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定義陪伴:數位時代下,尋找真實連結與內在永續

更新 發佈閱讀 4 分鐘
The rooftop of Rotterdam’s Cube Houses

The rooftop of Rotterdam’s Cube Houses


在數位遊牧的那些年,我住進過許多人的家:

曼德斯特河畔的紅磚樓、阿姆斯特丹木頭吱嘎作響的閣樓、巴黎教堂旁的斜屋頂、愛妮島毫無訊號的海邊別墅。


走入一間又一間的房間,我以為自己只是換了床位與風景,直到後來才發現⋯⋯


每個空間,都藏著一段「有人陪我走一小段」的故事。


在羅馬小鎮的共居屋,我和一群陌生人一起點燃爐火,在月圓之夜翩翩起舞、聊起往事;


在前往日本四國的路途中,因汽車故障而在路邊紮營,那場深夜談心,比任何社交場合都真實;


在伊斯坦堡高燒不退的夜裡,有人替我煮了一壺蜂蜜薑茶,只因為「太久沒看到你從房間裡走出來」。


那些陪伴短暫卻扎心,輕盈卻踏實。


多年後想起來,它們像不老的畫作—經典、生動、鮮明的存在。


然後,我意識到:


陪伴從來不是時間的長度,而是心與心之間的溫度。




然而,在旅途中我也覻見另一種畫面:


擁有穩定家庭的人,卻在深夜獨自喝酒;

或是,身邊圍繞許多朋友的人,

卻沒有一個能真正傾訴;

那些住在最熱鬧的城市裡的人,反而感到最深的孤獨。


因為愈來愈多人渴望—

被理解、被看見、被記住。


社交軟體讓我們看似「緊密地聯繫」,

卻讓關係變得淺薄、速成、更不真誠。

太容易得到的東西,我們不再珍惜;

太即時的快樂,來得快也去得快;

太多資訊、太多選擇、太多刺激,

讓人與人的關係漂浮在生活的表層。


當我們一味向外索取快樂,

便忘了真正能陪伴自己的,是什麼。


這一切的「過多」,

都在悄悄削弱我們感知「稀珍」的能力。




生活其實有許多「微小而重要」的時刻,

只是我們太匆忙,沒有停下來看見。


比如早晨,我總會找到一個舒服的角落坐下,

感受空氣、光線、身體的重量,

用五分鐘拼湊今天的自己。


今年初,我偶然回到老家,開始學習種植。

每天澆水,看葉子慢慢舒展,

顏色在季節裡悄悄蛻變。

那份陪伴,比我想像的更踏實。


這段時間,我也整理了房屋不同的角落:

把用不到的物品送人、

把看完的書籍送到孤兒院、

把寫過卻寄不出去的信,

和心裡的雜訊、眷戀與遺憾一起清理掉。


後來我才明白,


心的永續,有時候是留白;生活的永續,有時候是把「過多」還給世界。


當我開始留意這些細微的變化,

我發現陪伴其實無所不在。


它不是一種行為,而是一種存在。


不只人會陪我們,

大地也在用風、光、樹影、土地支撐我們的重量。

它,默默推動著每個生命的小齒輪,

讓日子能順利前行,一個也不缺席。


永續的陪伴並不是遙遠或艱難的事情,

它來自生活最小的習慣,卻最為真實,

比如:

