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2-16|閱讀時間 ‧ 約 9 分鐘

戳熊的台灣總統:「百大思想家蔡英文」意味什麼?

撰文:蘇哲安(Jon D. Solomon;法國里昂第三大學中文系教授)
《外交政策》期刊將蔡英文總統列為年度百大思想家一事,引起台灣內外許多人對該刊物及其百大思想家的好奇。由知名冷戰思想家杭亭頓(Samuel Huntington)創刊於1970年的《外交政策》期刊,原本的創刊宗旨就是給那些不贊成越戰鴿派的政治科學與外交政策評論家提供一個聚集的陣地。隨著時間的流逝,該刊雖然脫離了杭亭頓等人冷戰意識形態的直接影響,成為一本橫跨美國體制內各種立場的人士均可刊登觀點的相對開放型政策期刊,可是基本上還是從未脫離所謂美國例外主義的基本信念。該信念將美國視為國際上獨樹一幟的特殊國家,認為美國代表某種全球性的普世價值,並基於此主張,美國享有捍衛那些價值的特權,甚至是戰爭罪的免責權,與執行「正義」的義務。
〈百大思想家〉為《外交政策》期刊一年一度的特刊專號,其中不乏各種不同立場與領域的傑出人士。〈百大思想家〉在人選上並沒有固定的意識形態標準或政治立場可言,可以從 2005年〈百大思想家〉專號把美國最知名的異議分子,也是歷年對美國例外主義批評最激烈的知識分子——喬姆斯基(Noam Chomsky)列為第一名一事隱約看出。然而,就格式本身而言,列表式的排名榜或名次排序(rankings或league tables),其實都是最近三十多年在產、官、商、學各個領域當道的主流理論——「新公共管理理論」(new public management)的標準概念。新公共管理理論,基本上就是配合金融化趨勢,讓生活每個細節都成為評量的對象,並由此決定各種價值的優劣、成敗的標準。或許在這點上,可以推論,〈百大思想家〉專號代表某種「美國例外主義」與「金融化」趨勢結合在一起所形成的新型美國霸權的基礎概念。

熊的啟示:從俄羅斯到中國

就〈百大思想家〉2016年度專號把蔡英文總統列入名單來說,可以從幾個不同角度切入。首先,這好像是《外交政策》期刊僅有的第二次選入台灣人(另一位為2012年獲選的李開復先生),更是第一次以「台灣」名義呈現(李開復當時被列為「中國」代表)。相信大家都認為,台灣人入選本身就是好事,再加上以台灣名義入選,更是喜出望外的理由吧。然而,《外交政策》期刊從2012年的「中國」李開復到2016年的「台灣」蔡英文,到底在說明什麼,其實很值得慎重思考。
首先值得一提,就是〈百大思想家〉以「戳熊」(poking the bear)為由,將蔡英文入選傑出「決策者」範圍。編輯並未具體說明「戳熊」的說法,顯然有不言自明之處。然而真的如此嗎?在美國媒體與公共輿論上,將其他國家,特別是敵對國家,比成動物一事,是個歷史悠久的「黃色新聞」(yellow journalism)煽情主義的傳統。然而,在美國新聞詞彙上,中國從未冠以「熊」的意象出現,而從來都是冠上「龍」的稱呼。「熊」字的慣用聯想,反而向來保留給自從蘇聯時代迄今的俄羅斯專用。從冷戰到現在,「中國龍」vs「蘇聯(俄羅斯)熊」才是標準詞彙,何來什麼「中國熊」呢?

《外交政策》呼應川普的中國政策

這團謎所構成的線索,其實頗有指標性的意義。首先,從美國這一邊的角度來說,這種陰錯陽差的稱呼顯示出某種敵人轉移的跡象。「中國熊」在美國媒體上大剌剌地出沒,似乎意味著從今日起,中國在美國輿論界裡已經開始染上了昔日專門留給頭號敵國——蘇聯的「榮譽禮遇」色彩。反觀川普團隊成員的中國政策立場,也不難看出這個轉向有跡可循的根據。從極右派媒體出身的幕僚長——班農(Stephen Bannon)力主外移工業回歸本國的主張,到川普的主要中國政策顧問——納瓦羅(Peter Navarro)主張中國為美國頭號敵人等跡象來看,川普團隊的輪廓與論述在外交事務上的意義相當清楚:美國的外交政策,將會產生重大的轉向,從過去幾年與俄羅斯的直面衝突轉為準備與北京政府硬碰硬的方向邁進。
而就跟過去的俄羅斯一樣,凡是堪稱為美國頭號敵人的國家,就「務必」得成為美國媒體詬病的對象,就好比除非把對方,特別是對方的首腦,徹底罪犯化,否則就不足以達成日後施行世界警察展開懲罰行動的便利性。參考一下《外交政策》此時電子版封面的文章標題,從川普可能帶來美國外交上的重大突破,到建議美國國務院員工調適態度,投入川普政府的外交事務等文來判斷,似乎還可以隱約看出該期刊對川普團隊醞釀的中國政策急轉彎的可能性,在某種程度傾向於積極支持的態度。
在這個脈絡裡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夏天媒體傳出台灣極有可能與以色列再度展開軍備合作,建置台灣新一代的潛艦隊伍,恰好符合納瓦羅今年夏天在美國例外主義大本營的知名刊物——《國家利益》期刊上撰文,大推美國應該全面協助台灣軍隊現代化的主張。該文相關提議當中,潛艦的編軍為不可或缺的重點項目。而納瓦羅以上這個構想,實際上就可以追溯到蔡英文智庫——想想台灣基金會昔日的《想想論壇》英文版主編寇謐將(J Michael Cole)先生,早在2014年時所提出的台灣國防戰略:把潛艦編軍列為首要的國防任務。

