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問別人「你真正來自哪裡」時,你有想過他的感受嗎?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當問別人「你真正來自哪裡」時,你有想過他的感受嗎?

 

沒有,因為你只想到你自己。(誤)

 

對於初次見面的人來說,話題總不離「你從哪邊來的?」、「為什麼會來到這邊?」等等,或問些其他關於個人的小事。第一次見面嘛,總是要找到話題聊聊。但是,如果一個人被問到「你真正來自哪裡?」(Where are you really from?)的時候,他會有怎麼反應?讓我們先來看看下面這個故事,作者是正在讀政治科學的法國學生Marie Zafimehy

 

 

「你說你從巴黎來的,但是,你真正來自哪裡阿?」

 

Marie和剛見面的朋友正在聊天,他告訴對方是在讀政治科學的法國學生,並談到了課業、巴黎、家鄉在哪裡的問題。但過了幾分鐘後,她發現好像有事情困擾著朋友。朋友對她投以奇怪的表情,瞪著她看了幾秒鐘,接著問:「你說你從巴黎來的,但是,你真正來自哪邊阿?」

 

在那個當下,讓她有點不知所措。原本她準備好要答:「好吧,其實我是從巴黎的郊區來的。」但她突然想起自己的膚色「有一點黑」的事實,可以輕易地判斷她的種族背景為何。下一秒,從朋友口中出來的話證明她想的沒錯。朋友說:「是從摩洛哥或阿爾及利亞來的嗎?」

 

她大笑。如果他早有假設答案了那又何必問呢?另一個問題是:「為什麼要如此在意她是從哪裡來的?」他們花了數分鐘聊天,而他唯一在乎的,竟然是她的棕色皮膚。她知道這不是種族歧視,但是,這樣的問題還是會讓人覺得很尷尬。

 

而這樣的對話越來越常發生了。有次她在義大利,一名先生告訴她:「你長相很有異國風味」、「你的膚色比較黑一點」,接著問她「你真正從哪邊來的?」,而這是她第三次對自己對這樣的問題感到被冒犯。她想說的是,「如果你真的不知道你談話的對象是誰的話,請適可而止、就此打住。」

 

「人們總是覺得可以想到什麼就問什麼,卻不會察覺到這已經造成了傷害,即使他們根本就沒想要傷任何人。」

 

Marie的父親在馬達加斯加出生,但一歲時與祖父母來到了法國;而母親的家人則好幾代都在法國生活。她不說馬達加西語(馬達加斯加的官方語言),只到過馬達加斯加兩次,上次回去是10歲的時候了。「或許你會覺得我這樣說很丟臉,但比起當馬達加斯加人,我覺得自己更像法國人。」所以下次當她遇到同樣的問題時,她仍會說「我來自法國」,並不是因為驕傲或想造成讓任何人困擾,而是因為這是事實。

 

 

為什麼問「你真正來自哪裡」會引起反感?

 

其實,上述故事中那樣的問題不只發生在歐洲,在世界任何一個角落都有可能發生。舉例來說,對亞裔美國人說「你真正來自哪裡」,可能讓聽的人想成「你應該不屬於這裡(因為你看起來就不是真的美國人),所以你到底是從哪邊來的?」,或者問的人更加明確的指出「你是哪一種亞洲人?」但這是很粗魯的問法。說這句話的人,其實只是想知道「你是從哪邊移民過來的?」

 

raw-image

Photo Credit: universityymca@ Flickr CC BY-NC-ND 2.0

 

有時候,當人們回答了上述的問題,卻也只強化對於單一族群的刻板印象。比如一個臺裔美國人回答:「我來自台灣」,卻可能會被對台灣一點都不熟的人說:「喔酷耶!我愛泰式炒麵!」不僅是因為回答者帶著既定的刻板印象,更糟的是,他連台灣和泰國都分不清楚。

 

但話說回來,我們真的有必要因為一個人的種族背景,而決定要怎麼與他互動嗎?有沒有可能直接地試著去了解他呢?

