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八月總有一群可惜自己考不上台大的人 NOMORE教改 要改的是思想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圖:flickr)
學歷至上真的是世界中最醜陋的一個文化,尤其是在東亞。
評斷一個人的好壞竟然要靠學歷這項標籤,尤其是對學生,近期的沒考上建中,男子被父親逼迫當街發放榜單、放棄台大選擇亞洲貨360萬獎學金的事件,兩者的共通點就是,似乎只有世俗學術排名第一的學校才是學校,只有他們學校的學生才配當人。
當然,我覺得我講得有點極端,先冷靜,我只是想凸顯出環境對不擅長學術的學生是多麽的不友善,當教改鼓勵多元入學、技職教育的同時,當教改政策實施十幾年後的現在,到底有沒有用,只要看每年指考放榜後的一個禮拜的各家媒體新聞報導就可以知道。
如同林立青在大愛講堂所說,當社會口口聲聲說要尊重專業的同時,但我們卻不懂的怎樣去尊重他們,當教改去鼓勵技職教育、多元入學的同時,世俗反應的卻還是學歷好棒棒的態度,從上而下想改革,但從下往上的態度卻是潛意識的反改革。
而不管是東亞文化普遍的學歷至上信仰,又或是美國的種族歧視,這些百年不變的問題,如果當真要解決的話,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借用薩諾斯無限手套彈指一揮,讓上一代的人全部消失,留下的人就只會是還沒社會化,也就是還沒被社會既有觀念影響的下一代。
這概念類似於羅爾斯的無知之幕,當下一代什麼都不知道的同時,也就是說並不知道社會的某些黑暗運作法則的同時,大家就不會有既定的刻板印象,當然,這只不過是最極端的方法,也沒有一定的可能性能成功。
只是只要學歷至上主義又或是種族歧視,還是醜女文化等,這些有害於某些人,甚至是造成某些人身體、心靈上的傷害,只要還有一絲絲的信仰存在,那教改、BLM(Black Lives Matter)就沒有停止的一天。
最可憐的永遠都是孩子,要不就是承受親戚的壓力,要不就是抹煞既有的好奇心,在科技如此進步的年代,在這資訊爆炸的世代,同時也是文化交流最頻繁的時刻,只有分數才是永久不變的真理。
其中,無形的比較更是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尤其是每年指考放榜時總會有的月經新聞,也許媒體是為了充稿量、流量,但是如果沒有人想看,媒體也不會想做這條新聞,要說媒體錯,我認為只能負一些責任,要說是社會的錯,也不全然,中間造就的因素實在太多。
說實在的,人家的孩子要怎麼選擇,「到底關你屁事?」,一個成年的孩子,有一定的邏輯思考,竟然能考上台大,就有一定的思考力,當然我對他們不了解,但至少就學術上來說是,所以他們選擇獎學金放棄台大,相信一定是有經過一定的衡量,一方面這是一筆龐大的金額,對學生來說,另一方面,他捨棄的是世俗很多人再怎麼努力都考不上的學校。
可是竟然這是他的人生,未來是由他負責,所以那些替他可惜的人,你是因為他沒辦法完成你考不上台大的願望,還是你認為360萬不應該給一個只會考試的學生,但你沒有參與過他至今人生的任何一部份,你又怎麼知道他所追求的就是學歷的最高殿堂,而非一個穩定的公職人生。
另外,在疫情肆虐的當下,當失業率攀升、無薪假人數飆高的情況,保住工作應該是當務之急,為什麼還有時間關心一個跟你人生毫無交叉的學生的選擇?
