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歷至上真的是世界中最醜陋的一個文化,尤其是在東亞。
評斷一個人的好壞竟然要靠學歷這項標籤,尤其是對學生,近期的沒考上建中,男子被父親逼迫當街發放榜單、放棄台大選擇亞洲貨360萬獎學金的事件,兩者的共通點就是,似乎只有世俗學術排名第一的學校才是學校,只有他們學校的學生才配當人。
當然,我覺得我講得有點極端,先冷靜,我只是想凸顯出環境對不擅長學術的學生是多麽的不友善,當教改鼓勵多元入學、技職教育的同時,當教改政策實施十幾年後的現在,到底有沒有用,只要看每年指考放榜後的一個禮拜的各家媒體新聞報導就可以知道。
如同林立青在大愛講堂所說,當社會口口聲聲說要尊重專業的同時,但我們卻不懂的怎樣去尊重他們,當教改去鼓勵技職教育、多元入學的同時,世俗反應的卻還是學歷好棒棒的態度,從上而下想改革,但從下往上的態度卻是潛意識的反改革。
而不管是東亞文化普遍的學歷至上信仰,又或是美國的種族歧視,這些百年不變的問題,如果當真要解決的話,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借用薩諾斯無限手套彈指一揮,讓上一代的人全部消失,留下的人就只會是還沒社會化,也就是還沒被社會既有觀念影響的下一代。
這概念類似於羅爾斯的無知之幕,當下一代什麼都不知道的同時,也就是說並不知道社會的某些黑暗運作法則的同時,大家就不會有既定的刻板印象,當然,這只不過是最極端的方法,也沒有一定的可能性能成功。
只是只要學歷至上主義又或是種族歧視,還是醜女文化等,這些有害於某些人,甚至是造成某些人身體、心靈上的傷害,只要還有一絲絲的信仰存在,那教改、BLM(Black Lives Matter)就沒有停止的一天。
最可憐的永遠都是孩子,要不就是承受親戚的壓力,要不就是抹煞既有的好奇心,在科技如此進步的年代,在這資訊爆炸的世代,同時也是文化交流最頻繁的時刻,只有分數才是永久不變的真理。
尤其是每年指考放榜時總會有的月經新聞,也許媒體是為了充稿量、流量,但是如果沒有人想看,媒體也不會想做這條新聞,要說媒體錯,我認為只能負一些責任,要說是社會的錯,也不全然,中間造就的因素實在太多。
說實在的,人家的孩子要怎麼選擇,「到底關你屁事?」,一個成年的孩子,有一定的邏輯思考,竟然能考上台大,就有一定的思考力,當然我對他們不了解,但至少就學術上來說是,所以他們選擇獎學金放棄台大,相信一定是有經過一定的衡量,一方面這是一筆龐大的金額,對學生來說,另一方面,他捨棄的是世俗很多人再怎麼努力都考不上的學校。
可是竟然這是他的人生,未來是由他負責,所以那些替他可惜的人,你是因為他沒辦法完成你考不上台大的願望,還是你認為360萬不應該給一個只會考試的學生,但你沒有參與過他至今人生的任何一部份,你又怎麼知道他所追求的就是學歷的最高殿堂,而非一個穩定的公職人生。
另外,在疫情肆虐的當下,當失業率攀升、無薪假人數飆高的情況,保住工作應該是當務之急,為什麼還有時間關心一個跟你人生毫無交叉的學生的選擇?
所以回歸到最一開始的命題,學歷至上文化很醜陋,更醜陋的是很多不相干的人都想要參與你的選擇,往往這個文化不僅停留在選大學的時候,更還會延伸到四年後,也就是到底要就業還是繼續讀研究所,身邊不乏一些朋友自卑自己的學歷,但我只想問他們一句話,只要你有好好的面對你這四年,課好好的上,認真面對每一份你的實習,知道自己缺乏什麼努力,透過課程補足,明眼人一定看得出你的能力。
在撰寫的當下,看到新聞報導,111年指考開始可以不用考國英數,也許現在就可以預測兩年後的現在,也就是未來當指考放榜後的新聞,會有像是學長姐出來說話,不用考主科也上得了台大等等之類的新聞,兩年後可以來作回測。
但我以一個過來人的身份,不得不說,台灣教育把小孩該做的事放到大學來做,而大學該做的事擺到國中開始學習,違反天性,但也不乏可以完全適應的人,但這也不過就是少數中的少數,至於什麼時候才會意識到這件事,很難說,或許當街上沒有補習班的那天就是教改成功的那一天。
歡迎留言分享你的想法,另外如果我有寫錯的地方,也歡迎一起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