 

台裔美國人Rachel Kuo舉出了4個原因,說明為什麼在為美國問亞洲人「你到底從哪裡來的」會引起別人反感。

 

1. 弱化亞裔美國人的日常生活經驗

 

縱使美國有「移民大熔爐」的形象,但無法否認的,白人中產階級主導整個美國社會文化,他們是社會「標準」、「正常」的代表,而非白人中產階級的人,就會被歸類為「其他」。以電視節目《Fresh Off the Boat》來說,內容主要圍繞在亞裔美國人的生活,裡面就提到諸多發生在「其他」族群上的玩笑。

 

但以她成長的經驗來說,她覺得某一部分的自己從未「完全地融入他人」。她感到自己體內被分割成「台灣部分」與「美國部分」。在大學時,有些白人朋友從不參加多種族學生舉辦的舞會,因為他們認為自己不屬於那裡。他們對於被歸類為「局外人」感到恐懼,就跟他們不斷地強調她的台灣文化,但事實上卻只是想將她排除在「標準」的範圍之外,使她更無法融入。

 

2. 弱化由多元歷史文化組成的亞裔美國人身分

 

「你到底從哪裡來」的問題,其實將亞裔美國人過於簡化成單一族群。這問題假設他們只能來自一個地方,而不管他們家人是否有遷移過、是否家鄉有被別國破壞過、是否有祖先來自個別不同族群,或家庭背景來自不同地方。

 

舉例來說,你知道中國有56個民族嗎?

 

種族的微侵略性(Racial microaggressions),通常沒有特定意圖、沒有半個髒字,卻在有意無意間輕微的以言語傷害到族群或個人膚色。即使與人互動是件小事,但帶來的後果卻可能無比巨大。

 

3. 亞洲人永遠被視為「外國人」

 

「你真正來自哪裡」的背後就是其實就是意謂著「亞洲人不屬於這裡」,永遠被當成「外國人」。但事實上,除了美洲原住民之外,沒有人是「真正」來自美國,而有些人因為移民、有些人因為戰亂來到美國。但「非白人」的族群,就不會被視為美國人,他們永遠被當成「外國人」,不管他們多久之前就遷徙到當地。

 

但是,美國白人公民卻不會被分成「歐裔美國人」還是「美國白人」,因為膚色的關係,他們有機會當「標準的美國人」。但身為台裔美國人的Rachel,卻因為非白人的外表,別無選擇地要把「亞裔美國人」的身分加上去。

 

4. 它暗示對於亞洲的恐懼及陌生感

 

為什麼這個問題令人反感,最後一個原因是,從以前到現在,亞洲人不斷被嗆「為什麼你不滾回家算了?」這樣的「排外情節」(xenophobia),或害怕被當成外國人的恐懼感,讓「反亞洲人」的情緒屢見不鮮。

 

特別在911恐怖攻擊後的幾年,東南亞人、錫克教徒、穆斯林及阿拉伯裔美國人都被當成「反恐」目標,不斷受到騷擾與攻擊。最近美國總統候選人布希的失言風波,也提及了「亞洲家庭將利用美國的『公民出生權』的美意在美國產子」,也引起了新移民政策的討論。

 

再次回頭來看台灣,或許我們會覺得這樣的問題在台灣沒有很嚴重,但再想想看,我們對身旁的東南亞新移民及來自大陸、外籍配偶及勞工是否也同樣平常心對待?還是會在談話中「不小心」的以一句「他中國來的」傷害到對方而不自知?雖然在膚色上,台灣人與新移民間並沒有明顯的差別,但這並不表示在口頭上我們就能夠輕忽隨便。

 

對被問到的人來說,這樣的問題甚至包含了「此人不知道怎麼跟我找到連結點,只好尋求我與他們的不同處」。那下次與別人初次見面,如果對於「你真正從哪邊來」非常好奇的話,要怎麼問比較恰當呢?或許比較好的方式是以「你的種族背景是什麼?我是...」(What is your heritage? I'm...)開頭,並想想為什麼你需要知道這個問題,而這也讓人覺得更具包容性。

 

延伸閱讀:

為什麼要去美國生小孩?下錨寶寶背後的兩個極端

「我想成為台灣人!」新移民的處境及挑戰

 


資料來源:

“Where are you really from?”


Why I left Salzburg: A comment on Europe and studying abroad during the refugee crisis, when you look like you could be one


4 Reasons Why Asking Asian People ‘Where Are You Really From?’ Is Racist


Why are Asian Americans in particular upset by the question, "Where are you from?" and the frequent followup "Where are you really from?"

