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還記得三歲的敘利亞孩子?如何拯救「失落的一代」?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還記得不久前一張男孩躺在海灘上的照片,被各大媒體瘋狂的報導、轉載嗎?照片的威力勝過千言萬語,2011年敘利亞戰爭爆發到現在仍未停火,我們因為一張照片開始關心,之後這股趨勢卻又悄悄熄滅。但是,內戰並不會因為我們停止報導就消失;戰爭一天不停,人民就一天不會得到解脫。

 

raw-image

Photo Credit: Europe says OXI Facebook

 

根據聯合國難民署資料顯示,這場持續4年多的戰爭,有22萬人不幸死亡,400多萬人被迫逃離家鄉,無法逃離家鄉的760萬人正在敘國境內不斷遷徙。換句話說,超過1200萬的人被迫不斷流浪遷徙,其中5-17歲的孩童人口佔了近35%,18-59歲的青壯年人口則佔了近46%。而這些驚人的數字,背後又代表著什麼意義?

 

2008金融海嘯爆發的後幾年,是二戰後畢業的年輕人首度面臨薪水最低、失業率最高、無法存錢的問題,被媒體封為「失落的一代」。但即使經濟再蕭條,許多人依然擁有大學學歷,只是在風暴的威力被迫另謀生路。那如果是在被戰爭摧毀的敘利亞,整個世代都無法接受到教育的情況下,那他們的未來又會變得怎麼樣?更重要的是,鄰近國家或歐洲各國,該如何共同解決敘利亞的困境?

 

 

誰來重建一個被摧毀的國家?提供獎學金給敘利亞學生很困難?

 

根據聯合國數據統計,在尚未爆發戰爭之前,敘利亞高等教育的註冊率從2002年的12%開始緩慢上升至2010年的26%,而現在約10萬名大學生被迫往歐洲及中東逃離的同時,只有少部分的人能繼續他們的學業。敘利亞鄰近的國家,包含約旦、土耳其、黎巴嫩,收留的學生之多,已達不堪負荷的程度。舉例來說,在土耳其的敘利亞學生已超乎原本的4倍之多,老師也包含在內,讓敘國的高等教育顯得岌岌可危。

 

「我們正面臨一個艱困的挑戰,」紐約國際教育協會(IIE)的會長Allan Goodman說。國際教育協會(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是世界大型跨國教育與機構之一,目前已提供80名會員與150位敘利亞學生獎學金,與美國、歐洲、拉丁美洲及土耳其境內共50所大學締交姊妹校。

 

在伊拉克巴格達(Baghdad)會有臨時政府提供換證服務,但敘利亞則沒有這樣的安排。「如果大學提供獎學金給敘利亞學生的話,那就必須也考量到她們的交通費、住宿費...等等的一切生活開銷。而且,如果學生是住在土耳其難民營的話,他的父母不知道逃往何處,也就不會有他的出生證明、護照,更不用說成績單了。」畢竟獎學金是吸引優秀學生前來為目標,但缺乏相關證件,行政機關不好作業,讓提供獎學金的教育機構顯得很為難。

 

另外,英國NGO組織援助難民機構(CARA)(以下簡稱CARA)的執行長Stephen說,因為強烈的歷史因素(法屬敘利亞託管地),有些敘利亞人會前往法國讀書,「但畢竟兩邊(敘、法)的生活開銷、住宿、交通等等都存有巨大的差異,執行起來會更加地費時耗工。」對CARA來說,最困難的還是在提供住宿費及生活費這部分。如果獎學金要足夠供敘利亞學生在法國讀完博士學位的話,那一年就要花77,000美元(約250萬台幣)才行。

 

「更有挑戰的是,我們要怎麼讓人們了解,可以在戰爭中完成高等教育,並非奢華而遙不可及的想像,而是有策略性的投資?」前葡萄牙總統的外交顧問 Helena Barroco說。

 

「誰會重建一個被摧毀過的國家?如果不投資在失落這一代的大學生身上的話,那敘利亞下一世代的領導者會是誰?」儘管如此,這些說詞都無法打動「潛在投資者」的心。雖然有些大學有提供部分的避難所,但因為資金缺口龐大,還是無法好好的安置他們。

 

raw-image

Photo Credit: United Nations Development Programme @FlickrCC BY-NC-ND 2.0

 

 

預計年底收容80萬難民的德國,有什麼決策?

