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學生時代讀的教科書中提到,大約每四個人就會有一個人得到癌症;換句話說,只要你運氣夠好,不是因為年紀輕輕就因為意外而死亡的話,那大概就有四分之一的機會得到癌症。最近看到新的資料,罹癌的機會已經提升到三分之一了!
癌症又稱為惡性腫瘤,得到之後似乎就會被視為「限時死亡」;同時,隨著病情慢慢惡化,自己痛苦不打緊,往往也會拖累家人,難怪人人聞癌變色。
每年政府公布的十大死因,三十多年來,癌症都是高居第一名。癌症從頭髮的髮根到腳趾指甲床底下的組織細胞,可能發生的癌症數以百計,排行榜隨著生活環境的變遷而改變。最令人觸目驚心的是肺癌急遽上升,偏偏肺癌很難早期發現,往往一發現就是末期,存活率不高。近年來有不少名人,包括不菸不酒生活規律的宗教界大師也得到肺癌,不免令人懷疑,增加的許多肺癌患者,是不是來自於逐漸惡化的空氣品質;尤其PM 2.5,這些微細飄浮空中的粉塵,真真切切會對許多較為敏感體質的人有致癌的風險。
空汙嚴重,恐有致癌風險。Photo source : Beryl Chan@flickr CC BY 公有領域。
對癌症的反應有二個極端,一種是太害怕而不斷地去做各種檢查,另外一種就是逃避,連最基礎的篩檢都不做。
目前有許多自費的癌症篩檢,比如血液腫瘤標記或基因檢測。其實血液腫瘤標記不適合單獨作為癌症篩檢,因為早期癌症數值不見得高,而數值高也不見得是癌症,有太多偽陽性或偽陰性,常常會嚇自己而空虛驚一場,通常血液腫瘤標記比較適合用在癌症治療後的追蹤。
而基因檢測是透過各種基因突變的組合,經過程式運算,推測未來罹患癌症的可能比例,其實沒有太大的意義。
真正有效益,而且政府在大力推動的預防篩檢有四項,也就是口腔癌、乳癌、子宮頸癌與大腸癌。
這四種癌症篩檢容易,成本低,早期發現的可能性非常高,而且這幾種癌症從癌前病變,到一期、二期、成長速度比較慢,有機會進行非常有效的早期治療,甚至完全治癒,可以大大的節省社會資源與家人負擔。
可惜的是,這四項篩檢,政府積極推動了十多年,真的願意去做篩檢的民眾並不如預期。多年前我曾經應牙醫師公會之邀,到菜市場、工廠擺攤拉客,拜託他們來接受檢查。只要他們坐下來張開嘴,五秒鐘的時間,很多人就是不肯。
聽說有些地方衛生所為了號召村莊裡的婦女來做子宮頸抹片檢查,還送醬油、衛生紙,結果達成率也沒有想像中的理想。
其他像大腸癌篩檢是做大便潛血檢查,政府也建議五十歲以上的人每兩年就要做一次,有問題再進一步檢查。我覺得現代人飲食不正常,又是以外食為主,再加上各種食品添加物的影響,大腸直腸癌的比率難怪也直線攀升。
不同癌症有不同的好發傾向,針對每個人不同的生活習慣,職業或家族病史來判斷自己是否是高危險群而主動去做相關癌症的篩檢是很重要的,不要鐵齒。
像四十歲以上,有乳癌家族史的女性,就應該每兩年做一次乳房攝影;三十歲以上有菸癮或習慣吃檳榔的人,也要定期到牙科做口腔黏膜檢查。
絕大多數的癌症起源於細胞在生長分裂時的基因突變產生癌細胞。基因突變有很多不同的原因。第一種是染色體轉位,也就是細胞分裂時,染色體的分配發生異常;第二種是遺傳上的因素,通常是負責修補細胞變異的基因受損;第三種是環境中的致癌物所造成的,比如化學物質,放射線或病毒……等等。
第一種、第二種原因我們沒有辦法預防,只能早期診斷早期治療;但是第三種的環境因素是我們可以控制的,個人吃喝當然必須自己留意,但是空氣與水的污染,食品安全的把關,就要靠我們每個共同生活在台灣的人,一起努力,並且督促政府,給我們一個健康的環境。
封面圖片來源:Beryl Chan@flickr CC BY 公有領域。
編輯:熊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