所以回歸到最一開始的命題,學歷至上文化很醜陋,更醜陋的是很多不相干的人都想要參與你的選擇,往往這個文化不僅停留在選大學的時候,更還會延伸到四年後,也就是到底要就業還是繼續讀研究所,身邊不乏一些朋友自卑自己的學歷,但我只想問他們一句話,只要你有好好的面對你這四年,課好好的上,認真面對每一份你的實習,知道自己缺乏什麼努力,透過課程補足,明眼人一定看得出你的能力。
在撰寫的當下,看到新聞報導,111年指考開始可以不用考國英數,也許現在就可以預測兩年後的現在,也就是未來當指考放榜後的新聞,會有像是學長姐出來說話,不用考主科也上得了台大等等之類的新聞,兩年後可以來作回測。
但我以一個過來人的身份,不得不說,台灣教育把小孩該做的事放到大學來做,而大學該做的事擺到國中開始學習,違反天性,但也不乏可以完全適應的人,但這也不過就是少數中的少數,至於什麼時候才會意識到這件事,很難說,或許當街上沒有補習班的那天就是教改成功的那一天。
歡迎留言分享你的想法,另外如果我有寫錯的地方,也歡迎一起討論。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圖:flickr) 心態問題好解決,就是轉念,但要轉念有賴於平常對於事物的觀察,所以我回想自己過去一年,兩個習慣外加三個局勢評估技巧,讓我疫情下依舊平常心生活。 兩習慣: 定期檢視自己 保持學習 局勢評估: 保持網絡聯繫 一切都來自近期和朋友的一個聚會,朋友分享的一個觀點大大打
(圖:flickr) 第一次聽Podcast(以下稱音頻,這樣不用切換英文比較方便)是在2018年11月,從高中到現在都是Spotify的免費仔,當時無聊滑到音頻的介面,那時台灣音頻節目真的少得可憐,馬力歐陪你喝一杯、科技導讀、佐編茶水間、百靈果,屈指可數。
(圖:flickr) 「廣」、「深」至少可以是未來三年的可見狀態,「廣」在於目前世界永遠都有新事物的誕生,「深」在於身為造物者的人,終於意識到自身也有敵不過的事物,像是瘟疫、戰爭,都有可能捲土而來。 之所以會有這一篇文章的誕生,是因為近期總是在社群平台上看到朋友抱怨,像是2020年到底怎麼了?那麼多
(圖:flickr) 標題說交履歷,但我不想談怎麼寫,因為網路有上太多範例,與其教,你直接花一個小時去Cakeresume上統整不同產業的履歷,你就大概會有一定的方向,那為什麼還要教你撰寫履歷? 就像每年學測、指考結束,補習班都會請上前三志願的學生分享,通常套路都是,「你只要跟著老師進度走,記得寫作
就像不是討厭閱讀,而是你還沒找到你有興趣的書一樣,沒有人會討厭學習,你只是目前還沒找到一個領域是你肯無怨無悔的花費時間投入
音頻現在大家應該不陌生,如果還是不知道的話,音頻就是podcast的中文說法,又或是大陸的用詞? 我平時花在收聽音頻的時間蠻多的,一聽至少一個小時起跳,「雷蒙三十」是我偶然找到的一個節目,他們分享許多好想法,並且會結合自身的經驗,詳細就自己去聽吧,畢竟這相對的主觀。
(圖:flickr) 心態問題好解決,就是轉念,但要轉念有賴於平常對於事物的觀察,所以我回想自己過去一年,兩個習慣外加三個局勢評估技巧,讓我疫情下依舊平常心生活。 兩習慣: 定期檢視自己 保持學習 局勢評估: 保持網絡聯繫 一切都來自近期和朋友的一個聚會,朋友分享的一個觀點大大打
(圖:flickr) 第一次聽Podcast(以下稱音頻,這樣不用切換英文比較方便)是在2018年11月,從高中到現在都是Spotify的免費仔,當時無聊滑到音頻的介面,那時台灣音頻節目真的少得可憐,馬力歐陪你喝一杯、科技導讀、佐編茶水間、百靈果,屈指可數。
(圖:flickr) 「廣」、「深」至少可以是未來三年的可見狀態,「廣」在於目前世界永遠都有新事物的誕生,「深」在於身為造物者的人,終於意識到自身也有敵不過的事物,像是瘟疫、戰爭,都有可能捲土而來。 之所以會有這一篇文章的誕生,是因為近期總是在社群平台上看到朋友抱怨,像是2020年到底怎麼了?那麼多
