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這句印在書腰上的文字,就立刻決定買下這本書。
- - - - - - - - - -
書名:《我們與台灣的距離》
作者:新井一二三(あらい ひふみ)
出版社:大田
出版年月:2020年1月
- - - - - - - - - -
運用中文創作出版過無數作品的這位日本作家—新井一二三,除了極少量如中文學習類的書籍外,幾乎沒有以日文撰寫的著作。但這次,她選擇使用自己的母語,將35年來和台灣結下緣分後就再也沒斷過的情誼,以溫柔又冷靜的眼光,時而主觀時而客觀地書寫下來。(日文原版書名:《台湾物語─「麗しの島」の過去・現在・未来》,2019年4月出版)
作者第一次來台灣,是在仍處於戒嚴令下的1984年。國民黨執政、民進黨執政、政治改革、各種民運學運、第三勢力崛起…,她一路看著台灣走過至今的每一個階段,為我們保留這片土地各時期的面貌。
當然,由於這本書當初出版的目的是為了讓日本人了解珍珠奶茶以外的台灣,所以如果是想要透過此書得到從沒發現過的台灣史料、想要見識截然不同的政治觀點,這樣的願望可能較難滿足。但是,這本書蒐集了許多背景各異的人物故事,加上作者敏銳的觀察和本身豐富的見聞,即便是以台灣人的角度閱讀,仍然會有不少「哦~居然還有這種事」、「原來其他國家的人會這樣覺得」、「哇,她懂我們!」等等眼睛一亮、當頭棒喝或會心一笑的時刻。
作為一本寫給台灣以外的人讀的台灣之書,我認為作者已經極盡所能淺顯卻又不失細膩地寫了複雜的事。相較於其他專門書寫台灣歷史的著作,這本僅僅35年的觀察,也許難以成為代表性的發言。但我認為這本書的意義在於,有一個台灣人以外的人能夠理解我們內心的糾結,並且全面而深入地思索,然後費盡力氣向外人解釋。光是這一點就值得讓我們買下這本書,感謝她。
這本書以「認識台灣」為靶心,嘗試用各種主題的箭步步射向核心。她談本省人與外省人的情結;國民黨、民進黨和第三勢力;北部天龍人的自負與無知;中南東部人的自卑與傲氣;台灣教科書內容的變遷;天然獨的國家認同;多語言共存的社會;殘存各處的日本建築;傳統宗教現代化面臨的考驗;也談網軍、台灣電影、環島旅行…。
擷取其中一個讓我感觸很深的段落:
「我想起有一次首度到日研修的台灣研究所學生中,有人面帶不解地提出疑問:『為什麼台灣關於日本的資訊到處都是,日本人卻對台灣一無所知呢?』
還有一次滯留日本從事研究的台灣某大學教授問我:『似乎日本人關心的台灣經常是和日本有關的台灣,難道他們無法想像跟日本沒有關係的台灣嗎?』」(P.246)
這段內容激起我極大共鳴。想起以前在日本打工時,某次被客人發現我是外國人,他問我是哪裡人,我說:「我是從台灣來的」,他就說:「哦,就是那個親日國嘛」。當時我也只能面帶笑容,但內心卻感到一股巨大的悲傷。
雖然他應該是沒有惡意的,況且說的也是事實,但對我來說,即便那是事實,但在那事實背後,還有很多他、以及其他所有像他一樣的日本人所不了解的種種原因。但這些人卻不認為自己需要了解,就隨便給我們貼上一個單戀的標籤。也許是我太敏感,但那份敏感就是因為在身為台灣人的我們背上,有太多刺,容易一被摸就豎起來。
除了這件事之外,我還想到前陣子看的一支短片。這支影片以矗立在台北林森公園裡的鳥居,講述第七代台灣總督明石元二郎的故事。
影片以懷念從前美好日本的手法敘事,看完的當下覺得好感動,但過了幾秒立刻驚覺到:「我到底在感動什麼?我是站在什麼角度覺得感動??」當然故事本身很令人動容,但多的那份屬於日本人的鄉愁,我還是決定還給日本人。
這部影片的片頭同樣讓我沉思了好幾秒。
「日本を知りたくば、台湾へ行け」(想了解日本的話,就去台灣吧)
可能我內心戲又太過氾濫,看到的當下第一個反應是:「台灣的存在,可不是為了讓你們了解你們的國家哦(搖手指)」。作為一句吸睛的標語,這句話寫得非常好,邏輯上也沒有錯,保留著日治時期各種遺跡確實是許多日本人著迷於台灣的原因。
但若要嚴肅指正其意義的話,我想說,台灣不為任何人、任何政權而存在。烙印在這座島上的所有痕跡,都是因著島嶼自身豐沛的包容性而被主動保留下來,而不是被動成為任何人的紀念品。它是主體,而非載體。這是我讀完這本書後最大的感想。
這份感想也呼應了作者在序言寫下的文字:
「台灣不是誰的孤兒、誰的繼子,台灣歷來就是台灣人的台灣」
希望漸漸地,越來越多喜歡台灣的日本人,就單純只是因為台灣是台灣,而喜歡台灣。另一方面,作為始終單戀(?)日本的我們台灣人,在喜歡日本的同時,也不需要失去自信,要適時保持敏銳、掌握自己的主體性。
這本書裡有很多句子說得很好,之後有買到日文版的話,再和大家分享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