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犁客
「今年參展的攤位數比去年成長了10%,登記的版權交易比去年成長了28%。」台北書展基金會的董事長趙政岷站在台上,笑著這麼說。
2017年2月8日是當年度台北國際書展開始的第一天。台北國際書展的首日一向被設定為「專業人士日」,只開放相關產業人士進場,開幕儀式、書展大獎的頒獎典禮,以及每年幾乎都會出現的「總統(或某些政治人物)逛書展」行程,也都會安排在這一天。
這個傳統在2017年出現改變——開幕頒獎大官逛展等等活動仍然舉行,但首日下午三點開始就開放一般民眾購票入場,而且每天都持續展出到晚上九點,18歲以下民眾還可以免費入場。每年年終,媒體總會出現關於書市有多慘的新聞(2015年底,媒體用的詞是「懸崖式掉落」;2016年底,媒體用的詞是「冰風暴」);有趣的是,幾個月後的台北國際書展,卻總會看到參展攤位或入場人數再創新高之類的報導,兩者相較,不免透出許多耐人尋味的隱藏訊息。但暫且不論數字解讀,2017年國際書展做出這些改變,不免讓人聯想:這都是為了增加進場人數而設計的。
2017國際書展開幕儀式,請到副總統陳建仁到場致詞。
試圖衝高入場人數的種種作法理應值得鼓勵,不過台北國際書展長久以來被業界人士叨唸倒不是入場人數,而是定位搖擺——這究竟是個以版權交易講座活動為主的展?還是個以新書宣傳舊書清倉為主的展?這關乎參展廠商的盤算,也關乎入場民眾的期待。
「我開始覺得台北國際書展可能永遠都有這種混搭感,甚或就會發展成這個書展的特色,」逗點文創結社總編輯兼獨立出版聯盟祕書長陳夏民表示,「台北國際書展其實就是一個讓出版社自我介紹、與讀者互動的機會,所以每家出版社會對『如何自我介紹』有自己的考量。我們開始在攤位辦講座活動這麼多年後,跟進在自己攤位辦活動的出版社越來越多了,這是一種方式,而擺出大量的書籍和祭出折扣回饋讀者,也是一種方式。重點在如何讓自我介紹變得有趣,這樣才能讓讀者在書展之外的時間持續關注這家出版社。」
獨立出版聯盟的攤位,今年仍舊吸引民眾目光。
的確,今年的書展廠商中,擁有大量品項聲勢驚人的出版集團仍然有賣場式的陳列陣勢方便選購,但設立小型講座場地的攤位也變多了;除了各家出版社想利用國際書展與讀者多做互動之外,主辦方調降場租也增加了參展方的嘗試意願。今年包括文化部及書展基金會在內的主辦方,也特別將近年最有活動力的獨立出版聯盟、獨立書店及NGO出版團體規劃在同一區塊,形成一個「公民書區」,與今年書展主題「讀享生活」相鄰,讓閱讀與生活的連結更形明顯。
「紙本書、電子書,載具科技可能進步,但創作的本質並沒有變。」2017年出席書展的貴賓副總統陳建仁,在致辭時說了這句話。
創作的本質沒有變,閱讀也是。生活裡的種種問題,可以在閱讀中找到答案;閱讀標的的選擇,同時也形塑了生活的樣貌。陳建仁致辭時提及父親在自己幼時給的閱讀啟發,也提到自己送給女兒的書對她產生的影響。
獨立出版聯盟攤位「讀字迷宮」。Photo By Readmoo
陳建仁在獨立出版聯盟攤位「讀字迷宮」購買了《名單之外:你也是受害者之一?》,這是民主鬥士鄭南榕發起「二二八和平日運動」三十週年暨「二二八事件」七十週年的紀念專册。鄭南榕致力捍衛言論自由,也因如此,台灣的出版市場也一直較自由開放;已經舉行二十五屆、經歷三十年的台北國際書展,其實正是展現如此特色的時機。
2017年台北國際書展自即日起展出到2017/02/13,在主辦方及參展方都開始做出改變的這一年,台北國際書展能否更確定自己的定位及特色?請大家一起觀察。
延伸閱讀:
【怎麼拼出一個展?】銷售誠可貴,獨立價更高:2016讀字辦桌觀察報告
【看展零距離】系列文章由閱讀最前線、重讀者聯合策劃撰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