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是一個獨特境地。 說粵語,寫書面語,同時平衡教英文講寫聽。自三歲起適齡學童已浸淫在兩文兩語之境在學校慣用慣寫至大學,而九成小學以粵語授課,中學則主要以英語授課(不要計早十年開始過但已荒廢的所謂母語教學)。 因應國情近十多年加入普通話授課,問題開始浮現:初衷是我手寫我口可惜數字不說謊,學生語文能力隨着普通話授中文一直下滑,坊間已有不少學校考慮或已經轉回「真正」母語 – 粵語教授中文力挽狂瀾於既倒。 不是語言專家,但我毋忘回港送女兒入學初衷:學好廣東話,學優美國文。捨易取難之舉我明白,明明可以輕輕鬆鬆入國際學校以英文為主語免卻女兒寫讀正體字之苦,為甚麼我那樣固執?是愛國嗎?對不起,崇優不崇洋,我深明雙語教學對大腦發展的重要而且香港學校的語境我認為要比很多國外的學校或國際學校豐富,而且自己鍾情正體字,雖然學習英語多年但寫作思想還是以中文較為順暢,要女兒正經地學曉50/50英文和中文,我還是認為香港學校較合適(簡體字不在考慮之列)。 初時學講廣東話女兒有點老外口音,英文又夾雜新加坡singlish的accent很是趣致。但神奇地只半個學期,她大概已流利地去除口音而且能和同學老師對話。用詞大概要一兩年才追得上,但講寫聽基本上沒問題。 說的不只是中文還有英文。她讀的雖是中文小學,但英文課還是全英語語境。英文她不及國際學校學生流利是必然,畢竟大部分時間都以母語粵語溝通,但大致她的英語要比我同齡時流暢,我毋用擔心她長大後英語溝通會有問題,起碼基本生活文化上的應對我這老媽也足夠,她應該綽綽有餘。 意外的是她漸漸喜歡中文。「媽媽,正體字真漂亮!」 「媽媽這些文字都有故事的。艹字頭的都和植物有關但我們又有⺮字頭的字,很特別吧?竹類在中文當中佔很重要一席位啊!還有木字邊旁的都是和植物;金字邊旁的就和金屬有關…王邊原來從『玉』,古時中國人人也很重視玉石類吧,都竹木…美麗有關啊…」女兒從學習中文當中無形改善自己的邏輯思維能力,最少她遇到不懂的字,會去估計字體的類別和意思,會自行查字典而且覺得很有趣,也感恩自己能從小讀到美麗的正體文字。 「媽媽你知道嗎有時候有些同學會不自覺寫了簡體字,很醜的,像符號,不三不四,就是缺了左一塊上一塊,字無達意的,很可憐。」這是一個學正體字的八歲孩子的意見,和中不中國人絲毫沒有半點關係。 「對啊就是沒有條件機會學到正體字,學字都缺這缺那,造字也沒歷史邏輯可言,是不幸。」我咐和。 有人會覺得「我手寫我心」最好所以學普通話寫簡體字最直接了當,這我只覺對中文一知半解的人才有的說法。歷代出色的文人說的方言多得很,近代的也不少出色作家說不同方言,卻毫不窒礙其書寫流暢度。寫和說是兩種系統,口吃的人寫得出最感動的情書;滿口流利標準普通話的人也不見得位位是大文豪,「我手寫我口」只是當年五四運動前後針對文言和白話的寫作手法和普及教育的歷史而已,並非可以以廣東話或普通話學習中文來偷換概念。情況就如加拿大或美式英語口音並不阻礙任何人成為出色的英語作家一樣。 有時和朋友兩文三語的聊天的確有點混亂(這和新加坡朋友對話時機會最大),但無可否認一旦決定那會面用何種方言,思路都會因循着那用語來走。讀過一些語言學家研究道,慣常用敬語平語的語文系統,該國人民在用敬語或用平語時的思維、用字、性格都會有所不同。誰說語文用哪種方言學不再重要?廣東話直接而且用詞絢麗多變全因歷史使然。不是說廣東話比其他方言好,而是我希望能流暢地運用母語,而且好好學習美麗的正體字,這沒半點排斥國語或普通話之意。事實上台灣的國語也令人入迷,有時看到他們用字的成熟優美,除了拜服,也趕快記下學習。文化應該兼收並蓄,要學好一種語言,最重要的是先有好品味。這就如你有錢但沒有class的話,跑進品牌店也只能選最笨拙的一套衣服穿來給人訕笑一樣。If you fail to develop your taste, how can you endeavor your class?