分享湯給室友、照顧植物、整理房間、

珍惜當下的情感、

以及記住那些曾替我們在心頭撐一把傘的人。



在生命的無數片段中,我們或許無法陪所有人一生,

但我們可以成為彼此生命裡的一束光。



Somewhere in Amsterdam with sunrise

Somewhere in Amsterdam with sunrise


而在那些被記住的瞬間,

生命會以另一種方式,長出新的力量。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Deer 鹿 | 不是療癒師說療癒事
1會員
5內容數
還記得小時候寫紙條總是用 “Dear Friends”打開了彼此的心門,長大後人與人之間很疏離,可能也忘記最初自己的模樣;「Deer 鹿」是一段來自朋友的絮語、一封藏在內心塵封已久的隻字片語、一段陪伴彼此走過的旅程,是一種溫和而堅定的存在———我們不孤單,都在回家的路上!
2025/11/16
作者回憶數年前在胡志明與另一位女子初次相遇的經歷,探討當時選擇來到越南的契機,以及多年後再次重逢的緣分。文章藉由「越南選擇我們,還是我們選擇越南?」的提問,引申出生命中的選擇、時機與無限可能。藉由栽種與收割的譬喻,鼓勵讀者勇敢接受當下的安排,並積極播下新的種子,開創屬於自己的未來。
Thumbnail
2025/11/16
作者回憶數年前在胡志明與另一位女子初次相遇的經歷,探討當時選擇來到越南的契機,以及多年後再次重逢的緣分。文章藉由「越南選擇我們,還是我們選擇越南?」的提問,引申出生命中的選擇、時機與無限可能。藉由栽種與收割的譬喻,鼓勵讀者勇敢接受當下的安排,並積極播下新的種子,開創屬於自己的未來。
Thumbnail
2025/11/06
本文講述作者在直島旅行中,因一幕「無限之門」景象而引發的深刻體悟。從夢境的啟示,到對自身價值觀的重新審視,作者藉由接納不完美、活在當下,最終尋找到內心的平靜與真正的幸福,並將其比喻為「無限之門」所帶來的靈魂解放。
Thumbnail
2025/11/06
本文講述作者在直島旅行中,因一幕「無限之門」景象而引發的深刻體悟。從夢境的啟示,到對自身價值觀的重新審視,作者藉由接納不完美、活在當下,最終尋找到內心的平靜與真正的幸福,並將其比喻為「無限之門」所帶來的靈魂解放。
Thumbnail
2025/11/05
探討一段關係從相遇到分開,再到自我成長與領悟愛的真諦。文章強調了接納生命中的變化、以開放的心態擁抱新的藍圖,以及理解真正的愛是遠方的守護與支持。透過體悟愛與被愛的本能,並在不斷的改變與重生中,我們得以逐漸完整。
Thumbnail
2025/11/05
探討一段關係從相遇到分開,再到自我成長與領悟愛的真諦。文章強調了接納生命中的變化、以開放的心態擁抱新的藍圖,以及理解真正的愛是遠方的守護與支持。透過體悟愛與被愛的本能,並在不斷的改變與重生中,我們得以逐漸完整。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全日本的車站裡,我最愛的就是金澤百番街。不過先說車站本身——光是金澤車站的外觀就足以讓人驚嘆。 大大的鼓門穩重又帶氣勢,深色木材與金屬線條交錯流暢,既有日式傳統的沉穩感,又帶現代科技感的俐落線條。站在廣場上,人潮川流不息:拖著行李的旅客、拍照的遊客、匆匆上班的上班族,交錯成一幅動態畫。光線從玻璃天
Thumbnail
全日本的車站裡,我最愛的就是金澤百番街。不過先說車站本身——光是金澤車站的外觀就足以讓人驚嘆。 大大的鼓門穩重又帶氣勢,深色木材與金屬線條交錯流暢,既有日式傳統的沉穩感,又帶現代科技感的俐落線條。站在廣場上,人潮川流不息:拖著行李的旅客、拍照的遊客、匆匆上班的上班族,交錯成一幅動態畫。光線從玻璃天
