已超出法律範疇,以及如何重建大眾對司法公正的信心。
Thumbnail
本文探討自由心證制度可能導致的司法危機,特別是當法官的判斷基於主觀而非證據時,如何侵蝕公平與正義的根本價值。透過虛構案例,分析法官偏見對判決影響,並強調在司法過程中,確保證據為裁決基礎的重要性。文章呼籲改善裁判透明度及強化對法官的問責機制,以推動公正的司法環境。
Thumbnail
本文探討自由心證制度可能導致的司法危機,特別是當法官的判斷基於主觀而非證據時,如何侵蝕公平與正義的根本價值。透過虛構案例,分析法官偏見對判決影響,並強調在司法過程中,確保證據為裁決基礎的重要性。文章呼籲改善裁判透明度及強化對法官的問責機制,以推動公正的司法環境。
Thumbnail
本文探討有關恐龍法官的現象,指出媒體的誤導可能是造成公眾對法官偏見的原因。文中分析了當法官偏袒一方或作出不當判決時,當事人應該如何應對,包括應該如何提出上訴和法律途徑。透過深入的法律教育和專業律師的協助,可以避免對法律的誤解及不公正判決的出現,提升法治認知及對法律的尊重。
Thumbnail
本文探討有關恐龍法官的現象,指出媒體的誤導可能是造成公眾對法官偏見的原因。文中分析了當法官偏袒一方或作出不當判決時,當事人應該如何應對,包括應該如何提出上訴和法律途徑。透過深入的法律教育和專業律師的協助,可以避免對法律的誤解及不公正判決的出現,提升法治認知及對法律的尊重。
Thumbnail
聽眾朋友來信 為什麼法官說出心內話,評價卻天差地別。法院說出自己的心內話,在法律上是許可的嗎?許惠菁律師將討論法官不語及法官可否在判決中真情流露等相關法律議題。
Thumbnail
聽眾朋友來信 為什麼法官說出心內話,評價卻天差地別。法院說出自己的心內話,在法律上是許可的嗎?許惠菁律師將討論法官不語及法官可否在判決中真情流露等相關法律議題。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