 

9月中旬時,德國總理梅克爾因大開國門收容難民,甚至因為德國人夾道歡迎難民前來的舉動,讓她被譽為「有如天使一般的仁慈」。在2015年的前7個月,德國收容超過20萬名難民,德國內政部長Thomas預測,年底前將會有超過80萬名難民到來。

 

都柏林公約》裡頭規定,難民們要在第一個到達的簽約國家申請庇護,但德國政府於8月宣布,不管難民們到達的第一個國家為何,都能在德國提出申請。而這項作為,也被難民把德國視為「極具吸引力的地方」。於是,數以萬計的難民從敘利亞出發,穿越土耳其及巴爾幹半島,最後才抵達心中的理想之地,德國、瑞典及奧地利。

 

話說回來,對難民如此敞開雙臂歡迎的德國,對收容學生又有什麼政策呢?如果說,有哪個國家願意把這項任務提高到國家層級來處理的話,那德國其實非常接近了。德國學術交流中心(DAAD)(以下簡稱DAAD)是個政府機構,而德政府於2014年資助DAAD的學術交流提案:把敘利亞的「菁英」學生帶回德國,提供他們完整的大學教育的同時,也讓他們接受德國的公民價值觀。

 

「他們來德國接受教育,並不只是要成為工程師或科學家,」DAAD中東、北非及墨西哥灣沿岸分會的會長Christian Hühlshörster說,「比如說民主如何在社會中運作,要如何組織、規劃宗教與政治間的關係...等等。來德國學習的學生,我希望當他們有機會回到自己家鄉時,也能將這些觀念帶走。」

 

根據Hühlshörster的說法,DAAD收到了5000份的申請書,並預計將30位教授送往開羅、伊斯坦堡、埃爾比勒(伊拉克北部城市)及貝魯特(黎巴嫩首都)面試500名學生,並提供其中200名獎學金及全額生活費,並會依學生是否有另一半或小孩來調整。DAAD提供的獎學金總金額共1600萬歐元(約6億4000萬台幣),比CARA高出了11倍。

 

目前,DAAD除了提供德國大學課後及語言學習資助外,也會更加專注於提供敘利亞的鄰近國家,如埃及、黎巴嫩、以色列、土耳其學校獎學金及生活費。這樣一來,就能減低他們要來歐洲生活的成本減到最低。

 

我們可能認為,敘利亞內戰的問題離台灣很遙遠,小男孩的照片等新聞鋒頭一過,就真的讓他過了...但,真的是這樣嗎?除了捐款之外,我們有沒有可能也能以「提供獎學金」的方式,吸引到敘利亞的菁英人才來台灣求學?一來能盡人道救援的美意,二來達到國際交流的目的,互惠台、敘雙方學生,是否也是一種方法?

 

敘利亞內戰爆發的人道危機並不是一朝一夕,或純粹倚靠歐洲國家就能解決的問題;孩子在持續無法接受教育的情況下,影響的恐怕也不只有「失落的一代」,而會讓整個敘利亞社會陷入看不見盡頭的黑暗與恐懼。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會站在什麼角度看待、能採取什麼樣的辦法,在現今各國間彼此影響的「國際村」當下,是需要認真看待的。

 


 

延伸閱讀:

道德上的兩難:曾是全球難民的以色列不得不反對難民

一個敘利亞三歲孩子背後的故事

 

參考資料:


The Staggering Scale of Germany’s Refugee ProjectComing of Age in the Syrian Conflict



Europe migrant crisis: Germany readies for 40,000 arrivals


Refugees from Syria excluded from Lebanese universities


Saving Syria’s ‘Lost Generation’

 


封面圖片來源:European Commission DG ECHO@Flickr CC BY-SA 2.0

 

