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1-30|閱讀時間 ‧ 約 3 分鐘

我在自然裡與時間和解

我們通常都理所當然的以為,年紀愈大,愈喜歡回憶,找機會就述說當年之勇。米蘭昆德拉卻不這麼認為。他在《無知》這本書中寫道:「逝去的時光愈是遼濶,喚人回歸的聲音就愈難抗拒。這樣的說法似乎言之成理,但卻不是真的。人不斷老去,生命的終局迫近,每一瞬間都變得愈來愈珍貴,根本沒有時間可以拿來浪費在往事上頭。」
對於歲月的腳步聲,每個人清晰聽到的時刻都不同。多年來我的生命狀態感覺一直停留在大學畢業的時候,至少身材沒改變,到外面開會時遇見到第一次碰面的社會賢達、專家學者在向我說久仰之後偶爾會訝異:「好年輕!」這種虛榮也一直讓我覺得歲月一直停駐在遙遠的地方,卻不願面對,當有人開始稱讚你看起來很年輕時,那麼你已經老了!
其實這個覺悟在好多年前就應該有了,早年退伍後曾有幾年到社區擔任童軍團團長,當年帶的小學生都已經長大結婚帶著孩子來看你時,就該認份了。(當年叫你叔叔的孩子,他們的孩子該怎麼稱呼你?)
 再加上突然發現我眼中的小孩子其實都已是大學生或大學畢業好多年;而我眼中看起來還很可愛動人的女生,竟然都已達當年認為是歐巴桑的年紀!而且,路上攔檢的制服警察怎麼看起來像是童子軍?
然後就是眼前的字體愈來愈看不清楚,書愈拿愈遠,同時,你知道了你身體器官擺放的位置,在年輕時從來沒有感覺身體有這些器官存在的。
於是,歲月的腳步聲就愈來愈大了!
其實這些年總算學會與時間和解了!
嘗試以一些生活習慣來讓自己「活在當下」、「享受當下每一刻時間的流轉」。
所謂習慣,包括不戴手錶,讓自己隨著感官與自然律動生活,不去煩惱過去,也不去擔心未來。
至於,如何不去想過去,不去想未來呢?那就是想像自己如同大船船艙裡一格一格水閘門的開關一般,事情到了,才全心應對這一件事情,事情過了就再不去想它。
以前,把時間當成對手,拚命想利用它,將時間分割得片片斷斷,經常一心三用、四用。如今儘量一次做一件事情,也因為一次只做一件事,並且已經練成很容易就進入專注的氛圍,這也是之所以不接電話的原因,就是害怕從「忘我」的情況中被打斷,被拉回現實。
這些年住在山上,也有了在山間步道或溪邊小徑散步的心情,常常坐在陽台聽各種鳥叫聲,看著遠遠近近數十種層次的綠,大自然裡的時間以亙古的律動,徐緩,從容。
我在自然裡與時間和解。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牙醫師,作家,環保志工。生命中最期盼獲得的禮物是「慈悲」與「智慧」;智慧的追求透過閱讀,慈悲則靠號召朋友從事公益服務人群來實踐,因此生活的重心是「閱讀、朋友、大自然」。曾擔任童軍團長,與朋友們成立了荒野保護協會;並將診所變成了可供社區民眾借書的圖書館。 著有《電影裡的生命教育》、《與荒野同行》、《我在黃昏的日落前趕路》,以及童書繪本《陪鍬形蟲回家》、《幫青蛙找新家》等書。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