Thumbnail
在西班牙北部的小鎮打工換宿的第六天,像是一場腦力、勞力與海風的雙重修行:早上用力、下午放空、傍晚在人群與語言裡重整自己。這一天有泥土的味道、海的顏色,也有那些會在心裡留下痕跡的簡短對話——於是我想問:在愛情裡,你想找什麼樣的石頭?
Thumbnail
在西班牙北部的小鎮打工換宿的第六天,像是一場腦力、勞力與海風的雙重修行:早上用力、下午放空、傍晚在人群與語言裡重整自己。這一天有泥土的味道、海的顏色,也有那些會在心裡留下痕跡的簡短對話——於是我想問:在愛情裡,你想找什麼樣的石頭?
Thumbnail
無來由的好感,我們稱之為「愛」。 本書作者謝捲子用獨道的設計師之眼,書中一章章色票標題,還有在充滿感官誘惑街道巡禮,我感受到的正如本書的泰文書名《กรุงเทพฯ ผ่านสายตาคนรัก》,意思是「戀人眼中的曼谷」。
Thumbnail
無來由的好感,我們稱之為「愛」。 本書作者謝捲子用獨道的設計師之眼,書中一章章色票標題,還有在充滿感官誘惑街道巡禮,我感受到的正如本書的泰文書名《กรุงเทพฯ ผ่านสายตาคนรัก》,意思是「戀人眼中的曼谷」。
Thumbnail
以「行李箱輪子」的發明(1972年,晚於登月)為啟發。啟發一:人類思維存在「遠近盲區」。我們容易被登月這類宏大創舉吸引,而忽略加輪子這種平凡卻根本的改善。真正的進步,常發生在「從沒想過要改」的觀念盲區。啟發二:偉大的設計讓人不必多想。真正的創新,是讓生活更輕、更順手的微小細節。
Thumbnail
以「行李箱輪子」的發明(1972年,晚於登月)為啟發。啟發一:人類思維存在「遠近盲區」。我們容易被登月這類宏大創舉吸引,而忽略加輪子這種平凡卻根本的改善。真正的進步,常發生在「從沒想過要改」的觀念盲區。啟發二:偉大的設計讓人不必多想。真正的創新,是讓生活更輕、更順手的微小細節。
Thumbnail
近三分之一的美國人表示,他們曾與 AI 聊天機器人有過「親密或浪漫關係」。
Thumbnail
近三分之一的美國人表示,他們曾與 AI 聊天機器人有過「親密或浪漫關係」。
Thumbnail
2025年的夏天,我踏上了「西班牙打工換宿」之旅。誰知道還沒出發就遇上小車禍、轉機時行李失蹤、抵達馬德里還迷路!驚魂與小插曲交錯,但也因此遇見許多陌生人的善意,從幫忙拍照的姐姐,到提醒我要小心的司機,讓旅程充滿意外驚喜。這只是三週旅程的開端,接下來還有更多關於西班牙旅行與打工換宿的真實日常要分享。
Thumbnail
2025年的夏天,我踏上了「西班牙打工換宿」之旅。誰知道還沒出發就遇上小車禍、轉機時行李失蹤、抵達馬德里還迷路!驚魂與小插曲交錯,但也因此遇見許多陌生人的善意,從幫忙拍照的姐姐,到提醒我要小心的司機,讓旅程充滿意外驚喜。這只是三週旅程的開端,接下來還有更多關於西班牙旅行與打工換宿的真實日常要分享。
Thumbnail
連美恩的自傳式旅居紀錄,描寫她為了追求攝影夢想,懷著不安卻帶著熱情前往倫敦的經歷。故事從入境被拘留的意外展開,她在東倫敦落腳後,面臨文化差異、工作壓力與孤獨的挑戰,也經歷友情、愛情與自我懷疑的起伏。在異鄉摸索的過程中,她逐漸找到屬於自己的攝影語言與生活態度。
Thumbnail
連美恩的自傳式旅居紀錄,描寫她為了追求攝影夢想,懷著不安卻帶著熱情前往倫敦的經歷。故事從入境被拘留的意外展開,她在東倫敦落腳後,面臨文化差異、工作壓力與孤獨的挑戰,也經歷友情、愛情與自我懷疑的起伏。在異鄉摸索的過程中,她逐漸找到屬於自己的攝影語言與生活態度。
Thumbnail
一個人的小旅行,沒有計畫,也能思想漫遊。
Thumbnail
一個人的小旅行,沒有計畫,也能思想漫遊。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