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he rooftop of Rotterdam’s Cube Houses
在數位遊牧的那些年,我住進過許多人的家:
曼德斯特河畔的紅磚樓、阿姆斯特丹木頭吱嘎作響的閣樓、巴黎教堂旁的斜屋頂、愛妮島毫無訊號的海邊別墅。
走入一間又一間的房間,我以為自己只是換了床位與風景,直到後來才發現⋯⋯
每個空間,都藏著一段「有人陪我走一小段」的故事。
在羅馬小鎮的共居屋,我和一群陌生人一起點燃爐火,在月圓之夜翩翩起舞、聊起往事;
在前往日本四國的路途中,因汽車故障而在路邊紮營,那場深夜談心,比任何社交場合都真實;
在伊斯坦堡高燒不退的夜裡,有人替我煮了一壺蜂蜜薑茶,只因為「太久沒看到你從房間裡走出來」。
那些陪伴短暫卻扎心,輕盈卻踏實。
多年後想起來,它們像不老的畫作—經典、生動、鮮明的存在。
然後,我意識到:
陪伴從來不是時間的長度,而是心與心之間的溫度。
然而,在旅途中我也覻見另一種畫面:
擁有穩定家庭的人,卻在深夜獨自喝酒;
或是,身邊圍繞許多朋友的人,
卻沒有一個能真正傾訴;
那些住在最熱鬧的城市裡的人,反而感到最深的孤獨。
因為愈來愈多人渴望—
被理解、被看見、被記住。
社交軟體讓我們看似「緊密地聯繫」,
卻讓關係變得淺薄、速成、更不真誠。
太容易得到的東西,我們不再珍惜;
太即時的快樂,來得快也去得快;
太多資訊、太多選擇、太多刺激,
讓人與人的關係漂浮在生活的表層。
當我們一味向外索取快樂,
便忘了真正能陪伴自己的,是什麼。
這一切的「過多」,
都在悄悄削弱我們感知「稀珍」的能力。
生活其實有許多「微小而重要」的時刻,
只是我們太匆忙,沒有停下來看見。
比如早晨,我總會找到一個舒服的角落坐下,
感受空氣、光線、身體的重量,
用五分鐘拼湊今天的自己。
今年初,我偶然回到老家,開始學習種植。
每天澆水,看葉子慢慢舒展,
顏色在季節裡悄悄蛻變。
那份陪伴,比我想像的更踏實。
這段時間,我也整理了房屋不同的角落:
把用不到的物品送人、
把看完的書籍送到孤兒院、
把寫過卻寄不出去的信,
和心裡的雜訊、眷戀與遺憾一起清理掉。
後來我才明白,
心的永續,有時候是留白;生活的永續,有時候是把「過多」還給世界。
當我開始留意這些細微的變化,
我發現陪伴其實無所不在。
它不是一種行為,而是一種存在。
不只人會陪我們,
大地也在用風、光、樹影、土地支撐我們的重量。
它,默默推動著每個生命的小齒輪,
讓日子能順利前行,一個也不缺席。
永續的陪伴並不是遙遠或艱難的事情,
它來自生活最小的習慣,卻最為真實,
比如:
分享湯給室友、照顧植物、整理房間、
珍惜當下的情感、
以及記住那些曾替我們在心頭撐一把傘的人。
在生命的無數片段中,我們或許無法陪所有人一生,
但我們可以成為彼此生命裡的一束光。

Somewhere in Amsterdam with sunrise
而在那些被記住的瞬間,
生命會以另一種方式,長出新的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