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3-20|閱讀時間 ‧ 約 4 分鐘

真正的情誼(感),是擁有彼此的經歷與回憶。

交友是在尋找一種「共同感」,無論從現實生活或虛擬交友app上,因著寂寞孤單,或是因緣際會與誰相遇,藉由雙方的問答往來,能在回答問題的思考裡,重新認識自己。
有時被詢問「你有什麼興趣?或喜歡聽哪種類型曲風的音樂?」甚至是對於關係的提問「你在尋找什麼?」這些都能反思近期與當下直接的反射,也剛好藉機重整已經過得習慣性的生活。

/ 建立情誼的基準,不是靠彼此「打勾」的多寡
每個人或多或少會有一些「擇友」的準則,在生活上這些是蘊藏於無形之中,因為與人面對面時,能以言語、肢體動作、聲音、表情等狀態,來反映雙方所訴說的贊同與否的部分,一來一往的關係才能產生「交流」。
而交流的內容非常廣泛,有時會以自己的興趣、日常習慣性、價值觀、共同感建立等多元因素而串連,也可能單純感到相處自在愉快所以產生連結。
在交友(通訊)軟體上,幾乎是以「文字」為溝通,或使用表情符號替代情緒與想法的呈現,時常用一句話、一個圖案去解釋內心現在的想法,能聊天的時間,通常是一天忙碌中所剩下的空白格,很有限也很需要「耐心」。
在玩交友軟體時,才發現我開啟了「打勾機制」,會以自己的興趣開始,可能會看對方聽音樂的喜好或是對於一些休閒活動上是否對頻,再帶到深入話題時會以工作態度與社會議題、思想去琢磨,在短時間裡去挖掘與這陌生人的共同之處,沒有是非對錯,而是一個個聊天過後,才意識到這只是一個「基礎認識的開始」但並非是彼此相連的真正關係。

/ 真正的情誼,是彼此擁有的經歷與回憶
我與現在的工作夥伴RK也是在交友軟體上認識的,當初雙方聊天的狀態很輕鬆愉快無負擔,在每一天的零碎空檔時間裡,暢聊著彼此想分享的話題,沒有主題也沒有預設立場,而是自然的產生對話,重點是在彼此當下的交流,就這麼簡單。
原本我們都是不會想約對方出去的人,僅止於在軟體上的「網友」,我也是個被動的角色,但有一天他說可以見面了,因為我突破他不想出去的念頭,對於這種「破關」的感覺,我內心歡喜(笑),也好奇是否真正的見面與僅在文字上的聊天頻率是否一樣的契合,所以就答應碰面的邀約。
也因為第一次的碰面之後,才陸續交換了聯絡資料,在不時的碰面深聊堆疊後,從網友變成會見面的朋友,也幸運地變成我現在的「工作夥伴」,回想起來這些相處的時間,彼此經歷了許多的回憶;除了工作上共創的心力,或原本在交友軟體上讓彼此產生些許的依賴,或是聊著內心一些的疼痛……許多彼此訴說與相處的所有,才是真正累積凝聚的「情誼」。
並不是都有著相近興趣或價值觀之類的才成為「關係」,這些都是個人性格與習慣的部分的元素連結,但是能「回憶」起彼此的情境與故事,才是真正的「情誼」建立。

/ 人所交往的對象,是內心需要的反射
無論是朋友或伴侶對象,會有與自己相似的性格與習慣,也有相異欣賞的地方。
回想身邊的好友,個性通常都是樂於付出、獨立自主型,有熱血衝勁、溫柔思辨、和藹可親或是理性冷靜等多元類型,但都脫離不了「溫暖」。在我需要獲得正面與建議時可以找A,需要得到安慰與放鬆時可以找B或C……每個朋友,都是我內心不同面向的反射與互補。
每個人,一定會有朋友的,請仔細回想你曾經交流過的對象,一定有共同、欣賞、需求對方的部分,是自身擁有與缺乏的事實;能成為朋友的,是對上彼此剛好的缺口,或是相近的信念。
如果此時此刻,你感到孤獨,覺得沒有這樣的對象,或許先理解自己的渴望與需求。
越瞭解自己,才能找到適切的人。
附註:感謝ViewFinder提供官方照片使用。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分享:人際關係與心理、電影藝文、設計創作、一些故事⋯⋯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