(圖:flickr) 標題說交履歷,但我不想談怎麼寫,因為網路有上太多範例,與其教,你直接花一個小時去Cakeresume上統整不同產業的履歷,你就大概會有一定的方向,那為什麼還要教你撰寫履歷? 就像每年學測、指考結束,補習班都會請上前三志願的學生分享,通常套路都是,「你只要跟著老師進度走,記得寫作
就像不是討厭閱讀,而是你還沒找到你有興趣的書一樣,沒有人會討厭學習,你只是目前還沒找到一個領域是你肯無怨無悔的花費時間投入
音頻現在大家應該不陌生,如果還是不知道的話,音頻就是podcast的中文說法,又或是大陸的用詞? 我平時花在收聽音頻的時間蠻多的,一聽至少一個小時起跳,「雷蒙三十」是我偶然找到的一個節目,他們分享許多好想法,並且會結合自身的經驗,詳細就自己去聽吧,畢竟這相對的主觀。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相信大家現在都有在使用網銀的習慣 以前因為打工和工作的關係,我辦過的網銀少說也有5、6間,可以說在使用網銀App方面我可以算是個老手了。 最近受邀參加國泰世華CUBE App的使用測試 嘿嘿~殊不知我本身就有在使用他們的App,所以這次的受測根本可以說是得心應手
Thumbnail
這篇文章分享了作者與高中同學重聚的故事,探討同學會的意義與自身在高中教育體制下的經歷。作者回顧了在升學主義影響下,成績與人際關係的矛盾,並反思了學生和教師之間的互動。文章中提到自我價值的體現不應僅限於學術成就,也應重視彼此的真誠和支持,讓人們重新思考教育的本質與目的。
Thumbnail
  救美的王子若容貌醜陋、利慾薰心,而美麗的公主卻好吃懶做、喜歡虐待小動物,則成了一個令人無法接受的荒謬故事。     十幾年前,有四個年輕人結伴從中部的鄉下到台北來。他們原是高中同學,其中三個考上台大醫科,另一個則連私立學校的門邊都沒摸到,他是到台北來補習的,準備明年重考。四個人在台大附近
Thumbnail
頂尖學生的表現,已經很難用之前設定的國文+英文+數A+自然4科成績篩選。觀察英文科成績在15級分(滿分)的人數百分比近5年的數字,皆大於社會成績在15級分(滿分)的人數百分比,以招生角度來看,就是用社會科當門檻,會比選用英文科更容易篩選掉學生,簡化第一階段的作業!
Thumbnail
即將大學畢業,可能很多人會開始思考到底要不要考研究所?考了研究所,下一步可能會想要不要考博士?一直以來我們都被灌輸有高學歷等於有好工作,真的是這樣嗎?
Thumbnail
作者 Only 系列文章,【一天一千字,進化每一次】,談論大學選擇科系的話題,認為沒有人能夠鐵口直斷,未來什麼科系就一定最吃香,因為世界變化是非常快的,你以為現在最紅最夯的科系,可能30年後就退流行了,那該如何選擇科系呢?首先是看孩子本身的興趣,其次是通用的比專業的還有彈性,也呼籲家長與時俱進。
Thumbnail
剛剛看到一篇文章在講,這些年來台灣教育改革,因為採計分制的改變,而從分分必較,改成等級制,讓家長與孩子不要這麼分分必較。透過這種模糊化的策略,讓第二三志願學校也可能收到第一志願的學生,打破「志願取向」的升學考試,也試圖改變每一分都那麼重要的想法。 . 這個好,還是不好呢?真的很難說啊。 .
Thumbnail
又一個雞生蛋,蛋生雞的問題難怪我有好幾年不敢吃蛋 台灣的教育在於大學端,這個問題我在「講不完的教育」這個專題裡有提到,大學本來就是為國家培育人才的地方,但現今的大學,死的死,傷的傷,逃的逃,卻沒有一所死傷逃掉的大學主導人再檢討自己創辦的大學為什麼會傷亡這麼慘重?   一個不懂得檢討失敗原因
Thumbnail
滿滿獎學金等你來取、隨便考進大學任何一個學科,都可以印在校門橫額上光宗耀祖⋯ ⋯最近,有香港的學生在Threads討論要不要為了獎學金而轉到成績較差的學校。 如果在一般學校只是成績平平,轉去tier較低的學校,真的有著數嗎?
