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於 2/4/2017刊於 https://www.facebook.com/notes/teresa-ho/%E5%BE%9E%E5%AE%B6%E5%BA%AD%E9%96%8B%E5%A7%8B/1198873083465020/ 家中話題很多,也很開放,只要女兒問起,我們都不會大驚小怪避而不談。 這是跟外子的約定:若果所謂敏感議題,我們擔心孩子年紀還小而按下不表或控制家中言論實在和掩耳盜鈴沒兩樣。在資訊爆炸的世紀,為人父母還能關得住消息讓孩子們不接觸多久?一年?兩年?還是若果孩子們有興趣,google或youtube一下已可穫得三五七億條你控制不了的資訊塞爆小腦袋? 只要女兒提起,我們都會「扮開放」討論。說「扮開放」是真的,因為孩子仍小,很多時討論以淺白輕鬆為主,而且立場並不平均對等。敏感話題如同性戀有涉獵過;以為簡單其實不然的領養父母/孩子關係有談過;講粗言穢語的時地人也有討論過,當然少不了更多日常新聞時事帶出的八卦話題。 為了不被影響,一般我們都會先聽女兒的發問,然後誠實作答。討論是以誠實為先,沒有對錯之分。不過有些事我們必會閳明自己立場,才繼續深入理解,避免了家教和社會約俗的衝突,但我們一定會表明這只是父母的立場,而你日後了解多了,有權有另一個截然不同的立場,這是每個人的自由。有時外子會覺得討論的事太「露骨」,孩子未必明白,但日子一久,我們發覺其實是自己過慮。 例子之一是領養父母。女兒看了一個電視節目,見到暫養父母要送回子女給領養者,討論發問隨之開始。舉了一些例子,甚至提了幾位身邊有所經歷的親朋,女兒卻纏在一個死結上:「媽媽,為甚麼有孩子的媽媽不要自己的孩子,要送給別人?」她是很傷感的,縱然她知道領養子女的生活也可以很幸福很安好。那一刻,我檢討自己是否切入得太深太早。 結果話題停了兩個月,一天外子和女兒聊天召我入房,說我為何告訴女兒當年生她下來是為了「醫病」?又跟她說你生她之前其實不喜歡小孩子?我跟他說我不要瞞她呀,但我讓她知道她的出現是我人生最快樂的事就可以了,有時人生就是這樣,動機和結果不盡相同,她自己就是一個活生生的成功例子!只要媽媽十分愛她,醫病不醫病又何妨? 結果那個晚上,她問我:「媽媽若果你生不了我,那不可以醫病,你又沒有孩子,怎辦?」我答:「是天意啦,我又未必再有病,而且生孩子醫病是誇張了點,正確來說是生了孩子再病發機會會低一點。而且若果生不出你,我又變得很喜歡孩子的話,領養也可以啊!」她搶着說:「對呀!領養父母也是父母啊,孩子也會很快樂的成長,只要父母和孩子好,就和親生不親生沒大關係。媽媽,就像我們的貓貓們也是領養回來啊,吃得胖胖的,雖然病死了一隻,但牠們都是快樂一生的啊。 這話題很heavy嗎?原來不知不覺,小人兒已自己消化了一大半。若果話題重口味,我寧願她在家吃得重口味,好過出去不知哪兒找這些口味亂吃亂嚼。女兒自己想不通必會再問;想得通她也會告訴我們,那不就是淡化她日後見到背景相似的人或事時的驚訝程度麼?世界這麼大,我們與其要防這防那保護孩子弱小心靈,我寧願她和我一起探索了解,從家庭開始,一切重口味話題都變得輕鬆。和最信任的人討論敏感話題,除了沒有心理包袱,更能滋長孩子廣大的包容心。當他們在家中接觸過這些領域,外出遇到這類知識或人事時,就不會大驚小怪高呼小叫,反而會是:「啊這個在家有人跟我談過啊,我稍稍明白過的,是真的嗎?」態度開放點,再能了解的機會會更大,造成的誤會或歧視會更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