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18/02/22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十二月推薦|《新版臺灣棒球一百年》

    庶民、生活與打棒球

     

    一顆白色的球由前方飛來,眼看已如囊中取物般唾手可得,未料一個著地、一個反彈,小白球已越過頭上向後跳去。相信玩過棒球的人,都有過類似的體驗。然而,這令人覺得棘手、難以掌握的軟式棒球,卻是早期臺灣人參與棒球的共同經驗。

     

    一般而言,在棒球場上吸引眾人目光的硬式棒球賽,通常是力量與速度的結合,技術與勇氣的象徵,如非經過艱辛的淬煉,一般球員面對俗稱為「柴球」的硬式棒球,心中多少有些害怕。被硬式棒球打到的疼痛,相信所有玩過又稱「紅線球」的硬式棒球的人都知道,輕則紅腫、重則「黑青」瘀血,而紅線球打死人的傳說,則更增添紅線球的「殺傷力」。

     

    此外,一個牛皮縫製的硬式棒球要價上百元,不若橡膠製成的國產德化軟式棒球實惠,還常使球棒應聲折斷,在在都使硬式棒球成為並非尋常人能夠消費得起的運動。

     

    圖說:早在日本時代,做工精細、極具質感的紅線球,在精緻的包裝下更顯其不凡價值。

    當時,一顆硬式紅線球,要價就要上百元,非人人消費得起,也間接造成硬式棒球在臺灣無法普及。

     
     

    於是,軟式棒球便扮演了普及棒球運動的角色。換言之,硬式棒球雖是「看球」的焦點,但軟式棒球則是人人可以「打」而且是「打趣味」的,從而顯現軟式棒球在5、60年代庶民生活中的親和性。

     

    或許,很多人都不知道,4、50年代最吸引臺北球迷,由華銀、一銀、彰銀、土銀、臺銀、合庫等六行庫參與的銀行公會棒球賽,便是由軟式棒球起家。1948到1957年間,銀行公會持續不間斷舉行了12屆軟式棒球賽;或許,比起舉行6屆的硬式棒球賽,軟式棒球賽才是球迷眼中膾炙人口的精彩球賽。而臺北市軟式棒球賽(亦即後來的「市長盃」),動輒就有超過20支隊伍參賽。其他如「《中華日報》創刊兩週年棒球賽」、「臺北市政府冬季軟式棒球賽」,以及臺灣省體育用品社舉辦的「體教金盾盃第一屆軟式棒球賽」等,其所造成的熱烈迴響,均說明了軟式棒球的普及程度。

     

    而在戰後初期的高雄,據估計,當時軟、硬式球隊加起來約有50支左右,多數為軟式棒球隊,其中鐵路局的軟式棒球隊便有20幾支之多。當時軟式棒球比賽相當普及,參與者眾多,必須將球隊分為A、B、C三級以區分實力,維持比賽的精彩程度。

     

    50年代中部最負盛名、由《民聲日報》舉行的「民聲盃」,亦可看出軟式棒球的普及盛況。以第6屆、第7屆的民聲盃為例,第6屆民聲盃硬式組比賽有7隊參賽,而參與軟式的隊伍則有20隊之多,其中包括以地方人士組成的沙鹿鎮隊、以臺中何氏宗親組成的臺中聯福麵粉隊、以聯誼合作社社員組成的中市合作隊、以公司員工組成的大肚紙廠隊等。由此可知,軟式棒球隊的組成不拘特定意義,可能是同儕的興趣、街坊的聯誼,甚至是宗親的凝聚,因此不需高超球技,只要熱心,軟式棒球人人皆可參與。

     

    第7屆的民聲盃,硬式與軟式的球隊分別為4支與15隊,但值得關注的是,軟式球隊參賽名單重複性不若硬式球隊,興中五金隊、高雄味寶隊、新竹連環隊等,都是全新面孔。事實上,若細察50年代軟式棒球的參賽名單,很難找到一支所謂傳統的軟式棒球隊,例如曾在第5屆臺北市長盃打出好成績的「王妃」、「OK」隊,幾乎在當年的比賽後便找不到它們的蹤跡,軟式棒球的隊史往往僅是數年。因此,軟式棒球雖是普及棒球運動的利器,但由於它相當容易參與,隊伍解散也因此隨興,而這便成了軟式棒球隊與硬式棒球隊很大的差異。

     

    有趣的是,因為軟式與硬式棒球有著明顯的層次差異,所要求的技術也不相同,而在人人求上進、不甘落人後的情形下,一種介於硬式與軟式之間、被稱為「準硬式」的新球,便成為球場上的新特色。基本上,準硬式球仍為德化橡膠廠生產,質材為橡膠,但因內部構造不同,準硬式棒球的球質較軟式球堅硬,速度也較快,但價格比硬式球便宜許多;即便還是橡膠製成,但比打來軟趴趴的軟式棒球刺激不少。因此,1966年起,原先臺北市市長盃的軟式組,便改為準硬式組,而轟動一時的中華盃,更是以準硬式為主的比賽。總之,由軟式過渡到準硬式,再進階至硬式,標誌了具有普及性的軟式棒球在技術層次上的進展,從而說明了臺灣整體棒球水準的提升。

     

    事實上,在紅葉熱潮以及金龍旋風興起之前,5、60年代臺灣棒球運動的主流(就參與人數而言),仍以軟式棒球—亦即包含橡膠材質的軟式或準硬式棒球為主,這波潮流大抵隨著國際比賽要求打硬式球而慢慢改變。因此,在紅葉與金龍的臺灣棒球轉折期中,少棒球員最常見的問題,便是由軟式球轉變為硬式球的適應問題。加上硬式球的價格與臺灣人收入的消長,70年代之後,軟式棒球與硬式棒球的關係才漸漸產生主客易位的情形。

     

    基本上,最高層次的棒球競賽以硬式為主,打球人口少,但觀眾人數多。而軟式棒球或軟式棒球隊則又不同,它的構成元素相當容易,同儕、街坊、宗親都可以用愛打棒球作為組織球隊的藉口,如此,庶民生活與「打棒球」這件事,便靠著軟式棒球,拉近了臺灣人與棒球運動的關係。

     

     

    全文摘自《新版臺灣棒球一百年》,圖文由玉山社提供 


    書名:《新版臺灣棒球一百年》

    作者:謝仕淵

    出版社:玉山社

    出版日期:2017年11月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