 


封面圖片來源:universityymca@Flickr CC BY-NC-ND 2.0

 

撰文:葉菀菱

核稿編輯:蔡宜蒨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重讀者的沙龍
94會員
186內容數
<p>傳說中,曾經有一群愛好閱讀、勇於嘗試的讀者與編輯們,為了對抗不景氣的出版環境,維持出版界與寫作的多元生態,嘗試以集資訂閱的模式創造新選項,讓更多優質的創作者、出版品被讀者看見。成員包括社群行銷達人、活動規劃神手、資深雜誌編輯及龜毛讀者們。</p>
重讀者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18/03/05
「爽片」其實是台灣電影觀眾的觀影文化,將不太需要理解劇情、以動作為主、聲光效果強的片子稱之為「爽片」。
Thumbnail
2018/03/05
「爽片」其實是台灣電影觀眾的觀影文化,將不太需要理解劇情、以動作為主、聲光效果強的片子稱之為「爽片」。
Thumbnail
2018/03/05
禮是禮、貌是貌,因貌而知禮 ──外表不像樣,就沒有本質;這是中國人講禮的精神。
Thumbnail
2018/03/05
禮是禮、貌是貌,因貌而知禮 ──外表不像樣,就沒有本質;這是中國人講禮的精神。
Thumbnail
2018/02/06
<p>他在門口掛了塊紙牌,上面一半寫著德文,我不知道是什麼意思,另一半是他請我媽媽用希伯來文為他寫下的「柏林高級裁縫及剪裁師。承做各種款式。款式新穎。價格合理。信譽保證。」一、兩天後,有人撕下寫著德文的那一半:我們無法忍受在這裡使用劊子手的語言。</p>
Thumbnail
2018/02/06
<p>他在門口掛了塊紙牌,上面一半寫著德文,我不知道是什麼意思,另一半是他請我媽媽用希伯來文為他寫下的「柏林高級裁縫及剪裁師。承做各種款式。款式新穎。價格合理。信譽保證。」一、兩天後,有人撕下寫著德文的那一半:我們無法忍受在這裡使用劊子手的語言。</p>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上週因為出了趟遠門旅行,所以週五沒有更新內容,所以來分享一下這一趟旅行中,所體驗到的兩岸三地四種文化,還有這趟旅行所引發的一些故事,並整理一些我自己的想法。
Thumbnail
上週因為出了趟遠門旅行,所以週五沒有更新內容,所以來分享一下這一趟旅行中,所體驗到的兩岸三地四種文化,還有這趟旅行所引發的一些故事,並整理一些我自己的想法。
Thumbnail
不少亞裔美國人抱怨:時不時就在美國本土被白人問:“Where are you from?" 我不禁聯想到之前Dscovery有個節目是亨利•高汀和一個日本遊伴遊日本。那個遊伴的英語已經很道地,而且非常可能是日裔澳洲人,但是Discovery 還是為這女生的每句對白上英文字幕,生怕洋人聽不懂。
Thumbnail
不少亞裔美國人抱怨:時不時就在美國本土被白人問:“Where are you from?" 我不禁聯想到之前Dscovery有個節目是亨利•高汀和一個日本遊伴遊日本。那個遊伴的英語已經很道地,而且非常可能是日裔澳洲人,但是Discovery 還是為這女生的每句對白上英文字幕,生怕洋人聽不懂。
Thumbnail
我生平最怕被人問到的問題,其實很簡單。那些年我住在中國,每次招手攔出租車時,都會遭遇這一問題。我一鑽進車裡,司機就會劈頭蓋臉的問我,“您是哪國人?” 照常理講,這是個再簡單不過的問題了,但對我來說卻遠非如此。 “這個問題很複雜”我通常這樣回答,然後我會告訴他我出生於加拿大多倫多。 “喔,原來是白求恩
Thumbnail
我生平最怕被人問到的問題,其實很簡單。那些年我住在中國,每次招手攔出租車時,都會遭遇這一問題。我一鑽進車裡,司機就會劈頭蓋臉的問我,“您是哪國人?” 照常理講,這是個再簡單不過的問題了,但對我來說卻遠非如此。 “這個問題很複雜”我通常這樣回答,然後我會告訴他我出生於加拿大多倫多。 “喔,原來是白求恩
Thumbnail
前陣子看到一個我也很喜歡的網紅,ig上常常會有網友提問感情的問題 有一部分是關於ㄆ友的問題,但還有另外一些 是關於跟「外國人」感情上的問題 說到這,我想就算是現在這個社會 還是會有不少人對「外國人」存在著某種…非常非常難以抹去的印象