中國對台政策將更加強硬

在美國外交界幾十年來扮演指導思想大師角色的季幸吉(Henry Kissinger),2011年在美國和平學院演講時曾經公開指出,「試圖順勢推舟把中國塞進蘇聯的位置,並在中國的邊陲外圍上施行軍事圍堵型的政策,注定招惹災難。」然而,幾年後的今天,連老季似乎沒有預期到,川普與蔡英文電話交流事件可能正是那種「災難性政策」的前哨戰。季幸吉12月14日才剛說完川普對「一中政策」不會怎麼樣,並稱讚北京政府對此「克制」的反應之後短短幾個小時內,代表北京官方立場的《環球時報》社論立馬讓季幸吉的判斷貽笑國際。
《環球》將川普的台灣舉動(「鬧劇」)稱為「肆意」的「襲擊」,認為可以證實,華盛頓其實把台灣當作「隨時可能以粗魯的方式激活」的籌碼而已,形同暴露中美之間來之不易的潛規則其實都是美方片面的騙局。換言之,《環球》把川普的做法定調為一種外卡般的軟性恐怖攻擊。《環球》呼籲中國過去的台海政策需要大幅修正,兩岸互動模式即使再次政黨輪替,也已經「回不去」過往的樣子,從此開始,中國只有一把抓緊,將對台政策「重新制訂」,無論是針對島內還是台灣海峽各個層面,均要加以軍事化的方式滲透、干預並恫嚇台灣,直到武力「收回」。

戳熊之後:台灣有什麼實質利益?

從台灣的角度來看「戳熊」的意義的話,商榷的空間其實非常之大。「戳戳樂」的爽快感過完之後,被戳過的熊隻沒有什麼反應才怪。倘若政策目標就是改變台海現狀,朝向對台灣真正有利的方向邁進的話,那麼「戳熊」之前應該有萬全的準備,確保「戳熊」一事確實可以帶來實質的好處。然而,除了幾條推特文提到「台灣總統」一詞讓人一時爽以外,蔡英文策劃的電話交流事件到底幫台灣賺到了什麼實質的好處,就目前來看,根本看不出任何跡象可言。
或許台灣有些人打著他們的如意算盤,認為「戳熊」以後,熊則大怒並開始到處破壞森林的安寧,把安居樂業而「無辜」的村民的食物、財產,乃至生命都大肆奪走,於是就給那位幻想自己是泰山,其實只是蠻幹牛仔的人機會可乘,把制伏惡熊、將之獵殺為食的亂子當作台灣最大的勝券。這個過程會不會引發像季幸吉所預期的那種恐怖的災難,讓整個森林生態遭池魚之殃的問題,已經不是重點了。重點是「戳熊」之前,國家元首應該要有更完善的長遠計畫。特別像台灣這種危險孤立的國際處境,更是需要「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戒備心理。想要改變台海現狀並避免被捲入熊與牛仔之間肉搏戰的風險,應先從檯面下悄悄著手,並耐心佈局,等到一切就緒之後霹靂出招,讓對岸之熊目瞪口呆地面對森林地形無法改變的事實,這才算是一位傑出的決策者吧。蔡英文總統反而始末顛倒,從驚熊的小動作開始,讓認同政治極其嚴肅的文字遊戲搶先登台,實在得不償失,何來什麼傑出決策者的榮耀呢?
由此來看,我們更能確信,蔡英文總統入選一事,只不過是延續人家把台灣當籌碼來看待的脈絡,並非什麼特別值得驕傲的成就。就本人的觀察而言,還不如以「創新者」的名義,頒給零時政府的創辦人唐鳳政委。但是這種想像,確實超出由「例外主義」+「金融化」複合體的霸權之能力範圍吧。
延伸閱讀:
封面圖片:《外交政策》網站截圖
責任編輯:王志元
文字編輯:陳大中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