Thumbnail
回顧臺灣的教育改革歷程,從1987年的教育變革開始,一直到1994年的大遊行,再到之後不斷的改革措施,教改歷經多次挫折。現今的臺灣教育,仍面臨各式各樣的問題。 值得讓人重新思考的是,社會風氣是否需要跟著改變,保守的觀念是否限制了教育的發展。
Thumbnail
臺灣日治初等教育受政策和殖民地政策影響,當中出現了現代教育系統無法想像的課程,如農業、手工和商業等科目。想知道老一輩上學都學了些什麼?歡迎閱讀本文了解更多。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相信大家現在都有在使用網銀的習慣 以前因為打工和工作的關係,我辦過的網銀少說也有5、6間,可以說在使用網銀App方面我可以算是個老手了。 最近受邀參加國泰世華CUBE App的使用測試 嘿嘿~殊不知我本身就有在使用他們的App,所以這次的受測根本可以說是得心應手
Thumbnail
這篇文章分享了作者與高中同學重聚的故事,探討同學會的意義與自身在高中教育體制下的經歷。作者回顧了在升學主義影響下,成績與人際關係的矛盾,並反思了學生和教師之間的互動。文章中提到自我價值的體現不應僅限於學術成就,也應重視彼此的真誠和支持,讓人們重新思考教育的本質與目的。
Thumbnail
  救美的王子若容貌醜陋、利慾薰心,而美麗的公主卻好吃懶做、喜歡虐待小動物,則成了一個令人無法接受的荒謬故事。     十幾年前,有四個年輕人結伴從中部的鄉下到台北來。他們原是高中同學,其中三個考上台大醫科,另一個則連私立學校的門邊都沒摸到,他是到台北來補習的,準備明年重考。四個人在台大附近
Thumbnail
頂尖學生的表現,已經很難用之前設定的國文+英文+數A+自然4科成績篩選。觀察英文科成績在15級分(滿分)的人數百分比近5年的數字,皆大於社會成績在15級分(滿分)的人數百分比,以招生角度來看,就是用社會科當門檻,會比選用英文科更容易篩選掉學生,簡化第一階段的作業!
Thumbnail
即將大學畢業,可能很多人會開始思考到底要不要考研究所?考了研究所,下一步可能會想要不要考博士?一直以來我們都被灌輸有高學歷等於有好工作,真的是這樣嗎?
Thumbnail
作者 Only 系列文章,【一天一千字,進化每一次】,談論大學選擇科系的話題,認為沒有人能夠鐵口直斷,未來什麼科系就一定最吃香,因為世界變化是非常快的,你以為現在最紅最夯的科系,可能30年後就退流行了,那該如何選擇科系呢?首先是看孩子本身的興趣,其次是通用的比專業的還有彈性,也呼籲家長與時俱進。
Thumbnail
剛剛看到一篇文章在講,這些年來台灣教育改革,因為採計分制的改變,而從分分必較,改成等級制,讓家長與孩子不要這麼分分必較。透過這種模糊化的策略,讓第二三志願學校也可能收到第一志願的學生,打破「志願取向」的升學考試,也試圖改變每一分都那麼重要的想法。 . 這個好,還是不好呢?真的很難說啊。 .
Thumbnail
又一個雞生蛋,蛋生雞的問題難怪我有好幾年不敢吃蛋 台灣的教育在於大學端,這個問題我在「講不完的教育」這個專題裡有提到,大學本來就是為國家培育人才的地方,但現今的大學,死的死,傷的傷,逃的逃,卻沒有一所死傷逃掉的大學主導人再檢討自己創辦的大學為什麼會傷亡這麼慘重?   一個不懂得檢討失敗原因
Thumbnail
滿滿獎學金等你來取、隨便考進大學任何一個學科,都可以印在校門橫額上光宗耀祖⋯ ⋯最近,有香港的學生在Threads討論要不要為了獎學金而轉到成績較差的學校。 如果在一般學校只是成績平平,轉去tier較低的學校,真的有著數嗎?
Thumbnail
回顧臺灣的教育改革歷程,從1987年的教育變革開始,一直到1994年的大遊行,再到之後不斷的改革措施,教改歷經多次挫折。現今的臺灣教育,仍面臨各式各樣的問題。 值得讓人重新思考的是,社會風氣是否需要跟著改變,保守的觀念是否限制了教育的發展。
Thumbnail
臺灣日治初等教育受政策和殖民地政策影響,當中出現了現代教育系統無法想像的課程,如農業、手工和商業等科目。想知道老一輩上學都學了些什麼?歡迎閱讀本文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