撰文:葉菀菱
核稿編輯:蔡宜蒨

avatar-img
94會員
186內容數
<p>傳說中,曾經有一群愛好閱讀、勇於嘗試的讀者與編輯們,為了對抗不景氣的出版環境,維持出版界與寫作的多元生態,嘗試以集資訂閱的模式創造新選項,讓更多優質的創作者、出版品被讀者看見。成員包括社群行銷達人、活動規劃神手、資深雜誌編輯及龜毛讀者們。</p>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重讀者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p>「你到底從哪裡來」的問題,其實將亞裔美國人過於簡化成單一族群。這問題假設他們只能來自一個地方,而不管他們家人是否有遷移過、是否家鄉有被別國破壞過、是否有祖先來自個別不同族群,或家庭背景來自不同地方。</p>
<p>卡麥隆為了商業利益決定與中國共創「黃金時代」,但在公共場合卻對人權問題不聞不問,簡直是大開民主倒車。諷刺的是,卡麥隆2010年前往北京時曾說:「我們提出人權的議題是因為知道其重要性,英國人民期待我們這樣做,而不只是嘩眾取寵而已。」</p>
<p>新移民在台灣的人數越來越多,近30年來卻少有他們為自身權益發聲的窗口。他們大多是台灣「隱形的勞動力軍團」,在我們身邊多年卻被視而不見;直到選舉的熱潮一來、政治人物提出政見時,才又變成候選人端出彼此較勁的牛肉,60萬的新移民此時突然有了意義。</p>
<p>下錨寶寶是富有的亞洲人「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的利器,為了讓孩子有美國公民權,花再多的錢都在所不惜。但對於美國候選人口中「非法移民」的拉丁美洲裔,在美國生寶寶並不是通往幸福的直達車。因為除了產子的喜悅外,更多的是如何處理「生存」這複雜的難題。</p>
<p>以色列因為地理位置的關係,同時並存著西方與東方的文化。在許多西方國家,私人博弈企業非常盛行;但回過頭來看以色列本身文化,國家跟宗教是無法分開的。舉例來說,以色列最大的兩個黨派:以色列工黨(Labor)和以色列聯合黨(Likud)如果想要在國會佔有多數席次的話,就不能忽略眾多宗教團體的力量。而這些宗教團體正是興建賭場最大的反對者,他們甚至能設法阻止議題的進行討論。</p>
<p>正在募資中的「最陌生的鄰居:韓國」作者楊智強提了一個報導計畫,試圖從更多觀察角度切入,讓人們更加認識不一樣的韓國。然而在哈韓族和反韓族的情緒與立場堅定不移的情況下,這個主題寫起來吃力又不討好,極有可能被罵、或掀起兩派人馬的口水戰。我們訪問了這位不畏酸民、勇敢執筆(笑)的作者楊智強,談談他自身的韓國經歷、對韓國形形色色的觀察,以及未來的寫作計畫。</p>
<p>「你到底從哪裡來」的問題,其實將亞裔美國人過於簡化成單一族群。這問題假設他們只能來自一個地方,而不管他們家人是否有遷移過、是否家鄉有被別國破壞過、是否有祖先來自個別不同族群,或家庭背景來自不同地方。</p>
<p>卡麥隆為了商業利益決定與中國共創「黃金時代」,但在公共場合卻對人權問題不聞不問,簡直是大開民主倒車。諷刺的是,卡麥隆2010年前往北京時曾說:「我們提出人權的議題是因為知道其重要性,英國人民期待我們這樣做,而不只是嘩眾取寵而已。」</p>
<p>新移民在台灣的人數越來越多,近30年來卻少有他們為自身權益發聲的窗口。他們大多是台灣「隱形的勞動力軍團」,在我們身邊多年卻被視而不見;直到選舉的熱潮一來、政治人物提出政見時,才又變成候選人端出彼此較勁的牛肉,60萬的新移民此時突然有了意義。</p>
<p>下錨寶寶是富有的亞洲人「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的利器,為了讓孩子有美國公民權,花再多的錢都在所不惜。但對於美國候選人口中「非法移民」的拉丁美洲裔,在美國生寶寶並不是通往幸福的直達車。因為除了產子的喜悅外,更多的是如何處理「生存」這複雜的難題。</p>
<p>以色列因為地理位置的關係,同時並存著西方與東方的文化。在許多西方國家,私人博弈企業非常盛行;但回過頭來看以色列本身文化,國家跟宗教是無法分開的。舉例來說,以色列最大的兩個黨派:以色列工黨(Labor)和以色列聯合黨(Likud)如果想要在國會佔有多數席次的話,就不能忽略眾多宗教團體的力量。而這些宗教團體正是興建賭場最大的反對者,他們甚至能設法阻止議題的進行討論。</p>