Thumbnail
前陣子看到一個我也很喜歡的網紅,ig上常常會有網友提問感情的問題 有一部分是關於ㄆ友的問題,但還有另外一些 是關於跟「外國人」感情上的問題 說到這,我想就算是現在這個社會 還是會有不少人對「外國人」存在著某種…非常非常難以抹去的印象
Thumbnail
想起一次在巴黎朋友蒙帕納斯公寓的聚會中,現場有律師、檢控官、哲學博士、一些藝術家和出版商,他們在針對一個我不太熟悉的議題辯論,通常我不管熟不熟悉議題都會先聽——不是擔心得罪了誰而是之前有提過自己通常對一件事情有十足把握才認為自己懂——除非真的無法接受某人的論點才會開口。
Thumbnail
想起一次在巴黎朋友蒙帕納斯公寓的聚會中,現場有律師、檢控官、哲學博士、一些藝術家和出版商,他們在針對一個我不太熟悉的議題辯論,通常我不管熟不熟悉議題都會先聽——不是擔心得罪了誰而是之前有提過自己通常對一件事情有十足把握才認為自己懂——除非真的無法接受某人的論點才會開口。
Thumbnail
我從小的興趣就莫名其妙的限制在法國。讀法國文學、看法國電影;喜歡法國大革命像盧梭、孟德斯鳩這些古老的學說;羨慕到巴黎讀書、發展的「偉人」,如瑪利居禮、蕭邦、卡繆等等⋯⋯但其實我並不是有意識到自己喜歡的東西都侷限在「法國」或是「巴黎」。 有好幾次,在路上被其他國家的觀光客問路,有時候甚至是法國人。
Thumbnail
我從小的興趣就莫名其妙的限制在法國。讀法國文學、看法國電影;喜歡法國大革命像盧梭、孟德斯鳩這些古老的學說;羨慕到巴黎讀書、發展的「偉人」,如瑪利居禮、蕭邦、卡繆等等⋯⋯但其實我並不是有意識到自己喜歡的東西都侷限在「法國」或是「巴黎」。 有好幾次,在路上被其他國家的觀光客問路,有時候甚至是法國人。
Thumbnail
我有個獨特的名字,一個正體中文字筆畫不到10劃的單名,卻有99%的台灣人都會把我的名字讀錯,從小到大的中文老師也沒唸正確。我有著非常普遍的中國姓氏,但至今還沒遇到姓和名與我一樣的台灣人。(網路上也就找到一個中國言情小說的名字和我一樣)
Thumbnail
我有個獨特的名字,一個正體中文字筆畫不到10劃的單名,卻有99%的台灣人都會把我的名字讀錯,從小到大的中文老師也沒唸正確。我有著非常普遍的中國姓氏,但至今還沒遇到姓和名與我一樣的台灣人。(網路上也就找到一個中國言情小說的名字和我一樣)
Thumbnail
哈囉大家好,我是黎兒! Well, 一開始想申請來法國交換的原因,除了想體驗當地法式文化、融入全法文的環境之外,最重要的就是想讓將多人看見台灣!!!身為台灣人的大家應該都可以感同身受,每每出國旅遊時,不論是當地商家,還是青旅遇到的外國旅客,他們看到亞洲臉孔的第一反應一定是先問你:「你是中國人嗎?」
Thumbnail
哈囉大家好,我是黎兒! Well, 一開始想申請來法國交換的原因,除了想體驗當地法式文化、融入全法文的環境之外,最重要的就是想讓將多人看見台灣!!!身為台灣人的大家應該都可以感同身受,每每出國旅遊時,不論是當地商家,還是青旅遇到的外國旅客,他們看到亞洲臉孔的第一反應一定是先問你:「你是中國人嗎?」
Thumbnail
前幾天德語課結束後的回家路上,被擦身而過的小孩們在背後喊 Coronavirus 時,開始思考在異地生活的我,我到底是誰。
Thumbnail
前幾天德語課結束後的回家路上,被擦身而過的小孩們在背後喊 Coronavirus 時,開始思考在異地生活的我,我到底是誰。
Thumbnail
「美國那裡是不是常常有種族歧視啊?」也許,台灣才是真正處處藏歧視。圖片來源:pixabay 回到台灣之後,每次認識新朋友,對方一旦知道我大部分的人生都在美國,新朋友最常問的三個問題,第一個就是: 「美國那裡是不是常常有種族歧視啊?」 這讓我想到在美國的時候,有一次隔壁鄰居的房客又在門口抽大麻,讓我受
Thumbnail
「美國那裡是不是常常有種族歧視啊?」也許,台灣才是真正處處藏歧視。圖片來源:pixabay 回到台灣之後,每次認識新朋友,對方一旦知道我大部分的人生都在美國,新朋友最常問的三個問題,第一個就是: 「美國那裡是不是常常有種族歧視啊?」 這讓我想到在美國的時候,有一次隔壁鄰居的房客又在門口抽大麻,讓我受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