<p>正在募資中的「最陌生的鄰居:韓國」作者楊智強提了一個報導計畫,試圖從更多觀察角度切入,讓人們更加認識不一樣的韓國。然而在哈韓族和反韓族的情緒與立場堅定不移的情況下,這個主題寫起來吃力又不討好,極有可能被罵、或掀起兩派人馬的口水戰。我們訪問了這位不畏酸民、勇敢執筆(笑)的作者楊智強,談談他自身的韓國經歷、對韓國形形色色的觀察,以及未來的寫作計畫。</p>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我想要活得更有掌控權一點。在信任命運的前提下,妄想拿回自己人生的主動權,減少失控的感覺。 騎車出去似乎是有效的方式,如同以前感覺漂浮或失控的時候我就騎著腳踏車去各個河濱晃,雙手緊握龍頭直到長新的繭,世界在我手裡,所有未知我從視線範圍內漸漸看見,逐一落地,感覺踏實。 縱谷裡的山有些在身側,有些在前方,
Thumbnail
在人類歷史的某一個世代,「長大要做太空人」是許多小孩子的夢想,那是一個世界強權在宇宙展現國力的年代。而在《最後的太空人》書中背景的 2050 年代,那時因為一起 20 年前的嚴重太空梭爆炸事故,導致全世界已經不再對太空人抱持幻想,連美國太空總署也因為經費逐年刪減而形同虛設。事實上不用等到 2050
Thumbnail
《讀時事學日文》提到仲間由紀惠,就會讓我想到「極道鮮師」(日語:ごくせん)這部伴我長大的日劇,相信也是許多七、八年級生的回憶。歲月不饒人,當年紅極一時的黑道千金「山口久美子」的老師,如今也成了雙寶媽,和我一樣每天忙於家庭和孩子呢!更厲害的是還要兼顧演藝事業,堪稱女強人!(最近老是在懷舊,果然是老了)
Thumbnail
「叮咚~~~~~」一邊做其他事的我,一聽到叮咚聲就會飛奔到電腦前,查看我的即時通是誰敲了我!這在當年已經是我的反射動作,甚至聽到聲音就會很期待! 隨著科技日新月異,傳輸訊息變得更加容易,那些在我們成長過程中一一使用過的社群媒體也逐漸被更新的媒介更迭...
Thumbnail
「十六歲時喜歡上的人,會影響你一輩子」 我非常認同這句話。有位朋友曾跟我說,她很遺憾從來沒有在學生時代單純地喜歡過誰,因為她覺得那時候的喜歡是最單純最可愛,最不勢利也最全心全意、心跳速度最快的。長大之後想的太多太多了。價值觀、金錢觀、家庭背景、搞不好年收多少?有沒有車?有沒有貸款
Thumbnail
跳格子的快樂童年   在台灣稱”跳格子”,香港稱”跳飛機”。但隨著現在時代變遷,在台灣及香港跳格子已式微。隨著科技及西方國家文化競爭下,相對的,雙薪家庭的父母只能帶著小孩去補習班或安親班或才藝班之類成長。感覺現在的小孩好像沒有快樂自由的童年。
我想要活得更有掌控權一點。在信任命運的前提下,妄想拿回自己人生的主動權,減少失控的感覺。 騎車出去似乎是有效的方式,如同以前感覺漂浮或失控的時候我就騎著腳踏車去各個河濱晃,雙手緊握龍頭直到長新的繭,世界在我手裡,所有未知我從視線範圍內漸漸看見,逐一落地,感覺踏實。 縱谷裡的山有些在身側,有些在前方,
Thumbnail
在人類歷史的某一個世代,「長大要做太空人」是許多小孩子的夢想,那是一個世界強權在宇宙展現國力的年代。而在《最後的太空人》書中背景的 2050 年代,那時因為一起 20 年前的嚴重太空梭爆炸事故,導致全世界已經不再對太空人抱持幻想,連美國太空總署也因為經費逐年刪減而形同虛設。事實上不用等到 2050
Thumbnail
《讀時事學日文》提到仲間由紀惠,就會讓我想到「極道鮮師」(日語:ごくせん)這部伴我長大的日劇,相信也是許多七、八年級生的回憶。歲月不饒人,當年紅極一時的黑道千金「山口久美子」的老師,如今也成了雙寶媽,和我一樣每天忙於家庭和孩子呢!更厲害的是還要兼顧演藝事業,堪稱女強人!(最近老是在懷舊,果然是老了)
Thumbnail
「叮咚~~~~~」一邊做其他事的我,一聽到叮咚聲就會飛奔到電腦前,查看我的即時通是誰敲了我!這在當年已經是我的反射動作,甚至聽到聲音就會很期待! 隨著科技日新月異,傳輸訊息變得更加容易,那些在我們成長過程中一一使用過的社群媒體也逐漸被更新的媒介更迭...
Thumbnail
「十六歲時喜歡上的人,會影響你一輩子」 我非常認同這句話。有位朋友曾跟我說,她很遺憾從來沒有在學生時代單純地喜歡過誰,因為她覺得那時候的喜歡是最單純最可愛,最不勢利也最全心全意、心跳速度最快的。長大之後想的太多太多了。價值觀、金錢觀、家庭背景、搞不好年收多少?有沒有車?有沒有貸款
Thumbnail
跳格子的快樂童年   在台灣稱”跳格子”,香港稱”跳飛機”。但隨著現在時代變遷,在台灣及香港跳格子已式微。隨著科技及西方國家文化競爭下,相對的,雙薪家庭的父母只能帶著小孩去補習班或安親班或才藝班之類成長。感覺現在的小孩好像沒有快樂自由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